一本二本合并潮,对于哪些人影响最大?批次合并对高校的影响是什
如今国内各大高校除了掀起了更名热,还有一个就是一本二本批次合并了,那么一本二本批次合并对哪些人的影响最大呢?批次合并对高校的影响是什么?百学教育小编今天就来讲一讲这两个问题。
2017年10月27日,广东省教育厅、省招生委员会公布了《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招生委员会关于2018年深入推进普通高等学校考试招生改革的通知》,面向社会征求意见。2018年起,将原第一批本科、第二批本科两个招生录取批次合并为“本科批次”,设置本科和专科两个录取批次。
又一个省份加入批次大合并的潮流之中。招生批次的合并,对于高校而言,利大于弊。对于考生而言,使得本来就纠结的高考志愿,再次迷雾重重。
截止到2017年,一共有23省份已经取消了三本批次:山东、天津、浙江、福建、湖北、河北、广东、广西、四川、江西、辽宁、贵州、重庆、江苏、山西、内蒙古、海南、西藏、上海、北京、安徽、新疆、河南。其中,有4个省份率先取消了一本批次和二本批次的划分,完成了本科批次的合并:上海、浙江、山东、海南。
广东的本科批次合并目前正处于“征求意见”阶段,不算入其中,但是可以预期广东的本科批次合并指日可待。随着改革的深入,将会越来越多的省份,在招生中只区分本科与专科,届时所谓的一本、二本等批次划分将推出历史舞台。
批次合并,对于考生意味着什么?
首先,随着进行批次合并的省份越来越多,我们可以看到批次合并最直接的影响便是:批次线降低。
本科批次合并,批次线降低是必然。因为这条批次线要同时满足不同分数层次的高考的报考需要。批次合并并不是意味着招生院校数量的减少,而是将所有的招生院校聚集到一块,打破人为划分,以供不同分数层次的考生进行选择报考。同时,随着批次线的降低,过线的考生数量庞大,也必然意味着一部分在批次线边缘的考生,尽管上线,但是依旧没有院校可以选择,在本科边缘摇摇欲坠,掉入专科批次的危险十分大。
其次,批次合并+院校改名潮,意味着志愿填报难度加大。
还记得今年浙江吵的沸沸扬扬的“独立学院投档线碾压985”事件吗?高考646分进了同济大学浙江学院。
当年,有了浙江的教训,很多考生今年都记住了:XX大学XX学院是三本。肯定不会再有这样的低级失误了。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很多三本院校都改名了,还有很多正在酝酿改名!
以原来的三本院校为例:三本更名院校不计其数,而且,很多更名都发生在那些刚刚进行过批次合并的省份。目前,河北的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也正在酝酿改名,要改为“河北工业学院”。明晃晃的三本,摇身一变,变成了二本的样子。
当然,要改名的可不止原来的三本院校,很多二本院校现在也正在“谋出路”。
当一个批次合并之后,所有的不分层次的院校都跑到眼前,一时间肯定会眼花缭乱。更烦心的是:你还得仔细挑和筛,把那些改过名的三本踢出去,把那些刚刚从专科升级到本科的院校剔除等等。这就需要在报考时,充分去了解院校的发展和变迁轨迹。
再次,本科批次合并之后,能兜底的可是专科了。
本科批次合并之后,直接导致志愿填报“退无可守”。以前,一本失利,还有二本兜着;现在本科失利,直接去专科。虽然还有一个征集志愿阶段,但是能捡到漏吗?志愿填报战战兢兢。
批次合并,对于高校意味着什么?
对于高校而言,肯定利大于弊。
批次合并之后,打破人为的三六九等划分,对于高校要求也越来越高。所有高校都必须以其办学特色,专业特色定位吸引生源。有特色的二本、三本院校则有希望借势崛起。
批次合并,对民办高校的影响也是非常明显的。批次合并之前,社会对于处于三本招生的民办院校、独立院校有较明显的歧视之嫌。彻底取消高考录取批次之后,高校的一本、二本、三本身份将不复存在,考生填报高考志愿时也不再纠结于录取批次,将更注重对学校和专业的选择,这对促进教育公平、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面对这样的形式,不论是传统的二本公办院校,或是民办院校,都将面临着新一轮的洗牌,没有特色的高校将很难生存,高校之间的招生竞争最终要回归到办学实力的竞争。批次合并免去了原三本学校招生的难言之隐,提供了发展特色专业的可能,也促使二本学校根据自身特色改革发展。对学生而言,挑大学选专业可以更加注重兴趣合不合、专业实力强不强,不必为批次伤神。
作为高考改革的关键一环,招生录取批次的改革对于高校要求不断提高,高校如果想要招纳更多优秀人才,必须积极走出去,争创“双一流”,以更加独特的专业和办学特色吸引考生报考。而这也是和新高考改革后的第一届高三的高考志愿填报方式想匹配吻合的。批次合并之后,未来的专业+院校模式将更为清晰明了。对于新高考的启动,批次合并无疑是必不可少的推动作用。
总而言之,批次合并是大趋所势。这是双一流建设的需要,也是实施新高考必须推进的一个阶段。对于考生而言,无论是高考改革怎么改,我们只要做好相应的对策,都会顺利通过高考志愿的“关口”。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