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学习,爱生活,会学习,会生活,人生有百学网更精彩!
爱学习 | 爱生活

以长期主义坚守教育的追求 ——关于强基计划的几点认识

发布于:百学网 2020-05-24

以长期主义坚守教育的追求 ——关于强基计划的几点认识

  随着36所一流大学发布2020年的强基计划简章,很多学生、家长对此倍加关注,为此青岛中学高中学部师生代表就强基计划,提出了书面采访,现就相关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点击查看源网页

  ——从考试方式到招生方式、再到培养方式的变化,正是高考改革的基本脉络。

  Q1:2020年是强基计划实施的第1年,备受关注。目前36所高校的强基计划招生简章,基本上都出炉了。强基计划和原来的高校自主招生,有什么不同?

  W:我觉得首先需要明确,强基计划是干什么的,目的是什么?它是服务于国家战略的基础学科人才选拔和培养计划。它着眼于国家急需和紧缺的基础学科,着眼于创新拔尖人才苗子的选拔与培养。

  这个计划和原来的高校自主招生主要有以下几点不同。

  第一是定位不同。强基计划是人才的选拔与培养计划,而自主招生仅是一种高考招生方式。强基计划是一种选拔与培养方案,选拔那些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综合素质优秀和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然后进行定向培养。

  强基计划强调的是国家高精尖基础学科人才的培养。所以,具有学科特长,只是选拔的开始,而不是结束。进入大学后需要进一步深造,原则上不再调换专业。就是说,你选择强基计划,应该是真的特别喜欢某一个学科,有某一学科的特长和天赋,并且把这个专业作为未来学习、研究和工作的方向,而不是一个进入名校的跳板。我想这是二者重要的不同。

  第二是招生专业和范围不同。强基计划不仅仅考虑数理基础学科,也重视历史、哲学、考古、古文字学等人文方向的一些学科和专业。科学与人文并重。这为那些热爱人文学科的同学们提供了公平的机会。

  点击查看源网页

  第三是评价方式不同。强基计划不仅仅要求学生有学科特长,同时也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高考成绩。也就是说注重综合加特长,而不是单一的学科特长。

  所以强基计划和自主招生是不同的。但是从自主招生到强基计划,我们似乎能够看到变化的未来方向。新高考,从文理分科到6+3,是考试方式的变化;自主招生,是招生方式的变化;强基计划,又往前走了一步,它是招生选拔方式和培养方式的变化。

  从考试方式到招生方式、再到培养方式的变化,正是高考改革的脉络,相信将来强基计划的规模还会越来越大,现在只是破冰和试水。

  强基计划真正体现的是国家对于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视,体现的是国家对于战略性的基础性学科的重视。一个国家的发展,不仅仅依靠那些前端的专业,比如管理、金融、经济、设计这样的前端热门专业,从长远来说,还特别依赖科学和人文基础学科的支撑和引领。强基计划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探索多维度的考核评价模式,建立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和培养的有效机制,选拔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突出基础学科对国家未来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以长期主义来应对变化,克服机会主义,以不变应变。

  Q2:从老高考到新高考,从自主招生到强基计划,有很大的变化和调整,作为中学教育,如何应对这样一种变化?

  W:我们要以长期主义来应对变化,克服机会主义,以不变应变。

  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万物流沙的时代,一切都变动不居,是一个液态社会。在这个时代,只有变化才是不变的,只有不确定才是确定的。或者说,wei/yi不变的是变化,wei/yi能确定的是不确定性。

  越是在这样一个不确定性、充满变化的时代,就越需要有一种不变的东西来制约着变化,以内在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的不确定性。变化的背后,一定有不变的东西,而且从发展的规律来说,往往那些永恒的、不变的东西,制约着变的东西,影响、决定着变化的方向。这个不变的东西,是一种永恒的要素,一种长期的追求。

  我们做教育,就是要坚持长期主义。做教育不同于办学校,办学校可以是一种功利的、短期的行为,着眼于短期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成绩;做教育应该考虑长期的、永恒的价值追求,也就是培养人,为国家和社会的需求、为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培养人,并通过个体的成长去服务于国家与社会。这是教育的长期追求,核心就是培养人。站在个体的角度,是培养全面协调发展的人;站在国家的层面,就是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和劳动者,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苗子。

  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从老高考到新高考,从自主招生到强基计划,其实中国教育变革的方向只有一个,就是怎么样更好地选拔和培养具有综合素养、创新潜质和实践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苗子,这一点是不变的,这是教育的长期追求,也是高考改革的价值取向。把握住这样一个变革的脉络和主旋律,我们就不会失去节奏,失去目标和方向。所以我们要坚持长期主义,保持定力和稳定性。

