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实际升学率到底是多少
一、读数为哪般
本次简单聊聊高校毕业生实际升学率到底是多少,无他,不重视升学率的高校,似乎很少了。
关于升学率,选对参照系并不难,选错参考值也很容易。
诸君若是高校里头戴升学率紧箍咒的朋友,读懂这句话就不用看全文了,因为接下来就是用数据解读这句话的。
诸君若是肩负促就业使命的同仁,你们已经办过考后招聘会了,现在就把数据带给同学,放弃幻想,继续求职。
二、本来不是事
每校每地区应届高校毕业生的升学率,这个数据是不会不该不能有问题的,因为专升本(专转本)、本升硕、硕升博都是官方组织并出结果的,统计起来有凭有据,数据是真实且精确的。
但在坊间和某些圈子里,流传着各种版本的高校毕业生升学率数据,有些严重变形走样,错到认错祖宗磕错头。
三、全国上限值
全国版的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升学率数据,官方并未公开。但是我们可以利用官方公开数据,测算全国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升学率的理论最高值。
以2021-2022届为例。这两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包含各学历毕业生人数、博及硕的招生数、专科起点本科招生数,据此计算,2022届全国高校毕业生“可能”达到的升学率,分别是硕17.83%、本23.40%、专18.18%、整体20.35%(详见表一,表中89.93万人是2022年普通本科及职业本科的专科起点本科招生总数)。
划重点:表一绝对不是2022届全国普通高校各学历毕业生的实际升学率,只是升学率的理论上限值。这张表在本文有两个用途,一是作为测算实际升学率的基础,二是作为校验其他渠道数据的工具。
表一:全国高校毕业生升学率上限 |
||||
硕 |
本 |
专 |
总体 |
|
2021届 |
17.95% |
24.54% |
18.01% |
21.13% |
2022届 |
17.83% |
23.40% |
18.18% |
20.35% |
四、调查参考值
但凡官方不说的,其他机构和专家就会来行女娲补天之事。当前能这样做的专业机构并不多,举三个例子。
1. 表二“2022届高校毕业生升学情况”,出自新锦成研究院编著的《2023大学生就业质量研究》。有两个看点,一是样本量很大,专本硕毕业生有效样本量是63.15万份;二是在标题和正文中未出现全国、中国字样,这种回避很难得也很机智。
表二:2022届高校毕业生升学情况 |
||||
硕 |
本 |
专 |
整体 |
|
国内求学 |
8.66% |
21.73% |
24.24% |
22.15% |
出国/出境留学 |
1.04% |
1.58% |
0.76% |
1.17% |
合计 |
9.70% |
23.31% |
25% |
23.32% |
新锦成研究院《2023大学生就业质量研究》 |
2. 表三“本科毕业生国内外读研情况”,出自麦可思研究院主编的《2023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主要看点是对“中国本科生”代表性的说明:全国本科生样本为13.5万人,样本“覆盖了428个本科专业,覆盖了全国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覆盖了本科毕业生从事的592个职业、327个行业”。
表三:本科毕业生国内外读研情况 |
||||
2022届 |
2021届 |
2020届 |
2019届 |
2018届 |
20.1% |
19.2% |
18.0% |
17.4% |
16.8% |
麦可思研究院《2023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 |
