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学习,爱生活,会学习,会生活,人生有百学网更精彩!
爱学习 | 爱生活

高考落幕,这四大启示不容忽视

发布于:百学网 2023-06-13

高考落幕,这四大启示不容忽视

  备受关注的2023年高考落下大幕。专家分析,从选拔和育人两个视角来看,今年北京高考考题更加突出社会生活情境设置,引导考生关注社会民生问题,培养家国情怀。同时加大对考生思维品质和创新意识的考查力度,激发考生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在助力创新人才选拔的同时,也为中小学日常教育教学带来多重启示。

  为此,本报特别邀请了多位资深校长、教师和教研员,一起解析高考背后的育人信号。

  启示1:“五育并举”厚植爱国情怀

  “立德树人”是每年高考都必须高擎的鲜明旗帜。试题分析专家认为,2023年高考各科试题选材更加注重从学科本质和生活实际出发,紧密结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生产生活实际,创设丰富多元的试题情境,引导学生关心家乡、热爱祖国、胸怀天下。

  以政治、生物和化学学科试题为例,政治试题既有国内国际双循环、中亚峰会等国内外大事,也有“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天坛公园“大象跑”、中轴线申遗等与北京城市发展紧密结合的内容;生物试题以“京西地区多个停采煤矿的采矿废渣山进行生态修复”创设情境,通过身边的案例引导考生关注北京的绿色发展,关注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化学试题则以我国科学家首次合成单晶石墨炔为情境,展现我国科学技术前沿研究成果,激发考生的民族自豪感。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占德杰表示,高考试题的核心功能是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这是有中国特色的高考体系的“一核”。从立德树人来说,学校的教育教学要坚持五育并举。高考各学科试题不仅体现德育和智育,而且渗透了体、美、劳教育。“教师可以研究高考试题是如何用单一学科的内容将五育融合在一起,又是如何通过试题的形式呈现出来的,这将促进‘学科教育’向‘学科育人’转变。”

  占德杰还从高考的“服务选才”功能分析指出,高考试题的考查要求突出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这与社会对人才的多元需求相一致。高考服务选才的功能有助于在全社会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成才观、教育观。高考试题紧密结合社会现实,注重考查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感受和体验,这些要求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都要转变“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落后观念,促进教育观念从“考试升学”向“成人成才”转变。

  正如教育部考试中心相关负责人所讲,高考将坚持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引导,深化基础性,优化情境设计,强化关键能力考查,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未来,学校需要在落实立德树人、深化五育并举上持续下功夫。

  启示2:架好教学情境的“串联线”

  近年来,北京高考试题注重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密切联系生活,创设真实、鲜活的情境,在综合、复杂的情境中考查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专家分析指出,在2023年高考中,语文、政治、地理等学科的试题都凸显了这一特点。

  “今年的政治学科试题既灵动鲜活,又深刻思辨,突出表现在‘综合性’上。这种‘综合性’主要表现在育人目标、学科内容和呈现方式三个层面上。”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政治学科教研组组长张帅以政治试题为例分析说,这启示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基于真实情境,引导学生依据学科方法,整合学科及不同领域的知识,形成有序的知识结构,提升分析和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学科能力、核心素养的发展奠定基础。

  张帅指出,教师要注意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基本原则,将小课堂与大社会有机结合起来,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重大主题以及社会生活引入到课堂中,引导学生在新情境中实现知识迁移和能力转化,提升辩证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创设情境”是2022年发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被广泛提及的关键词之一。因此,“如何创设能够引导学生广泛参与的学习情境”成为当前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和日常教研所关注的热点。而这一关键和热点,自然也会体现在高考中。在试题分析专家北辰看来,高考考查的重点不在于知识的识记与复现,而是注重命题的综合性,强调将知识结构化,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构建知识。”

