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背景下学科评估排名变动特征分析
摘 要
“双一流”背景下,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重中之重。学科评估是高校学科发展建设的重要手段。为了解各学科近年来的发展状况,对最近两次评估结果进行了排名变动的特征分析。研究发现两次评估排名显著变化的学科门类为工学和医学;排名显著变动的学校集中于高水平院校及单科型普通院校。文章从评估指标和学科发展特点两方面,探寻两次学科评估结果出现显著变动的原因,结合排名显著变动情况,明晰我国当前学科建设进展,推进我国“一流学科”建设进程。
关键词:学科评估;排名波动;原因分析
进入21世纪,面对高等教育规模的持续扩张,高等教育质量问题被持续关注。起初国内没有一个较为规范的大学排名体系,也没有公信力较高的学科评价体系。在政府的支持倡导下,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开始致力于建设学科评估体系,力争做出科学合理的、具有中国特色与世界共识的学科评价体系。学科评估在我国应运而生,这是由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按照《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对具有博士硕士授予权的一级学科进行的水平评估。于2002年第一次启动,至今已顺利完成四轮,每次评估的结果都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
正值“双一流”建设关键时期,第四轮学科评估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本轮评估秉持着“注重质量、强调成效、突出特色、强化分类”的理念,改进相关指标评价标准,使本轮学科评估更具科学性。[1]第四轮学科评估与前三次相比有较大改变,从评选指标到评选过程及结果公布都有所改进。第四轮学科评估在95个一级学科范围内开展,共有513个单位的7449个学科参评,参评高校和学科数均有突破性的提升。随着近年来我国学科评估的顺利开展与相对合理的评价,学科评估的社会认可度也不断提升,越来越受到政府部门、高校、公众乃至国际同行的关注。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于2017年12月公布,一经公布就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此次学科评估的结果不直接呈现分数,而采取分档排名方式,淡化对分数的固有偏见。学科评估的目的与意义在于促进各学科发现当前学科发展的不足,而最根本的目的是各学校间的取长补短,以评促建,所以面对两轮学科评估结果的变动情况,有必要了解学科排名变动的深层次因素,进一步明晰各学科发展情况,为推进学科建设提出建议。
当前学界对于学科评估的关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科评估与“双一流”建设间相互关系的讨论。高耀探究了学科评估机制失衡的效率损失与补偿策略,并探寻了一流学科的建设路径;[2]徐高明等人明确提出了学科评估一定要与“双一流”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学科评估最重要的职能是以评促建,推进我国学科建设的发展与完善,提升我国学科发展水平。[3]第二,有关学科评估方法、指标的分析研究。蒋林浩等人具体分析了学科评估的方法、指标体系及其政策影响,并将我国学科评估的方法与英美国家的指标体系进行国际比较,从而为我国学科评估提供有益的指引。[4]一些研究者对评估结果进行深度挖掘,较多地分析某一学科领域,或高校对评估结果的反应。例如姚俊兰等人探析了学科评估后我国一流大学的反应及应对措施,[5]王保华等人以北京地区为例,基于学科评估结果探讨了北京市属高校学科发展的现状与对策。[6]本文将第四次结果与第三次结果进行比较,针对排名变动大的学科进行排名变动分析,探寻学科排名变动的原因,原因可以来自评估方,也可以来自学校方。分析这些原因对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以及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的建构,推进世界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一、评估结果归一化处理
为清晰了解各学科近年来发展的详细状况,笔者认为将第三次学科评估的结果与第四次学科评估结果的对比分析可以清晰地呈现学科的发展情况。由于第四轮学科指标体系沿用了第三轮评估的四级指标体系,均包括师资队伍与资源、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与学科声誉,只是在一级指标下的二级和三级有所完善,所以第四轮评估结果与第三次评估结果的可比性和研究的可行性较高。
