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版“强基计划”,没有看上去那么简单
无论是在全国高校中率先试行保送生招生,还是率先推出面向农村贫困地区学生定向招生的“自强计划”,抑或在自主招生中率先引入体质测试,作为国内顶尖高校,清华大学(下称“清华”)多年来始终走在我国高校招生录取改革的前沿。这次启动“强基计划”也不例外。
按照教育部规定的强基计划整体框架,清华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招生;不再将论文、ZL等作为考生报名条件,而是主要依据考生高考成绩确定参加学校考核的考生名单;根据考生高考成绩、高校综合考核结果及综合素质评价情况等按比例合成考生综合成绩(其中高考成绩所占比例为85%),按考生综合成绩由高到低进行录取;为强基计划录取的学生单独制定培养方案,采取导师制、小班化、科教融合、本研衔接等培养模式。
除以上“规定动作”外,清华还推出了“基础理科工程衔接类专业”、书院制培养、学校本科培养改革领导小组等“自选动作”。
这些创新之举背后,蕴含了清华对于“强基”内涵的深度思考和阐释。

(来源:“清华招生”微信公众号)
01
强“基”是强化国家“根基”
根据强基计划指导文件《教育部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下称“《意见》”)规定,高校要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招生。
于是,人们普遍认为,强基计划只会安排基础学科专业招生。但这明显是个认知误区。
一是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角度来看,“强基”并不意味着只培育基础学科人才。
归根结底,教育部推出强基计划的初心和使命是筑牢国家根基,为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输送数理基础更为扎实、发展潜力更为巨大的高质量人才,而非仅仅局限于强化基础学科的实力和水平。
毕竟,在当前外部不确定因素增多,世界科技和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格局下,高科技人才已成为国家占据下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制高点,而我国尚无法像美国一样依靠移民政策快速提升本国的人力资源比较优势,只能更多仰仗本国教育,特别是以研究型高校为主体开展的拔尖创新人才教育。
换言之,立足基础学科进行拔尖创新人才的招生和培养也只是筑牢国家根基的手段之一,我们不能错以手段代替目的。而建校近110年来、已形成爱国奉献优良传统的清华,注重通过强基计划努力培育肩负使命、追求卓越的拔尖创新人才,为国家筑牢根基。
此前,清华就曾以“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试验计划”(下称“学堂计划”)为载体,创立并实践“领跑者”理念,如今,这一理念已被大家广泛认可,成为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下称“拔尖计划”)的基本理念。教育部拔尖计划秘书处也“落户”清华大学教务处,便于清华协同全国拔尖计划试点高校一起推动拔尖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工作。
此次站在新起点,清华推出的数理基础科学(含工程衔接方向)专业的工程衔接方向就包括微电子(芯片)、软件、能动、工物、机械、精仪、材料等,与《意见》希望聚焦的“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均能对应。
但这种深化“强基”内涵的做法并不意味着忽视基础学科的重要地位,相反,清华在强基计划中仍然坚持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表现为清华既坚持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等基础学科专业安排招生,又在“基础理科工程衔接类专业”中要求学生打好坚实理科基础,在古文字学这一新兴交叉学科专业中要求学生打好坚实人文基础。
以清华化学生物学(工程衔接方向)专业为例,该专业着重突出的还是化学、生物学等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为此,计划安排学生修读包括化学生物学主修课程、数理和工程基础课程在内的专业教育课程,希望厚植学生的化学生物学和数理工程基础。
可以想见,对于一部分较早发现个人兴趣和特长所在,明确自己将在化学生物学及相关工程领域有所建树的同学而言,这种厚植基础、宽学科平台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为他们打下扎实的科学基础和工程素养。完成相关培养方案要求的学生,毕业时还可获得理学和工学双学士学位。