3. 以下“高校毕业生的毕业去向”,出自岳昌君、冯沁雪、辛晓佳、邱文琪的论文《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趋势研究报告:来自 2003—2021 年调查数据 》。有两个看点,一是数据来自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教育学院“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课题组每两年组织1次的调查;二是每轮调查“以我国高等教育的地区分布、学校类型等为参考,对高校进行抽样;而后,在高校内部根据学生规模、学历层次、学科专业、性别结构等,按一定比例向目标调查学校发放 500~1 000 份问卷”。
4. 举例完毕,简单解读一下:
一是专业性。这三家是业内专业机构和团队,都做了调查介绍,此外,新锦成报告刻意防范代表性泛化,麦可思报告简洁交代样本分布,北大课题组有严谨的学校和学生抽样方法,这些做法尽显专业。二是代表性。这些数据有一个共性、都是调查数据,调查数据有一个命门、即样本代表性。掌握大量就业数据,能不能连点为线、布线成面、代表全域,三家做法各异,其中,新锦成已力避代表性扩大化,误读误用者责任自负,麦可思明确代表“中国本科生”,北大课题组明确代表“中国高校毕业生”。三是准确性。若反映各自调查对象情况,无需做质量判断。若参照全国理论上限值,则前两家2022届本科升学率均未捅23.4%这个破天花板,第三家2021届高校毕业生升学率33.0%,比理论上限值21.13%超出较多。划重点:若以全国视之,上述数据可能都高于全国高校毕业生的实际升学率,因为升学率调查值往往会高于实际水平,下文将做交代。
五、测算实际值
全国实际升学率,最简单最准确的当然是用统计数据说话。在没有官方公开数据的情况下,也是可以做相对趋实的数据还原测算工作的。
1. 关于专科升学率,受到不同地区、不同年份、不同政策的影响,相关文件资料现在难以收集齐全,说起来很啰嗦就不多说了。以2022届为例,只要对政策中的非应届群体做出估算即可,主要是应征入伍后符合升本条件的对象,全国专科毕业生实际升学率大约在15-16%之间。
2. 关于硕本升学率,直博数量难考但不影响整体研判,在博硕招生无应、往届限制的情况下,硕本应届毕业生实际升学率远低于表一中的理论值。在进行数据还原时,至少有以下三个考量因素:
一是招生规模的增长既要看增速、更要看增量。看表四(表中2022年本科招生数=普通本科招生数+职业本科招生数+专科起点本科招生数),2022年博硕本招生规模分别是1998年的9.3、19.2、8.7倍,绝对增量分别是12.4、104.6、500.2万人,由于基数差别极大,博硕招生增速转化为硕本升学率时,如摊大饼一般摊了个稀薄破碎。
|
|||
|
|
|
|
|
|
|
|
|
|
|
|
二是研究生报考与招生情况。以2022-2023年为例,中国教育在线的调查报告显示,应届生报考占比分别是47.2%、48.44%;部分高校公布了应届生在硕研新生中的占比,如深圳大学的比例是65.18%、64.92%;部分高校未直接公布研招中应届生的比例,但提供了新生年龄构成,如北大、南大、复旦等,亦可作为参考。此外,随着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变化会更多。
三是相关省市公布的各学历及整体升学率。这些数据是做全国升学率测算的关键依据。这些年来,别有用心的数据食利族和无所不喷的网络路怒族,所作所为伤害性既大侮辱性亦强,相关部门信息公开的“退守”趋势愈来愈明显,还在正常公开数据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令人尊重,这里就不列举了。
3. 估算升学率。由于这些年不同省市专科起点本科招生政策调整较多,专科升学率统计口径变化较大,不同年份各学历毕业生总数和升学计划数并非简单关联的关系,所以,本文提出复盘方法,但无力在此逐年复盘计算,更难以追求测算精准。
不同年份升学率是波动的,2020年比较高,不反映正常水平,不足以作为参照。大致估算这两年全国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的升学率参考值如下:硕士在5%左右,本专科在15-16%之间,总体在15%左右。
划重点:三个小常识,一是博(硕)招生增幅≠硕(本)升学率增幅,且是严重不等于。二是大河里有水小河里满,2000年以来,全国本科毕业生升学率理论上限值(图一)2002年最高、2016年最低,部分高校或存在逐年提升事实,整体一定是有升有降、高低有区间的。三是数据思维迭代经验认知,上述估算结果可能与部分人士的认知严重不符,因为只知其一不及其他是认知偏误常态。
