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学习,爱生活,会学习,会生活,人生有百学网更精彩!
爱学习 | 爱生活

豆党锋:新高考背景下50+作文中的高分基因

发布于:百学网 2019-07-07

豆党锋:新高考背景下50+作文中的高分基因

  新课标语文课题组:豆党锋

  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市学科优秀教师。从教以来潜心致力于高考作文教学及命题研究,在全国各大知名期刊发表作文论著近1000篇;出版个人教学专著与主编,参编高考作文类图书共50余部。现为多家报刊,图书公司的特约撰稿人与特聘讲师。

  点击这里查看2019全国各省市高考作文题汇总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正式出炉;2016年10月,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从“一体四层四翼”的角度发文,对新高考的命题进行了详细阐释;2018年1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了新一轮的教育改革要着重培养考生的四大学科素养。

  俗话说,“牵牛要牵牛鼻子”,其实高考作文的写作亦是如此。考生的文章只有体现新高考的命题理念,才可能夺得高分。纵观近几年高考50+作文,其中无不充满着暗扣新高考命题理念的高分基因。

  一、高分基因之家国情怀——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竟陆沉

  梁衡在谈写作时说:“夫人心之动,一则因利,二则因情。于一人私利私情之外,更有国家民族的大利大情。”由此可以看出,写文章要展现大情、大理,要充满家国情怀,同时,家国情怀更是立德树人的具体要求、中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全国卷Ⅱ“青春接力,强国有我”,天津卷“爱国是本分,甘做小浪花”;2018年全国卷I“世纪宝宝与改革宝宝”;2017年全国卷I“中国关键词”,这些试题无不在培养考生的家国情怀,无不在引导考生书写家国情怀。

  如2019年全国卷Ⅱ优秀作文《传承五四精神,谱写时代华章》之片段——

  五四运动告诉我们:“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一定要传承这种爱国主义精神,做一名甘于担当、实干的新青年,用自己的青春去建设祖国,谱写时代华章。

  耳边犹响起百余年前五四先驱李大钊激励青年的声音:“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惟知跃进,惟知雄飞,惟知本其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锐敏之直觉,活泼之生命。”是的,靠什么征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的火焰山,拿什么安放我们心中如火的激情?实干,唯有实干。

  时代呼唤人才,伟大的新时代更需要千千万万个甘于担当、实干的青年,所以若干年后,无论我是守边固疆的边防战士,还是筑梦基层的一线干部;无论我是改革发展的领头羊,还是脱贫攻坚的先行者;无论我是车间码头的一线工人,还是传道授业的大学教授,我一定会传承伟大的五四精神,用担当与实干谱写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华章,无愧青春,不负时代。

  在立意上,考生提出了“传承五四精神,谱写时代华章”的观点;在选材上,考生选取了李大钊对青年的勉励与若干年之后的“我”等充满担当、实干的素材加以论述。可以说,文章无论是在立意上还是在选材上,处处彰显着极强的家国情怀。

  名师提醒

  让文章充满家国情怀的方法除了要在立意上紧扣时代主题外,在选材上也可以精选时代热点素材将其“大杂烩”或对某一则时代热点素材进行深度解读,也可聚焦时空变迁横跨古今选材;在表现手法上,可以小见大、可升华主旨,亦可故事新编,从而以小切口表现大主题。

  二、高分基因之文化底蕴——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精神的延续,优秀的传统文化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与精神层面的集中表达,具有深远的意义,同时,“文化传承与理解”还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的四大学科素养之一。2019年上海卷“中国味”,北京卷“文明的韧性”;2018年浙江卷“浙江精神”,天津卷“器”,这些试题无不在引导考生传承传统文化,无不在引导考生增强文化自信。

  如2018年全国卷Ⅱ优秀作文《作别眼见为实》之片段——

  圣贤孔子有言:“所信者目也,而且犹不可信。”大文豪苏轼在《石钟山记》中云:“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草船借箭、杯弓蛇影、一叶障目、三打白骨精……这些经过了岁月洗礼后的历史积淀,都在为我们验证——所看到的不一定是真实,所知道的真实不一定是真相,所了解的真相不一定是事实的全部,因为,总有些浮云会遮住我们的双眼。

  王尔德说:“吾辈皆身处沟渠之中,然其必有仰望星空者也。”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虽身陷泥淖,却不让浮云遮住双眼,仍用一双慧眼仰望星空。“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用他那纵情跃,擦亮了他的星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用那率性的反问,描画了自己的星空;“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用他诗意的山水,点缀了自己的星空。

  本片段有名言素材“所信者目也,而且犹不可信”“吾辈皆身处沟渠之中,然其必有仰望星空者也”,有文化人物屈原、杜甫、陶渊明,有文化典故“石钟山得名的原因”“杯弓蛇影”“一叶障目”,有文学典故“草船借箭”“三打白骨精”,考生将这些文化素材“大杂烩”在一起,既使文章内容丰富、底蕴深厚,又使文章论证有力。

