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自主招生的内幕消息
最近几日, 随着高考分数线的出炉,状元们一时风光无限,人人羡慕。然而, 机构教育徐老师今天想跟大家说说, 其实真实的情况是这样的, 不要问我怎么知道的,。。。清北的自主招生已经招了约2/3的学生了,只剩下1/3的名额留给高考考生,这1/3裸考生,里面就包含了各种学霸考霸(当然这两个词有时候就是重合的),so, 状元们进去清北 就是垫底的。
清北从高考招这几十个状元,省前10名,是因为满足国家的要求招生计划,其实清北并不真感兴趣,而清北真心想招的那些牛蛙,广大人民群众心里没什么概念。为什么这么说呢?以下是真相:
人家“真心想招的”是哪些呢?
据说,一个招生老师打完电话劝考生报考后就这么吐槽过:“以为我们多需要你似的,我们不过是为了超过隔壁,不要丢面子”。
据说一个面试老师这么吐槽过:“我们不在乎公不公平,我们只考虑能不能招到最优秀的学生”。
优秀怎么定义?其实普通人都知道:不能光会考试!其实名校也是这样认为的。名校是怎么定义优秀的呢?
很明显,第一个大梯队,就是天才生。
据说,某次竞赛的专门会议,清华的招生老师说:“大多数学生其实我们招不招无所谓,只要每年能把“高一金牌”(全国青少年奥赛高一金牌)招到就行了”

这个娃,某天很有可能成为:

大家最关心的中国教育公平,名校其实是不care的;名校关心的,是不放过一个天才。
清北的自主招生体系里,清华有一个领军计划,北大有个博雅计划,这两个计划是干嘛的?简单来说,就是对考试不厉害或不稳定的优秀学生考察,给予降分,加分选专业这样的优惠政策。
很多人不了解领军和博雅是怎么来的,其实清北原来的计划叫“校长实名推荐”制,就是直接把名额分给各重点中学推荐,普通中学没机会的。
因为太不公平,所以教育部出政策禁止,就停了,于是清北就“兵来将挡,魔高一丈”,改名成领军和博雅计划,换个花样招天人才。
然而大家依然都是骂教育部不公平,其实如果没有教育部的名额限制,真按清北的真性子来,普通中学学生一点机会都没有。
其实博雅和领军计划已经是清华北大自主招生体系里面最底层的了,仅比高考优先一点。
清北这种顶级名校,招生的层次是这样的:
第一梯队:(五大学科)竞赛金牌
解释:这一梯队是很早(初中)就被清北看上了,甚至刚高一就被签走了。
一个学生初中的时候初中竞赛2,3门全省第一,其中一门参加高中竞赛得了省一,就有清华的老师跟过来了解,一直跟踪到高一,然后就直接签约了,后来这个学生果然高一就拿到了金牌。
我没有数据,但是这样的人每年估计全国可能不超过10个吧(这个数字是几年前的情况,近两年还在飞速上涨)。清北招生老师主要留意初中全国竞赛的牛娃。
第二梯队:强省省队:
解释:学科竞赛的强省(比如湖南湖北浙江等)一些学科的省队,进省队直接签,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高二就进省队被签走的,还有一部分是刚上高三签的。
第三梯队:金秋营等各种营
解释:清北金秋营,或全国决赛获奖的之前没有签走的学生。
清北各自都开设了金秋营这种方式来提前考察生源、圈定数理化奥赛尖子生,学生通过参加清北金秋营,就有机会提前跟清北签约,拿到降分资格,或者清华领军和北大博雅的资格。
这里开始水深了,因为这里有很大的名校歧视在里面:同样的成绩,竞赛牛校的教练可以直接推荐,而普通中学可能初审就被刷了。有时关系中学才会收到通知。
--嗯, 论高中上名校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第四梯队:竞赛类自主招生
解释:主要面向全国决赛获奖但是现场没有签到(银牌中后/铜牌)的,或者多门学科一等奖。这类名额其实很少,因为大部分都提前签给1-3梯队尖子了。
第五梯队:(预定)领军博雅
解释:清北派出的招生老师提前到名牌中学考察过的领军和博雅计划的学生,这样的学生也是在博雅和领军报名之前清北就登机的,但是没有前面几个梯队的优势那么大,他们也一样需要参加博雅和领军的考试。
第六梯队:(自报名)领军博雅
解释:自己去报名的博雅和领军计划,这就是相对公开的一个自主招生100xue.net方式了。但已经是自主招生里面最后的一个梯队。
前面5个梯队,选拔的都是硬智商,现在的优秀, 硬智商是基础, 必须的,高情商高逆商,其实也并不与之违背,智商足够高的, 肯定厘清了情商, 也明白要出类拔萃,逆商少了根本做不到。很多时候,优秀与逆商情商高智商高就是重叠的。
到了第六梯队的领军和博雅,其实已经不太选拔“智商”了,这一梯队是想在高考生中,把综合素质高的,再选出来加分,这就是第二个大梯队:优秀生
这样就能减少一些名额给剩下的第三个大梯队:以状元为代表的考霸。
PS:当然考霸和学霸并不冲突,很多时候是重合的