“清华学堂计划钱学森力学班”首席教授郑泉水院士(右二)与同学们在一起。(来源:“底层设计师”微信公众号)
02
强“基”是强化学科整体发展“基础”
二是从学科发展的客观规律来看,如果我国要想在基础学科、原始创新等关键领域逐渐赶上世界先进国家的步伐,就需要在夯实基础学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上,力争在跨学科人才培养上有所突破。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清华大学教授杨振宁院士就曾多次谈到,数学和物理交叉的领域将会产生新的学科增长点。而受益于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清华大学基础科学班毕业生、2017年斯隆研究奖获得者、斯坦福大学生物工程系和化学与系统生物学系助理教授亓磊也曾向一读EDU(id:yidu_edu)表示,在现代科学飞速发展,各种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不断涌现的今天,不“固定”思维模式的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快速接受并推动这些新兴领域的发展,对知识的创新和科技的突破研究都很有帮助。
三是清华大学已有拔尖人才培养经验表明,基础理科衔接应用工程的人才培养链条是可以成型的。
这方面的代表有两个,一个是“基础科学班”(下称“基科班”),另一个则是“清华学堂计划钱学森力学班”(下称“钱班”)。
基科班本科生培养理念中特别强调对学生的科研实践训练,将其摆在与课堂学习同样重要的位置,为此,在国内高校开创了对全体学生都是必修要求的、持续3个学期的“专题研究课”(Seminar),规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志趣自由选择研究方向,在清华校内外选择相应导师,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研究问题,期间,也允许学生调整研究方向和导师,促使学生发现自己喜爱和擅长的研究领域。
实践表明,清华校内工科院系教师也大都非常欢迎拥有扎实数理基础的基科班学生选择自己作为Seminar导师,进入工科领域开展研究性学习。同时,这种不“固定”所有学生研究方向的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也促成一批基科班学生在视觉艺术、艺术设计、工程心理、无人驾驶等交叉学科领域如鱼得水。
从培养科研后备人才的角度来看,基科班也是初有成效,有相当一批基科班毕业生正在攀登世界科研高峰,有的已经做出或正在做出国际公认的科学成果。仅物理系基科班前4届毕业生中,就已诞生5位“斯隆研究奖”获得者。作为“诺奖风向标”,至今已有45位斯隆奖获奖人获得了诺贝尔奖,16位获奖人获得数学zui高奖菲尔兹奖。(详情参见一读EDU历史文章《总有一天,这里将走出世界级大师 | 拔尖人才培养专题》)

就职类型为科学研究的物理系/基科班学生中,52.7%的认为自己在科研领域取得的成就在行业平均水平以上,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的仅占5.3%。(来源:方略研究院)
而被纳入“学堂计划”的“钱班”本身就定位于工科基础,是全国高校当中wei/yi一个入选“拔尖计划1.0版”的工程试验班,旨在为力学和与力学相关的诸多工程学科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钱班调整课程体系,引导学生进行挑战性学习、“做中学”和研究性学习,最终达到深植基础、融会贯通的目的。目前,已在校内试点开设荣誉学位,被钱班首席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航天航天学院力学系教授郑泉水打出“70分”的成绩。(详情参见一读EDU历史文章《钱学森力学班10年之问:中国高校能否培养出杰出人才?》)
03
强“基”也是强化清华“根基”
对清华而言,“强基”则意味着,要通过履行培养拔尖领军型人才这一清华的核心使命,来强化清华在过去数十年来的发展根基。
回顾清华近二十年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清华是如何目标坚定、策略得当地发展为一所卓越的综合性大学。
近20年前,我国高等教育还未迈入大众化阶段,相对美英等国的高等教育体系而言,发展还相对滞后,再加上我国也有自己的特殊国情,如何发展高等教育,还缺少相对成熟的参照模式。
为了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满足国家给予的期待,清华需要探索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但高校办学有其特定的基本规律,要求他们既要对教育科学性负责,又要对学生、教职员工负责,并非一日之功,需要脚踏实地。
当时,清华很快锁定,以对标世界一流大学办学品质的方式,去探索自我发展的道路,这其中,又以发展基础学科,并重视基础学科支撑、链接、协同、推动整体“学科丛”发展作为重要的战略抓手。
先是1997年,在杨振宁建议下,清华决定成立“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由杨振宁出任中心名誉主任,意在加强清华大学的基础科学研究,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扩大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形成清华基础科学研究的优势,为建设世界一流的清华大学作出贡献。
为实现这些目标,清华决定自1998年起,开设“基科班”并开始招生。同年(1998年),杨振宁也正式受聘清华大学教授,此后,他曾先后两次同“基科班”学生座谈。