  名师提醒

  让文章充满文化底蕴的方法除了可以在内容上将文化素材“大杂烩”外,还可以采取引用或化用古诗词做标题、引用或化用古诗词做小观点句、深度解读文化典故、深度解读文学形象、深度解读文化人物、深度解读文化符号、故事新编等方法。

  三、高分基因之思维品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雨果在谈到莎士比亚的天才时说:“天才与凡人不同的一点,便是一切天才都具有双重的返光。”所谓“双重返光”,从实质上讲,便是一种思维品质。考查考生的开放思维能力、想象思维能力,引导考生对“二元矛盾体与多元矛盾体”进行辩证思考,不仅是“中国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的核心素养之一,更是未来创新型人才的必备品质。2019年浙江卷“作品与读者”,上海卷“异域音调与中国味”;2018年全国卷Ⅱ“战机修复”;2017年全国卷I“中国关键词”,这些试题无不在培养考生的思维品质,无不在考查考生的思维品质。

  如2019年上海卷优秀作文《交融,让中国更有味》之片段——

  诚然,在世界文明多元化大潮中,我们需要坚守中国味,但坚守中国味并不等于排斥外来文明,更不等于闭关自守,相反,在开放与交融中我们可能会创造出更多具有中国味的文明。新时代领路人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提出“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四点主张,岂不是在倡导“交融,让中国更有味”的新时代文化发展观?

  由此不由得让人想起大儒王国维之死。有人说,现代中国从未产生过走得这般前面又涉猎如此丰富的博学者,但王国维还是沉湖了。关于他的死,有“殉清”说,有“殉文化”说,但我认为,无论是哪一种原因,归根结底都是没有正确看待“异域音调”与“中国味”之间的关系。试想,如果王国维能在“异域音调”与“中国味”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正确地看待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以他的睿智和积极作为,也许他会成为另一种“中国味文化”的先驱。

  本文既肯定了需要坚守中国味,也肯定了在世界文明多元化的今天开放与交融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交融,让中国更有味”的观点。如此立意,既紧扣试题“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的写作重点,又兼顾“异域音调”的开放与交融之内涵,从而使文章充满了极强的思辨性,彰显了考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名师提醒

  让文章彰显思维品质之美的方法一般有如下两种:在立意上要用联系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用一分为二的眼光看问题、用对立统一的眼光看问题,以增强文章立意的深刻性;在外在行文结构上,要善于采用由实到虚、有小到大、由浅入深、由点到面、先破后立等思路行文,以增强文章的逻辑性。

  四、高分基因之自我意识——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打击套作与宿构,预设情境限定写作任务,鼓励考生抒发真情实感、张扬个性,突出问题解决,这些试题特征显然代表着未来高考作文的命题方向,更是综合考查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体现。2019年全国卷I“热爱劳动,从我做起”,全国卷Ⅲ“师生话别”;2018年全国卷I“世纪宝宝与改革宝宝”;2017年全国卷Ⅲ“我的高考或我看高考”,这些试题无不在引导考生我手写我心,无不在培养考生的自我意识。

  如2019年全国卷I优秀作文《莫以智能弃劳动》之片段——

  同学们,我们有许多同学认为,人工智能时代已悄然来临,繁重的、重复的、机械的劳动将来有很大可能被人工智能所代替。但是,我认为,我们不能因为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就认为未来社会不需要劳动。首先,人工智能所能代替的人类劳动大多是简单的体力劳动,而对于高层次的创造性劳动,人工智能可能是无法替代的;其次,劳动意识的缺失不仅让我们变得懒惰,更让我们丧失在劳动中所形成的吃苦耐劳、敢于挑战、勇攀高峰的优秀品格,如果没有了这些品格,我们又如何配得上做复兴中学的学子呢?

  同学们,请放眼我们所处的时代:如果人工智能可以代替劳动,为何还有王继才夫妇在孤岛上32年的坚守?如果人工智能可以代替劳动,为何还有杨善洲亲自在大亮山林场带领大家植树造林?如果人工智能可以代替劳动,为何还有杜富国主动申请到扫雷大队?

  同学们,现在明白了吧?我们决不能因为人工智能的到来就放弃劳动,这不仅仅是因为人工智能不能代替所有劳动,更重要的是劳动的过程是我们心怀祖国、助力民族复兴的奋斗过程,是我们个人和这个时代的精神财富。所以,我认为,人工智能的存在不是替代劳动,而是为了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发展。如果有一天,人工智能取代了人类劳动,那么它实际取代的将是人类自己。

  本片段从两个方面彰显了考生的自我意识:首先表现在思维深邃方面,考生既没有否定许多劳动将来有很大可能被人工智能所代替的事实,又看到了完全依靠人工智能所带来的危害,从而使文章见解独到;其次表现在与听众的良好互动方面,“同学们”“我”“我们”这些词语反复出现在文章中,既很好地体现了演讲稿的特点,又很好地突出了“我”与听众的感情交流。

  名师提醒

  让文章充满自我意识的方法除了要在立意上见解独到外,还可以采取文中有“我”的故事、文中有“我”的思想变化历程、文中有“我”的情感、反弹琵琶等方法。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END -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