  学校不是一个升学考试的培训机构,它是培养人的地方。所以,学校不能在变化面前跟风、被动的应对,或者是机会主义、短期行为。教育是静待花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教育是长期主义的事业,长期主义就是长期坚持做对的事。我们发现,强基计划和青岛中学的育人模式和课程理念特别吻合。青岛中学是12年一贯制学校,将一个6岁的儿童培养成18岁的青年,我们必须从长远考虑,着眼于人的成长。强基计划让我们要更加坚信我们的长期主义的教育价值追求。

  青岛中学将一如既往地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更加重视学生必备品格、关键能力的培养,更加重视课程的学术品位。一如既往地注重学生的人生规划和学业规划,帮助学生发现自己,成为自己。一如既往地注重因材施教,对于不同潜质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培养方案和培养路径,坚持个别化原则,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点击查看源网页

  ——以课程机制的弹性和韧性应对政策的调整和变化,以变应变。

  Q3: 青岛中学将课程作为学校的产品,特别重视课程育人,那么,学校将如何以课程设置的调整来应对强基计划?

  W: 对于青岛中学来说,强基计划让我们更加坚信我们的育人模式和课程理念。我们的育人模式就是为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服务,以课程的选择性、丰富性为不同潜质的学生提供多样的成长需求。

  比如我们开设的高端课程和大学先修课程,就是为有天赋、学有余力、学有所长的学生提供选择。课程即跑道(course), 也即路径。我们的课程就是培养人的一种蓝图和路径,而不是简单的为考试服务的工具。

  在青岛中学的办学大纲中,有这样一段话:“学校视课程为学校产品,通过课程为学生成长提供服务。我们将以七分的等待、三分的唤醒,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唤醒自己,并最终成为自己。” 课程是我们的核心产品,课程改变,学校才会改变。

  我们要以灵活的课程机制的弹性和韧性去应对强基计划,以变应变。

  我们一直注重课程的丰富性、选择性,同时配套以灵活的课程机制,以及相应的教学组织形式。对于强基计划,我们的课程机制和选课走班的教学组织形式,更加富有韧性和弹性,有从容应对的空间。我们现在开设200多门课程,我们还可以根据学生个别化需求,提供更多的课程。我们不需要去举办一个固定的科学实验班或者人文实验班去应对强基计划,我们可以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可选择的、适合的课程。在青岛中学,每一个学生的课表都是不一样的,我们可以为某一个学生单独开一门课程。这种灵活的机制能为学生的多样选择和个性化需求提供时间、空间、师资、资源方面的支持。

  在继续保留原有高端课程的基础上,9至11年级阶段增设人文类高端课程,包含汉语言文学、历史、哲学等高端选修课程。12年级开设强基课程选修课,供学有余力、学有兴趣的学生选择学习。

  在课程与教学方面更加注重学科的学术品位,使课程具有一定的宽度、深度和高度。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拓宽、加深与提高,注重宽基础、跨学科和综合性。更加重视小学的融合课程、初中的科学课程和人文课程、高中阶段的综合实践课程等综合课程,培养综合素质突出的学生。特别是我们小学的超学科融合课程和初中的跨学科综合课程,对于培养学生人文方面的综合素养,将显示它的优势和价值。

  ——主动应对是将其作为目的,被动应对是将其作为手段,二者本质上是不同的。

  Q4: 有专家认为,强基计划会倒逼中国基础教育的改革,更加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对此您怎么看?

  W: 我以为,我们要以主动的态度去追求变革,而不是以被动的态度去应对。我们注重对人才的培养,注重人的综合素质和关键能力的培养,绝不是因为考试政策的变化,或者招生政策的变化,被动的去应对,而应该成为我们基础教育的主动追求。

  当然,高考是一根指挥棒。所以人们往往说强基计划会倒逼我们中学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因材施教。其实我不太赞成“倒逼”这种说法,因为这还是消极的应对,是被动的改变。我们应该是主动的、积极的追求。这两者在本质上是不一样的,主动的追求,我们是把综合素质和关键能力的培养看作是教育的目的,考试只是一种结果。被动的应对,或者倒逼之说,是把这种改变当作手段的改变,策略的改变,它的目的还是追求考试。