(翻拍照片)
2004年,时年57岁的图灵奖得主姚期智也作出抉择,辞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职,出任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教授。如今,他已在清华先后创办两大专注于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的“学堂班”——“清华学堂计算机科学实验班”(下称“姚班”)和“清华学堂人工智能班”(俗称“智班”)。
清华也非常重视数学科学的发展,2009年底,成立了清华大学数学科学中心(后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丘成桐数学科学中心”),邀请国际著名数学家、菲尔兹奖和沃尔夫数学奖获得者丘成桐担任中心主任。2011年,丘成桐又受聘担任“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数学班首席教授,指导学堂数学班的建设。
清华的人文学科也不遑多让,其中的典型代表就是同样纳入此次强基计划的“古文字学”。
2008年7月,清华从境外抢救入藏了一批战国时期的竹简,经检测,其中还有《尚书》和类似于《纪年》一类的先秦珍贵经、史典籍。为保护、整理、研究这批珍贵国宝,清华在2008年9月就旋即成立了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邀请2003年全职调回母校、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的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专家组组长李学勤教授出任中心首任主任。
李学勤曾考入清华大学哲学系,希望追随哲学家、逻辑学家金岳霖研究数理逻辑,但因为院系调整,清华文科被撤销,无奈只在清华学习了一年(1951-1952年)。如今,清华已复建哲学系,从2017年开始,设立“金岳霖逻辑学讲席教授团组”,聘请范丙申(Johan van Benthem)、司马亭(Martin Stokhof)、魏达格(Dag Westertahl)、谢立民(Jeremy Seligman)等4位国际知名学者来清华工作,培养逻辑学人才,进一步推动逻辑学的跨学科交叉发展。
2018年,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又迎来另一位古文字学领域的重磅学者——曾任安徽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安徽省文史研究馆馆长的黄德宽加盟。一年后,黄德宽获颁清华首次设立的“清华大学人文讲席教授”。目前,他已接替已故的李学勤,出任中心主任。
耐得住冷板凳,风格务实、持续发展的清华,也有了强化基础学科的阶段性收获。
一方面,清华在知名全球大学排名中的表现屡有突破:在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2019年世界大学排名中,清华的全球排名超过新加坡国立大学,成为亚洲高校排名之首;在QS2020世界大学排名中,清华也取得史上zui高名次,跃升至全球第16名,成为榜单上排名zui高的中国大学;QS2019年度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清华也有2个学科入选世界前10名,12个学科入围世界前20名,位居国内高校第一。
另一方面,清华人才培养质量也多次收获国内外同行评估的高度认可:“姚班”曾在2010年8月计算机学科的国际评估中,被国际评估专家评价为“拥有最优秀的本科生和最优秀的本科教育”;2017年,由国内外知名大学校长、学者组成的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专家组入驻清华,对清华展开了为期数天严格的评估工作。在评估总结会上,专家组称赞:“一所大学和她所培养的人才,在一个大国自强和崛起的过程中发挥了如此重要的作用,放眼全球,也是少有的精彩!清华大学不愧为引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面旗帜!”(详情参见一读EDU历史文章《评估专家的清华一天 | 评估专题》)

姚期智院士倾心本科教学(来源:清华大学新闻网)
在黄德宽看来,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古文字学与一般学科相比,人才成长周期更长、培养难度更大,而当前古文字学人才的培养,主要从研究生教育阶段开始,由部分高校和研究机构根据自身条件,分别在中国语言文学、考古学、历史学等一级学科下属的有关二级学科进行招生培养,这种培养模式的缺点是学生的知识结构、素质和能力都存在一定局限性,难以适应古文字学发展对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求。
对此,他呼吁,需要突破常规,改革现有招生和人才培养模式,而这次将古文字学列入“强基计划”,从本科生培养抓起,建立本科、硕士、博士衔接的培养模式,无疑是对古文字学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大改革创新。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强基计划的开展,诸如古文字学等清华学科有望迎来新一轮的发展,进而强化清华在过去清华学科发展的基础。
04
强“基”更是为学生强化成长“基石”
对学生而言,清华打造具有清华特色的“强基计划”则意味着,该校有志于吸引最顶尖的学生,且为他们配备国内zui.好的发展空间和环境。
招生端
在招生端,清华需要在确保公平公正的基础上,有效甄别、筛选潜质突出、志向远大的考生。
为此,该校选择主要依据学生高考成绩确定入围强基计划后续综合考核的考生,但也为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得全国决赛二等奖及以上奖项的学生,留了破格入围学校考核的口子。
同时,清华也通过一定制度设计,引导学生进入符合其专业特长的专业发展,增强学生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荣誉感和使命感,而非助长他们不以兴趣出发,只是为了简单谋求降分录取才报考学科竞赛、参与高校招生的功利心。比如,报名环节要求,在相关学科领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现的学生报考专业须与学科特长相一致;规定通过强基计划录取的学生入校后,原则上不得转到录取专业之外的专业就读。