  对此,北京市第六十六中学副校长王娉婷表示,高考人才选拔就是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调用所有知识和能力,解决熟悉或是未曾见过的新问题。“基于此,未来教育教学应努力帮助学生,还原学科知识在生活中的本来面貌,并采取多学科联合教学的方式,让问题的发现和解决都回归到真实状态。”她指出,具体在教师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要从实际问题出发,让学生自己揭开问题的“包装”,拆解出问题中与各个学科相关的部分,逐一解决。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考场上更好地做题解题,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才能解决更为复杂的实际问题。

  启示3:培养创新性的思维品质

  在5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既要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也要激发学生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培养其探索性、创新性思维品质。

  由此可见,中小学课堂教学的关键在于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因此,无论是在日常教育教学时,还是在包括高考在内的考试评价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思维品质的培养都是各方关注的焦点。对此,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葛玉红深有感触。

  葛玉红表示,今年年初中国高考报告学术委员会编撰的《中国高考报告(2023)》指出,当前的高考评价体系有三条内在的逻辑线,分别是核心价值“金线”,能力素养“银线”和情境载体“串联线”,高考的命题呈现出无价值不入题、无思维不命题、无情境不成题的典型特征。“所谓的能力素养‘银线’,就是将高考考查内容凝练为核心价值,主要考查学生学习积累、实践探索及思维方法等主要能力。”

  在葛玉红看来,从“考知识”向“考能力”转变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高考考查的能力很多,包括信息获取加工、逻辑推理与论证、科学探究和思维建模、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等。“一句话,中国高考已经正式进入了无思维不命题的时代。因此,中学阶段一定是要摒弃原来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育方式,要转变为启发式、体验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参与小组合作的方式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兴趣以及创新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2023年高考,北京卷的试题持续深化考试内容改革,不断丰富核心素养考查路径,进一步加大对思维品质的考查力度,引导考生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占德杰认为,这与当前大家热议的创新人才培养是一致的。创新思维的考查不仅反映在数理化等学科,在人文历史等学科同样有所体现。因此,各学科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需要思考如何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如何提出有创新思维含量的问题,进而促进“知识课堂”向“思维课堂”转变。

  “美国教育学家斯金纳曾说,当所学的东西都忘掉的时候,剩下的就是教育。可见教育的本质不只是知识的传授,最主要的是建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思维和方法。”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物理教师张健从学科教学的角度分析指出,促进物理思维发展,物理教学要提供真实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模型建构的能力,要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给予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培养学生的科学推理与论证的能力,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培养质疑创新意识。

  启示4:中学与大学衔接一体化育人

  葛玉红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角度强调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培养创新人才,要大中贯通、科教融合,这是推进教育、科技、人才深度衔接的必由之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从人才甄别和创新意识、学段贯通等多个方面统筹考虑和推进。”

  葛玉红所说的“大中贯通”,就是指大学和中学贯通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而这一趋势,不仅在时下各校的改革实践中有所体现,而且也体现在了2023年北京的高考试题中。北辰指出,数学卷第10题、第18题,学生解题所用的思想方法在未来的大学学习中将起到重要的作用。“这体现在中学与大学的联系,注重思想方法的衔接。”

  葛玉红认为,从高考的这个考查方向来看,中学有必要从师资培训、课程建设和育人模式创新等方面,进一步加大与大学的合作力度。

  她进一步指出,首先要加强中学教师的培训培养力度,除了原有的市区级教研方式,还要多创造机会让中学老师进入大学进行短期培训,让大学教师进入中学参与教研活动,加强大学中学教师之间的交流;其次,中学要定期邀请大学教师入校开展讲座,中学学生也可以进入大学实验室,参与大学的一些科研项目;再次,中学可以组建专门的大中贯通培养班,以双向选择的方式培养学生。中学教师和大学教授还可以联合设计贯通培养课程,由中学教师担任主要授课任务,大学教师定期来学校指导授课。

  文字:赵艳国 赵翩翩 常悦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END -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