  点击查看源网页

  其次,主动的追求,它的改变是系统性的变革,而被动的应对,它的改变是表面性的权宜之计,是一种策略和手段。比如说小班化,在青岛中学,我们是主动追求小班化,20-24人一个教学班,这是我们的主动选择,我们觉得班级的学生数减少了,那么教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可能性就增加了,教师陪伴学生的时间多了,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式、展示性的教学方式的变革成为可能,教学的个别化有可能进行,班级内的分层学习、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路径等有可能实现。

  但如果是被动的小班化,比如说,有些学校因为生源的自然减少,也会带来一种小班化,我们把它叫做“被小班化”。如果教学方式没有发生变化,还是以讲为主,那么这种小班化的效率并没有体现,优势并没有被发掘。反而让以讲为主的教师觉得不适应,他习惯了对几十个学生进行讲授式教学,现在学生少了,缺乏气场,缺乏面对很多学生讲课的那种存在感。

  我原来在一所学校工作,我们的国际班在高二的时候分成文理两个小班,文科班往往只有10来个学生,老师就抱怨说在这样的班级上课,找不到感觉,他觉得应该面对40或者50个学生,才有那种在舞台上尽情表演的享受。所以,是主动追求的小班化,还是"被"小班化,它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同样,对于教育的各种变革,比如说,教育组织形式的变革,素质教育变革等,主动追求与被动应对,结果完全不一样。主动变革会有系统的配套措施来跟进,被动应对反而会觉得无所适从,原来的优势丧失了,而新的做法又不知道怎么去做,可能两边都没做好,顾此失彼。

  青岛中学从诞生之日起,就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写进办学大纲,致力于培养学生具有诚信、感恩、爱和责任、担当等必备品格;具有创新实践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既有发现问题的眼光,又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全面协调发展的基础上,突显自我优势,焕发自我潜能,在服务社会中实现自我价值。我们将这作为学校的培养目标。着眼长远,关注当下,非常理想,特别现实。

  点击查看源网页

  ——学生的成长和国家的需求就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Q5: 您对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方面有何思考?与此相关,请您谈谈对学科竞赛的看法?

  W: 强基计划施行以后,学生和家长对于学科竞赛的功利性的取向会大大减少。作为学校,我们没有功利性的追求,我们一如既往地重视学科竞赛。

  因为我们有两点坚信。第一我们相信,国家对拔尖创新人才苗子的培养,是一个长远的战略,是不会改变的。国家和民族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有精英人才战略,忽明忽暗,有的是只做不说,有的是既做也说。

  2018年我们去考察日本和韩国的科学高中,他们举全国之力,举办若干所科学高中,每所学校大约200-300学生,学生的数学和科学课程的难度和深度,远远超过我们的高中课程,并且要进行真实的项目研究,目标就是培养拔尖创新的人才苗子。美国的杰斐逊科技高中,学生所有课程都是在荣誉课程、大学先修课程和后大学先修课程的水平上教授的,重视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并且在四年高中学习结束时,要完成一项真实的研究项目,作为毕业的基本要求。

  中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必须占领人才培养的制高点,大力培养创新拔尖人才苗子,并作为国家战略,长期坚持。

  大众教育提供的是公共产品,是为适龄青少年提供接受基础教育的权利,这和拔尖创新人才苗子的培养并不冲突。或者我们这样说,大众教育是从学生接受教育的权利角度来考虑,而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从国家战略、民族振兴、社会发展的需求来考量的。前者基于个体权利,后者基于社会需要,两者并不矛盾。作为青岛中学,理所应当和兄弟学校一起,为具有天赋的拔尖创新人才的苗子提供成长的机会,为国家的人才培养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二,我们深信,确实有大约4%的学生在某些学科领域具有过人的天赋和特别的热爱,学校有责任给这些学生提供深入学习和探究的机会,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上不封顶,保护学生的学科兴趣,开发学生的学科特长。哪怕只有一名学生愿意学习竞赛课程,我们也会为他/她提供机会。在这一点上,学校没有任何功利心,学生的成长和国家的需求就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强基计划实行后,家长和学生出于现实的考虑,选择参加学科竞赛的人数可能会大幅减少。这没有关系,在这种背景下,如果还有学生愿意参加学科竞赛,他/她一定是真的热爱这门学科。我们更要加倍珍惜这些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开发学科潜能,为他们未来的专业成长打好基础。

  请家长朋友们也保持平常心,理性对待学科竞赛和强基计划,着眼长远,尊重和保护孩子的天赋和兴趣,重视孩子的健康成长,帮助孩子一起做好未来规划。

  功不唐捐,相信所有的努力都不会白费。学科竞赛也许没有暂时的功利,但一定会在某个时候发挥作用。这正是教育的奥秘之所在。

  原创 汪正贵 教者絮语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END -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