2017年,清华大学浙江省中学校长会,传递重要招生理念。图为时任清华大学浙江招生组组长、现任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余潇潇在发言。(来源:清华大学新闻网)
培养端
在培养端,清华还要在尊重拔尖人才培养科学规律的基础上,重视阻碍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性和突出性问题。在此方面,该校的有益探索集中体现在设立书院,统筹推进强基计划。
针对通过强基计划录取的新生,单独编班、配备一流师资、提供一流学习条件、创造一流学术环境与氛围,实行导师制、小班化、研究性学习等培养模式,应该说都是已经得到“拔尖计划”验证的有益做法,自然应当在强基计划中延续,但我们也要认识到,通识教育和跨学科培养对于当今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一方面,我国高中长期存在的文理分科制度导致一批文科生缺乏科学精神,理科生缺失人文素养,这一现状迫切需要高校加强通识教育;
另一方面,现代科学的生长点和突破口往往集中在学科交叉领域,如果我国要想在基础学科、原始创新等关键领域逐渐赶上世界先进国家的步伐,还需要在跨学科人才培养上下足功夫。
而书院制恰是能够同时助力通识教育和跨学科人才培养的制度设计。
一方面,清华校内“通识教育实验区”新雅书院已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以通识教育为基础,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本科教育经验,可为新成立的强基计划书院提供借鉴和启发。
另一方面,尽管强基计划原则上不允许学生转到录取专业之外的专业就读,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同不同学科专业同学的交流学习机会,但通过将相关学科不同专业的学生安排在书院集中住宿、生活,却恰好可以在第二课堂(co-curriculum)、校园生活(campus life)等渠道,弥补强基计划本身制度设计对于跨学科人才培养的不利倾向。特别要指出的是,这种模式也符合清华大学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清华的制度设计,除新雅书院外,清华将新成立致理、未央、探微、行健、日新等五大书院,专门负责强基计划学生入校后的人才培养和学生管理。

(来源:“清华招生”微信公众号)
其中,日新书院负责基础文科类专业,由清华大学中文系长聘教授王中忱担任书院院长;致理书院负责基础理科学术类专业,由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科技部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李艳梅担任书院院长。
探微书院负责化学生物学(含工程衔接方向)专业,由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刘铮担任书院院长;行健书院负责理论与应用力学(含工程衔接方向)专业,由清华大学副教务长、教务处处长、国家级教学名师李俊峰担任书院院长;未央书院对应数理基础科学(含工程衔接方向)专业,由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教授、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梁曦东担任书院院长。
以探微书院为例,书院负责牵头制定培养方案,负责课程的协调,联合工程衔接方向的相关院系完成对于学生的全面教育,而由于化学-生物学基础科学专业包含药学、化学工程与工业生物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环境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等多个工程衔接方向,探微书院平时就需要与药学院、化学工程系、环境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等多个院系协调。如果书院与院系属于平级机构,联系协调的难度就可想而知。
可贵的是,经清华大学党委常委会通过,清华已正式成立本科培养改革领导小组,由清华大学校长邱勇院士担任领导小组组长。
如今,各大高校基本均已成立类似于本科招生领导工作小组这样的组织,但针对本科生的人才培养工作,特别是聚焦本科培养改革,则罕有校级领导小组,而尽管强基计划只是清华本科培养改革的一部分,但为了更好地开展强基计划,特别是以强基计划为牵引,着力推动整个学校的本科培养改革工作,清华专门成立本科培养改革领导小组,并由校长亲任组长,意义重大,将有利于推动人才培养改革再上新台阶,在学校层面更好协同不同部门、院系、书院的工作,助力强基计划更好落地。
2016年,邱勇曾在《光明日报》发表题为《一流本科教育是一流大学的底色》的文章,提出要“面向未来,构筑更创新、更国际、更人文的育人平台”。如今,得益于清华完善的综合学科布局,面向全球的战略眼光,对学生更多发展可能、优良学风建设的加倍重视,和对教师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和育人工作的积极动员,这一育人平台已日趋成型,能够为一流顶尖人才的脱颖而出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和环境,营造良好氛围,使得他们能够“冒出来”。

2020年4月15日下午,清华大学教学委员会2020年第一次全体会议在主楼接待厅举行,会议宣布,经清华大学党委常委会通过,学校正式成立本科培养改革领导小组,由邱勇担任领导小组组长。(来源:清华大学新闻网)
05
结语
总之,清华强基计划章程给人以眼前一亮的感觉,我们相信,如果措施得当、执行到位,清华有望在校外引领其他强基计划试点高校深化对于“强基”内涵的把握,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输送更为精准的人才;在校内以强基计划为突破口,打开清华拔尖创新人才选拔与培养一体化改革,乃至整个学校本科培养改革的新局面。

(来源:“清华招生”微信公众号)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