六、不同参照系
1. 各学历升学空间不同,本专科院校升学率参照系自然不同。
专科升学,各省市均有专升本(专转本)政策,专科起点本科招生总量就在那里,蛋糕就这么大,天花板就这么高,属于省内兄弟院校之间的竞争,此消彼长肉眼可见,谁高谁低大家有数,所以,专科院校设立升学率目标不容易离谱。
本科和硕士升学,竞争空间相当广阔,大部分在国内比拼,有条件的还可以飞越边境线参与环球竞争。不同地区高等教育资源差异很大,但是全国博、硕招生计划是持续增长的,加上各种排行榜的诱惑,还有越来越大的就业压迫感,发展规划当然要向前看、向上看,所以,本科院校设立升学率目标,想不高都挺难的。况且,定高了显魄力,真高了是政绩。
2. 学校的江湖地位不同,升学率参照系自然不同。高校升学率目标存在三个参考值,即目标、同类和整体的水平。
举个例子:江苏2022届本科毕业生升学率,整体是22.18%,这个比例在各省市间是比较高的,在省内却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这个22%,在某些学校那里连起跑线都不算。比如17所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高出不止10个百分点;又如16所双一流建设高校,高出不止22个百分点;再如两家头部年份老校,高出不止40个百分点。
这个22%,在另外50多所本科院校那里,作为目标都不太厚道。这就是俯仰之间云泥有别,坐在飞机上看云蒸霞蔚,站在地面上被烟雾包围,接不接地气,形成的“常识”是不一样的。
3. 谁想多分点蛋糕谁承压。研究生招生规模,纵使不考虑就业,还有其他或软或硬的制约因素。对照总盘子,看图一微笑曲线,再看看推免和考试、学硕和专硕以及非全等,低升学率院校主要靠学生血拼,高升学率院校主要靠学校做大蛋糕,一块蛋糕叫硕博点,另一块蛋糕叫推免。如此这般分析下来,这些年越卷越高,越高越卷,卷到最后,高校领导大概率要收获一枚升学率压力回旋镖。
七、谨慎防偏差
数据如何看、如何用,是我们时时要面对的测验。这里简单说一下调查中的样本偏差问题,这个偏差需要严控,但又实在难以杜绝。1. 发现样本偏差。十多年来,一直在留意着给我们的调查排雷,发现用升学指标观察样本偏差很靠谱。第一个发现是调查升学率始终高于统计升学率,分析其原因,是调查结果应用越来越广泛,学校越来越重视,升学的同学更容易被通知到。第二个发现是在改善调查方案、加强数据清洗后,调查高于统计的数值,硕研和专科是1%左右,本科一直保持在4%左右,这说明本科读研群体更容易被调查到。第三个发现是2022年专科升学率,调查比统计高8.09个百分点,原因是这一年新增近三万名社招毕业生,这是统计中存在、调查几乎覆盖不到的群体,偏差就这样被放大了。
表五:升学率偏差=调查﹣统计 |
|||
硕 |
本 |
专 |
|
2022届 |
1.60% |
3.89% |
8.09% |
2020届 |
1.04% |
4.57% |
0.51% |
2018届 |
0.76% |
3.19% |
1.44% |
2016届 |
4.04% |
4.53% |
3.84% |
2. 接受样本偏差。上述升学样本偏差影响升学率计算,但并不影响其他指标结果的可靠性,这是样本偏差并不可怕的两个原因,一是其影响有边界,什么样的偏差影响什么样的指标,这种定向污染,不乱用就不会扩散外溢;二是可以做校准,调查者、应用者都可以根据样本偏差情况做校准,本文对实际升学率的测算,也算是一种校准尝试。
3. 守住数据边界。以升学率为例,到底多高,这个“常识”的边界非常清晰:全国高校3000多所,这两年整体升学率在15%左右,这是常识;全国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2所,该群体升学率很高,可以学习,谨慎模仿,这是常识;前述三家数据,作为其调查(服务)对象的升学率来理解和使用,就是可资参考的,这也是常识。
八、两个小常识
1. 关于升学:应届生只是升学主力群体之一,硕本看全国,专科看本省,确定目标的依据是本校历年实际升学率,畅想的空间在政策、计划里,得失全在同类院校竞争里。
2. 关于数据:不管什么来源的数据,未经验证不宜大用;做解读和应用前,先筑起代表性围栏;重要研判,孤数不证,孤证不立,不以一时一地一家为据。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