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读强基计划的“强”和“基”
本文首发于海龙石
这两天,教育部首次实施的“强基计划”进入实操阶段,参加试点的36所双一流A类大学集中公布了招生简章。一石激起千层浪,支持肯定者有之,摇头否定者有之,不以为然者也有之,我的感受是:这次,教育部是动真格的了。
(图片来源:百度)
这个“动真格的”,主要动在“强”和“基”这两个字上。
先说“强”。
第一个“强”在招生人数。
按照现在公布的招生简章,虽然有清华北大等5所大学没有公布具体招生人数,但仅以公布的人数来看,加上破格的金银牌,全国总计划招生人数不会超过7000人。相对于今年1000多万的高考考生来说,招生率仅仅为0.07%,差不多超过1500人招一个,其难度超过考清华北大(2校共招生7200多人)。
前一段时间,从山东大学透露的消息来看,当时向教育部申报的招生人数是300人,最终招生简章上的招生人数是180人,减少了120人,削减幅度达40%。经过了教育部大刀阔斧的削减,这些中国最优秀的大学里面,除了少数大学的招生人数超过了过去自主招生5%的控制比例,大部分的招生人数比例都低于5%,更有电子科大、中国海洋、中央民族的比例低于1%,达到了百里难挑一的水平。
物以稀为贵,由此可见,教育部这次是铁了心,要从人数的控制上来提高强基计划的生源质量。
第二个“强”在入围门槛。
这次“强基计划”入围的考生分为破格和非破格两类。
破格的入围门槛被提高到五大联赛金银牌的水平,全国仅900多人合乎条件,虽然大部分大学对金银牌只能奢望,可这一强制性措施彻底明确了教育部所认可的破格必须是极少数。
(由阳光网公示数据汇总)
非破格的入围门槛也不低,有11所大学把最低入围分数线提高到一本线上,表达了宁缺毋滥的招生态度,其中上海交大、中科大还把门槛提高到一本线上100分,吉林大学更是要求110分以上,还有一些大学对科目的小分也设置了门槛,要求比较高的有东南大学数学必须达到总分的85%(127.5分),同济大学数学必须达到总分的90%(135分),兰州大学文科语文和理科数学必须达到120分。
第三个“强”在破格录取。
从招生简章上看,大部分破格的考生有两个显性优惠和一个隐性优惠。显性优惠是一本线水平的入围门槛和享受计划外招生指标,隐性优惠是校测高分甚至满分。
但这些都不能完全保证破格的考生一定能录取,所有的招生简章里面,对破格录取的办法都有这样一句话:“(破格考生的)综合成绩(含校测成绩)达到同省第一类(非破格)考生最低录取分数线的,予以录取。”这意味着,学科特长和综合成绩必须双优才能破格,过去自主招生和综合评价里面能够以一本线作为最低录取线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再说“基”。
第一个“基”在国之根本的基础性。
表面上,这个基础性是指基础学科的基础,所有已经公布的13个招生专业里面,超过10个是注重理论研究的基础科学,之前山东大学申报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还有一些大学申报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现在都难觅其踪。
实质上,这个基础性是指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基础。在招生简章里面,所有大学都明确表示,“强基计划”将实施本博或本硕博一条龙重点动态培养,甚至北京大学直接招收基础医学8年制学生,由此可以看出,在出国留学黄金时代逐渐落幕的今天,通过实施“强基计划”,国家在人才这一国之根本的争取和培养上下了重手。
(由阳光网公示招生简章汇总)
第二个“基”在创新发展的战略性。
从这些招生简章里面,还可以看出隐含着创新发展的战略性思想。招生专业中的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物理、化学、生物、力学等专业是支持高端芯片和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迅捷发展的基础,出现并不令人意外,但令人惊喜的是看到了核工程和核技术专业赫然在列。
在未来可能改变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两大科技手段中,除了我们现在熟知的人工智能以外,另一个就是人工可控核聚变,而我国实现人工可控核聚变的时间表是2050年(第二个百年目标截止日期),因此,把核工程和核技术专业引入“强基计划”,不仅是教育部“强基计划”试点定位的完善,更是国家极具前瞻性的战略部署。
(图片来源:教育部官网)
第三个“基”在学校学科的特殊性。
招生简章里还表现了一些学校和学科的特殊性。
军队乃国之重器,也是国之根本,国防科技大学招收非军学员的要求里面提出了必须是党团员的要求,因为涉军的特殊性,自然在政治面貌上要有所约束。
另外,所有的汉语言文学专业都特别局限为古文字方向,而且招生比例占招生人数的6.5%,如此高的招生比例给一个高冷基础学科,表现了教育部努力补足我国社会人文基础学科短板的特殊决心。
总的来说,这次“强基计划”招生简章的内容,看似意料之外,实是意料之中,为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服务,需要强化基础,这是高瞻远瞩的大格局。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待到“强基计划”开花结果的时候,应该至少在10年之后了。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