第三、四次评估最为显著的区别即是排名结果的公布方式不同。第三轮学科评估结果为直接的分数呈现。而第四次的结果呈现则改进以往学科评估只重视分数的问题,在评估结果的呈现上采取了分档排名的方式,淡化了分数和各档的排列名次,使得各高校对学科评估的关注更集中于了解当前学科建设状况,加快推进学科内涵式发展。并且第四次学科评估结果没有提供任何得分信息,因此笔者将第三次学科评估的结果的分数也转化为等级排名。具体转换操作方法是按“学科整体水平得分”的位次百分位,将前70%的学科分9档公布:前2%(或前2名)为A+,2%-5%为A(不含2%,下同),5%-10%为A-,10%-20%为B+,20%-30%为B,30%-40%为B-,40%-50%为C+,50%-60%为C,60%-70%为C-。①
为清晰地呈现评分转化过程,笔者以力学为例明晰转化方法。表1呈现了力学如何从第三次学科评估结果的分数呈现转化为第四次学科评估结果的排名呈现形式。第三次评估结果为分数呈现,首先将其排名位次与其参评学科数之比算出,其次其按照第四次结果的分档规则划分等级排名,排名前2%或者前两名的学校学科为A+,2%-5%为A-,依次进行分档排名,最终将其转化成分档呈现方式(表1)。
二、学科评估结果变化特征分析
学科评估的结果对于各高校学科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每轮学科评估结果公布后,各高校都会就学科发展状况进行深度分析,并采取一系列促进学科良性发展的举措,集中优势学科,并提升整体学科水平。但很少有高校对学科建设成效进行考量,笔者认为第三、四两轮学科评估结果的对比就可以清晰地呈现各学科在第三轮学科评估后学科建设取得了哪些进展与成效。本研究拟从结果导向视角分析学科建设成效,分析优势学科中排名显著变动的学科,在这里笔者将排名位于A+至B-的学科定义为优势学科,将排名变动两级及以上定义为显著变动学科,分析学科变动的特征,并深入探寻其背后隐藏的原因。
学科评估是对学科发展状况的一次全面总结,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是在双一流建设名单出炉后公布的,一经公布就备受关注,其排名情况对高校双一流建设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接下来将着眼于本次评估排名显著提升的学科及高校,进一步分析学科排名变动的特征。
1.学科层面探寻变动特征
学科是大学存在的标志和符号,是大学组织的心脏和枢纽。[7]
总体来看,在第四次学科评估中排名显著变动的学科,共包括工学、理学、管理学等8个学科门类,在14个学科门类中,包括了大多数门类,仅有哲学、经济学、教育学、文学和军事学等5个学科门类中没有出现排名显著提升的学科,由此可见多数学科门类都在此次学科评估排名中有较大程度的波动。显著变动的学科门类中,工学的变动学科最多,有4个学科出现了显著的排名变动,其次是医学,有3个显著变动的学科,再次是理学,也有2个学科出现了显著的变动。在显著变动的学科中,工学当属学科排名波动ZD的门类,工学中共包括了4个排名显著变动的一级学科,超过全部排名变动的一级学科总数的三分之一,分别包括材料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和力学。医学也是有较多学科变动的门类,有护理学、临床医学等3个学科排名出现变动。排名显著变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这些学科的发展在短时间内会有着较大幅度的变动,短时间内排名显著提升或下降都是更有可能的。对于高校的学科建设而言,此类学科是更易于在短时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这也是相较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高校更倾向于在理工学科集中投入大量资金及师资等资源的原因之一。
相较而言,哲学、教育学等排名无显著变动的学科,排名有着一定的稳定性,学科发展更偏重于日积月累的积淀与完善,很难在短时间内建立起学科的声誉和大幅度提升学科的发展水平。这是由于不同的学科属性与特征所造成的,这也是人文学科在一些高校的发展中并没有被列入高校发展中重点建设的原因之一,也是在社会对学科排名、大学排名如此重视的大环境下,人文学科的发展很少被列入高校重点发展计划中的原因之一。在当前双一流建设进程中,人文学科的发展与未来,也是值得关注的。
2.高校层面探寻变动特征
除从学科角度看两次结果排名学科变动的状况外,在高校层面也呈现出一些特征。由于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公布时,双一流建设名单已经公布,所以有必要将两者结合分析。从整体高校发展水平上来看,本轮学科评估排名显著变动的优势学科高校大多数为双一流建设高校,并有较多一流学科,分析排名变动情况将会为双一流建设的进行提供一定的方向性指引。
具体分析学科排名显著提高的高校,“985”工程及“211”工程高校占据绝大多数,一般本科高校仅有3所,由此可见在学科评估中排名靠前的优势学科较多的来自于高水平院校。高水平院校凭借着优势学科而成为高水平院校,同时高水平院校的声誉及地位又为本校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及机会,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双一流建设进程中,笔者认为不能将一流学科与一流大学的建设割裂开来,两者本就是一体的,一流大学的建设离不开一流学科的组成,一流学科的建设也离不开一流大学的支持。尽管高水平院校的学科排名靠前,但并不意味着普通高校不能在学科评估中取得好的排名,这次排名中有三所一般院校位列前茅。
