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强基计划日新书院院长王中忱:在多学科交叉融汇中碰撞出新的人文学
既渊且博,强立深基。
以书院之精小,观乾坤之博大。
清华大学强基计划正在报名中!
5月12日,
清华大学强基计划启动会
暨书院院长聘任仪式隆重举行。
统筹清华大学强基计划人才培养的
致理、日新、未央、探微、行健
五个书院正式亮相。
李艳梅、王中忱、梁曦东、刘铮、李俊峰
五位教授从邱勇校长、陈旭书记手中接过聘书,
成为五个书院首任院长。
聘任仪式后的全国重点中学校长会上,
李艳梅、王中忱、梁曦东三位书院
院长分别面向中学校长解读书院制培养。
日新书院的名字取自“人文日新”。
1926年毕业的清华校友们
赠送给母校一块
刻着“人文日新”的牌匾,
如今这块牌匾仍高悬在
清华大礼堂南墙上。
“日新”二字出自《大学》中的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意思是为学绝不能因循守旧,
而要革故鼎新,勇于突破。
格物养志,涵养自生。
温润如玉,日日常新。
神秘与平凡,传统与未来,
短暂的人生与永恒的历史交汇在这里。
古文字的“独门绝学”,
镌刻着时光长河中生命故事的温度。
两千余年来先秦文献
最重要的发现“清华简”中,
你或将亲历《尚书》新文的现世
泱泱大国古老文明的千年锦绣你可愿编织?
根植中华传统文化的本来,
这条路你可愿与我同行?
今天,清小华为你带来
王中忱教授对于日新书院的精彩解读。
主讲人介绍
王中忱,日新书院院长,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兼任中国丁玲研究会会长、中华日本学会理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编委,《日本研究》(京都: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编辑顾问。主要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中日现代文学、东亚区域文化史。
清华人文学科起步于1925年创办的研究院(国学门),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四位导师的学术业绩,以及随后形成的“清华学派”对中国人文学术的贡献和引领,是现代中国学术史上辉煌的一页,已经不需要我在这里多说。我主要介绍日新书院的情况。
日新书院作为清华大学实施“强基计划”的五大书院之一,以“中西融汇、古今贯通、文理渗透”为理念,以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的历史系、哲学系、中国语言文学系、科学史系的优质师资队伍为依托,同时利用清华大学多学科交叉的优势,努力为国家培养基础文科的拔尖创新人才。
清华大学的人文学科从1980年代中期开始逐步复建,进入21世纪后获得跨越式发展,文史哲各系都建立了完备的专业课程体系,学科齐全,优势集中,特色明显,学术新生长点多;学术梯队合理,每个二级学科都有国内外知名的学者领军,近年又不断引进充满学术活力和创新能力的青年教师,整体形成了一支“小而精、高水平、国际化”的学术队伍,构成了落实强基计划的最重要资源。日新书院将以第一流的师资实行小班化的个性培养,新生入学后即有知名教授或优秀青年学者担任导师,多层次地指导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通过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互动,把书院建成适合学生个性成长的文化共同体。
清华人文学科拥有多个校级研究机构,如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清华大学文学创作与研究中心等,都是日新书院所依托的优势资源。书院将和这些机构紧密合作,强化科研协同育人,积极吸纳学生参与学术研究活动和文学创作活动,探索建立结合科研任务进行人才培养的机制,让学生在本科阶段即进入学术研究的素质养成。
清华人文学科复建以来即注意探索通专融合的培养模式,通过创办中外文化综合班(1999—2004)、人文科学实验班(含汉语言文学、历史学、哲学专业方向,2005—2019),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课程资源,日新书院将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进一步探索由通到专、由精专而深通的路径。第一学年的专业教育将以“人文基础课”为主,经过历史、哲学、中国语言文学、古文字学等学科共有的知识平台,进入各专业的“主修课程”,而从第三学年第二学期起,鼓励学生在更大的范围内跨院系选课,进行更为深化的学科交叉,并在此阶段开设“经典研读”与“主题研讨”的小班课程,为本研之间的贯通培养做好衔接。
如同很多有识之士已经指出的那样,在近代大学的学科组织里,知识被细碎切割,学科壁垒林立,人才培养成了规格化批量化的产品生产。正是出于对这样状况的反思,我们以“书院育人”的模式实施强基计划。
书院育人,是要以学生的长远成长和成才为中心,学生可以在这里向师长问,从同学游,陶冶性情,锻炼智慧,激发想象力,焕发学术志趣。书院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家园,也是心灵和精神的栖息地。
在日新书院,狭隘的学科壁垒将被打破,将在夯实人文专业基础的同时,推动人文与社会科学、新闻传播学科等的交叉,并充分利用书院群的优势,探索文和理的融汇,努力搭建起一个多学科汇通的立体育人平台。
我们相信,新的人文学术,必将在扎实的专业基础上,在多学科的交叉融汇中产生。我们欢迎同学报考,实际上是在呼唤有志向的同学来参与新人文学术的创造!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