据说,一位非清北的招生老师这么酸溜溜地说:
“这是怕一部分优秀但是高考成绩略不够的优秀学生,被第二梯队等学校招走”
意思是,除了第一到第五梯队的高天赋,剩下的普通人中,综合素质相对高的那些,也要撒大网招一批,宁可招进来随便放在什么专业不培养,也要避免他们被下一层次的学校招走,被那些学校集中精力培养成顶尖人物,来跟我们清北抢新闻。
比方说:

不过,由于教育部的诸多限制,清北还是不能100%把好的生源霸占,其他学校还是能招到一部分优秀的潜力学生,重点培养。
和普通人认识不一样的是,其实是教育部在维护“普通人想要的公平”(每个地区,每个阶层,每种家庭的娃,都有可能通过考试考上好大学),但清华北大等顶级名校,一直就不追求公平,更加不想给高考更多名额——毕竟一堆考试厉害的人,除了考试真的不知道还能用来做什么——人家想要的,是能改变世界的天才。

比如给清北两个选择,高考全省前X名和竞赛银牌,清华北大肯定选竞赛银牌。
但是因为教育部限制了竞赛类的名额,让很多银牌没办法签到清北,才有更多人可以裸考进清北,也让二三梯队的学校如武复交浙等,能招到一部分竞赛银牌。
这个趋势不仅仅表现在清北,其他所有的著名高校,都在效仿这个招生体系,越来越偏向自主招生。
虽然“状元”们依旧每年此时都会被大肆报道,但他们所代表的考霸群体,含金量正在慢慢地一步步降低,这是历史趋势(欢迎观摩各名校自主招生简章)
这个小“秘闻”,给我们家长的教育线路,有什么启示捏?
1)先挖掘娃的天赋点:高天赋永远都是是最受重视的第一梯队。(比如,我们的娃从出生开始就接受大脑开发, 智商140以上的孩子比比皆是,跳级, 竞赛,世界纪录保持者, 北京少年科大班,到处都是我们学员的影子。这类孩子因为家长的起点高,绝大部分孩子还在按部就班的走楼梯,咱们已经在坐电梯了)
比如,我们的孩子3岁就开始学习国际象棋了。
国际象棋可以参加市比赛和考级,赛事有名次就有保送和跳级资格。这可是千真万确的,我们有个学员孩子的叔叔,下棋太牛,直接被保送复旦大学,全家也就更加重视早期给孩子培养对思维棋类的兴趣启蒙。
2)发展综合素质,毕竟综合优秀的群体是第二受重视的。
所以我们看到很多优秀娃, 不仅仅学习好,而且多才多艺,博学广闻,潜力无限。
3)老老实实参加应试教育!毕竟这是(学历线)剩下的wei/yi一条生路了。
读书改变命运,这在目前依旧成立。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