本次评估中有学科排名显著变动且是排名显著提升的一般本科院校分别为南京林业大学、浙江农林大学以及中国美术学院,显著提升的学科分别是林学和设计学。一般本科院校的学科发展表现出强劲的势头,排名取得了较大程度的提升。但从中可以发现一些特征,这些高校均属农林类和艺术类的单科型院校,高校的发展方向较为集中于几个大类的专业,高校定位也比较明确,整合各方优质资源集中于本校学科的发展。对比两次学科评估,排名进入前列的优势学科的一般本科高校大都属于单科型院校,学校的发展定位较为集中,从而我们可以反思当前的本科院校及地方院校的发展定位问题,盲目追求学校学科的全面性,盲目追求学校定位的综合性,忽视了学校本身的特色,这样的高校建设难以产生突破性的成效,不利于我国高校的良性发展。正确的高校发展定位应该是集中于优势学科,兼顾相关学科,不能盲目地追求“大而全”的综合性,从而在高校发展与学科建设中逐渐失去高校自身的特色与优势,难以在学科评估中取得较为理想的排名,不利于我国高等教育强国的建设。
在本次学科评估中排名出现显著下降波动的高校中既包含了“985”工程及“211”工程高校,也包含了一般本科高校,但是这些高校的院校类别上有着较为突出的特点,排名显著下降的一般高校均为医药类高校,分别为中国医科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以及广州中医药大学。而显著下降高校分布最多的学科为生物学,排名显著上升的工学门类下却并无较多显著下降学科出现,可见排名的显著下降,并未显著影响学科向前发展的整体态势。
由此可以总结出第三、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变动的一些特征:一是学科层面,工学和医学学科门类下排名显著变动的学科数目较多,可以认为此类学科的建设更易于在短时间内取得较大的进展,而人文社会学科相较而言很难在短时间内排名出现大的波动。二是高校层面,优势学科排名显著提高的高校,以高水平院校占绝大多数,一般本科高校仅有3所,且均为专业类院校,从而对各高校而言,在高校发展定位上应科学准确地制订本校学科发展的战略规划。
三、学科评估排名变动特征的原因
学科评估作为高校学科发展的风向标,其结果及变动情况对各高校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针对上文的评估结果变动情况及特征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变动出现的原因。分析学科排名变动、找出造成变动的原因对学科发展与建设有积极意义,能够对症下药,克服消极因素,推进我国学科建设进程及一流学科的建设与发展进程。两次学科评估出现排名变动的原因如下。
一是从客观原因出发,与两次学科评估的指标并不完全相同相关,第四轮学科评估的评价指标体系在第三轮评估指标的基础上结合学科特色,做了一定的完善。虽然保持第三轮学科评估的四级指标体系不变,但整体框架下的指标有所变化,第四轮学科评估将人才培养质量放在首位,建立了“培养过程质量”“在校生质量”和“毕业生质量”的三维评价模式。并且改变了单一的“以学术头衔评价学术水平”的师资队伍评价方式。在理学、工学学科评价的二级指标上增加了“支撑平台”和“社会服务贡献”的指标,减少了“学科资源”指标;在三级指标上也做了修改,增加了“师资队伍质量”“社会特色服务与贡献”等指标。[8]评估指标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的变动。
以理学和工学门类下新增的“支撑平台”指标评价为例,来说明指标变动是怎样影响学科排名变化的。支撑平台指本学科的重点实验室、研究基地、研究中心等,在力学学科评估中取得显著提升的西安交通大学和天津大学均在“支撑平台”评分中得分位列前十,平均分在80分以上,其中西安交大的平均分更是达到了94.2分,与北航、南航等五个学校得到了“支撑平台”指标的zui高分数。由此可见,西安交大和天津大学在该新增指标上占据一定的优势,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整体排名的显著上升。
而排名显著下降的高校,一方面是因为该学科下有排名显著上升的高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体的排名情况。其次,第三轮学科评估参评的高校和学科较少,相较于第三轮学科评估的参评高校的学科数,此次学科评估参评高校学科数有了76%的增长。因此,一些高校的某些学科在第三轮评估中并未参评,且这些学科的发展水平较高,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取得较高排名,从而导致了上一轮排名靠前的高校名次显著下降。以生物学为例,第三次学科评估中排名A+的内蒙古大学,在第四轮排名中排名滑落至B,A+的排名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及上海交通大学所替代。此排名显著波动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并不是该学科的发展水平大幅度下降,而是因为在本次评估中新参评高校的整体发展水平及该学科发展水平都较强,从而导致了其他高校该学科排名下降。排名下降的高校和学科应将此次学科评估看作一次学科建设的阶段性成果检验,了解本校学科发展的真实状况,从而帮助高校在接下来的学科发展建设中,找准本校定位,从而制定符合本校学科发展的可行的战略计划。
二是从学科自身发展特点因素出发。上文分析的工学和医学等相关学科相较于人文社会学科,更易产生排名的波动,且在较短时间内更可能产生突破性的进展,这就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学科本身的发展特点。工学、医学及理学等相关学科在排名中出现了大量的排名波动变化;而相对而言,哲学、教育学、历史学却鲜有产生大幅度波动的学科,这是由于学科属性的不同,有的学科与科技发展联系紧密,当前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必然地导致学科发展,造成波动而形成学科的排名波动状况。
四、研究启示及展望
优势学科的排名波动较为集中地出现在高水平院校和单科型院校中,这为我国地方高校等普通高等学院的发展定位提供了一定的启示。学科是高校发展的基础与保障,面对当前我国的双一流建设的持续开展,goodxue.net各高校均对本校的学科发展提出了进一步的规划与展望,但如何定位高校的发展方向,依旧关乎双一流建设的进展与成效。从学科评估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排名靠前的优势学科高校大多数为当前的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这就对普通高校的学科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普通高校的发展应该找准本校的发展方向,不要盲目地追求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的发展定位、追求“大”而“综合”,应该认识到“短小精悍”并非下策。“人无我有”找准本校的特色与优势所在,集中力量建设出本校的特色和优势学科,做“特”做强。并不是只有一流大学才会产生一流学科,普通高校同样可以产出一流学科。排名的波动,仅仅是一个阶段性学科发展状况的体现,通过波动情况的分析来进一步找准高校的发展定位与建设方向,是当前我国广大高校都应该反思与努力的关键之一。
第四轮学科评估的结果公布时间恰逢双一流建设的关键时期,社会各界对此次学科评估结果十分关注,学科评估的结果将会对各高校的学科建设提供方向性的指引。学科评估的结果变动情况及特征分析,对高校的学科发展定位及学科建设成效均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本研究仅对比了第三、四轮学科评估中优势学科的排名变动情况及特征,并就排名变动特征的原因进行了简要分析,以求能对高校学科发展提供参考。接下来相关研究还应对学科评估结果进行更深挖掘,并对评估过程及评估指标进行详尽分析,思考学科评估的关键与核心是什么。“学科评估的生命力在于独立性和公信力,政府不该插手学科评估,要真正培养第三方机构。并且不能使用任何单一的评估结果,还应该建立二次评估数据库。”[9]一个可信度高的学科评估体系对于建设世界一流学科是不可或缺的,但任重而道远,今后仍需要对学科评估保持高度关注并持续地助力其发展建设。
参考文献
[1] 王小梅,范笑仙,李璐.以学科评估为契机 提升学科建设水平(观点摘编)[J].中国高教研究,2016(12):24.
[2] 高耀.学科评估机制失衡的效率损失与补偿策略— ——兼论一流学科建设的路径取向[J].中国高教研究,2018(1):23-27.
[3] 徐高明.学科评估要引领一流学科建设[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8,34(3):8-11.
[4] 蒋林浩,沈文钦,陈洪捷,等.学科评估的方法、指标体系及其政策影响:美英中三国的比较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4,35(11):92-101.
[5] 姚俊兰,魏雯婕,丁宁,等.学科评估后我国一流大学的反应及应对[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3,25(4):30-35.
[6] 杨权海,赵乃瑄,金洁琴,等.基于ESI的江苏高校优势学科评估实践与思考[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6,5(2):53-59.
[7] 龙宝新.论学科的存在与建设[J].高等教育研究,2018,39(5):52-59.
[8] 王硕,魏巍,孟凡英,等.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变化分析[J].创新科技,2016(8):54-56.
[9] 王碧云,陈晓会.首届“双一流”建设与评介论坛综述[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7(7):27-35.
原创:刘畅,刘盛博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