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学习,爱生活,会学习,会生活,人生有百学网更精彩!
爱学习 | 爱生活

MBTI,它靠谱吗?

发布于:百学网 2023-11-28

MBTI,它靠谱吗?

  故事是这样开始的,我有一个朋友

  他以前暗恋女生总是先去了解别人的星座。先搜自己的星座与她的配不配,再去搜对面星座喜欢一个人的表现是什么。除此之外,还看着陶白白,同道大叔等各种专业博主分析视频...可奇怪的是,他左看右看,发现星座属相毫不匹配,表现更是压根没有。

  于是他将注意力转移到了女孩的一条朋友圈上:”断断续续测了三次,没想到还是INFP“

  这让他突发的来了兴致,想着是不是有比星座更加准确的定义。于是他测了测自己的MBTI,结果出乎意料的和女生相配。但这可让他犯了愁,星座和MBTI,到底他该信谁呢?

  好吧,其实我也不知道答案,但这段现编的故事,让我重新意识到了这个时代的社会性符号——MBTI,人格测试

  01

  MBTI的起源与介绍

  根据Wikipedia的记录,MBTI的初始版本可追溯到荣格老师(Carl Jung)创作的《心理类型》这本书中[1]。有趣的地方是,他的职业是精神科医师。那么据我猜测,他在书中的某些总结依据,可能来源于他所治疗的病患之中。

  左:卡尔·荣格 右:凯瑟琳(母亲),伊莎贝尔(女儿)

  图由@Wikipedia官方提供

  最先有想法的读者是一对美国母女(凯瑟琳和伊莎贝尔),她们认为荣格的著作对于大众而言过于复杂难懂,于是尝试将荣格的八维认知功能简化为大家更容易理解的方法。当然,这位母亲在当时的年代绝对称得上是天才,14岁进入大学,以年级第一的成绩毕业,然后嫁给了排名第二的男生,之后全权成为了家庭主妇[2]。

  成年之后她花了很多时间照顾孩子——包括自己和别人的孩子,而当她第一次将自己的宝贝女儿送上学后,便陷入了深深的抑郁中,因为她不知道自己的生活该怎么办。而在她抑郁症期间,恰好接触到了荣格老师的《心理类型》,而这本书似乎为她指明了方向。对于凯瑟琳(这位母亲)来说,作为一个虔诚的宗教女性,她相信真正拯救灵魂的唯一方法是弄清楚自己是谁,并按照最好的自己生活。

  她的女儿在二战前后继承了这种语言,于是接着母亲的意志,她想到如果能设计一个调查问卷来帮助人们找到适合他们的工作,会发生什么?这种语言不会将人们分为“正常”或“异常”、“好”或“坏”的类别,而是说每种人都是不同的,每种不同的类型具有不同的优点和不同的缺点,并且比其他人更适合做某些事情。这就是凯瑟琳一直痴迷的荣格理论,它们成为伊莎贝尔所说的“人分类”的实用工具。

 

  这种理论最早的使用可追溯到1940年左右。历史上记载的第一次运用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美国战略服务办公室,军官们在使用这套测试,将特工与适合他们性格的任务相互匹配[2]。之后,MBTI在各个层面都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在学校,医院,教堂..慢慢发散,越来越多的人接触到它。

  而真正引起广泛关注的时间点,是在1980年代的企业中,这是因为老板们相信它可以让员工相信他们正在做的事情,自由而愉悦地将自己束缚在自己的工作之中。

  整体看下来,感觉MBTI的整个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估计这对母女没想到的是,隔了80多年后的今天,这套理论依然适用于当今的人群,而且依旧风靡于各种社交圈中。

 

  MBTI是八个字母在四个固定位置两两排列组合的结果。

  这里用两个例子,说明下各自所代表的意义:

  ESTJ:外向(Extraversion)、实感(Sensing)、思考(Thinking)、判断(Judging)

  INFP:内向(Introversion)、直觉(Intuition)、情感(Feeling)、感知(Perceiving)

  我再展示下三道测试题

 

  这样的题一共有101道,全部做下来需要20分钟左右,做完之后会有一个报告:

 

  那做一个简短的总结:

  本质上来说MBTI的诞生是非心理学专业人士设计的一套调查问卷,而支持问卷设计的数据参考是凯瑟琳女士对于孩子们的性格测试题,以及原理背后的支撑是精神科的荣格老师基于自身工作经历所设计的八维认知功能。

  至于现在的MBTI,为了更好的商业化目的,整个体系已经经过无数次的改变(问卷题目设计 & 结果的文字解释)。从理性的角度上来看,在跨度70年的巨大数据量中,很难不能去发现人的性格共性。所以当你发现他的测试结果无比符合时,这是件很正常的事。

  02

  个人经历,从I -> E

  当别人第一次问我MBTI是啥时,我不知道从哪里提取的记忆,回答的是作家,画家啥的。后来在官方网站上一看,好家伙,合着是我给我自己创造了一个新的人格。

  说实话,ENFJ是我第一次测的结果。当我把测试结果分享给我朋友时,她说:你现在这样其实挺符合这个描述的。然后我仔细琢磨了下这个人格的表述,喜欢当小组队长去领导团队,然后变得热切,喜欢去帮助别人,这的确是我这段时间的表现,但我以前也不这样啊,是我这三个月才有的改变。那时候我才意识到,这个人格只是我这一段时间内的量化体现,用具现的四个字母去概括了我现在的状态。

  就我个人而言,以前的性格是绝对内向的。基本上是能不表达就不表达,别人做什么,我就做什么。保证不出头,不出错,不发表异于其他人的观点。而这样的同质化自我驯化过程,造成的结果就是性格的改变。值得补充的是,伴随着内向的性格,很大概率会出现自卑和不自信的情况,至少我本人深有体会。

  后来就是不断地经历吧,自身从一个封闭的状态走出来,开始不断地社交,开始思考自己生活的意义,这样的想法持续久了,就会有了盼头。而明白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之后,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就会变得外向了起来。所以这个时候我发现,人格是动态的,会因为你的认知和经历而改变。

  好吧,说回主题。以前的I和E指的就是完全的内向和外向,现在改变成了独处获得能量和社交获得能量,而I和E在这里代表的是哪种途径获得的能量更多一些。明显的是,改变后的描述没有那么绝对了,这样的文字描述确实能够简单的将大家二分类出来,而且是相对正确的。不过现在部分人的对于它们的版本还是停留在过去,比如现在的I人和E人就是一个典例。

  03

  避免职场PUA

  MBTI的本来诞生目的就是为了让企业家们将员工钉死在自己的位置上(参考第一节)。何况现在的测试题和结果阐述,已经经历过无数的迭代。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想不准都难了。

 

  我其实非常好奇的是,具体什么样的人格会让测试者说服自己在这个固定的岗位上工作。但这个结果只有MBTI官方自己知道,因为他们获益方式主要是面对的是企业的团队个性评估。

  假设你的团队有50个人,你可以向MBTI的官方网站购买团队评估。下面这个图是它的定价和所包含的内容。具体内容说的比较模糊,类似于帮助你更好的管理团队,和了解大家的性格。

 

  那么这样的报价是多少呢?

  一年50人一共4万人民币,感觉对于这个规模的团队来说是一个可以接受的价格。但我并没有在任何的社交媒体上看到有关团队评估的案例,所以我也不知道他具体的作用能发挥的多大。其实还有个可能,所有入职要做性格测试的公司都会购买这个服务,那这种源源不断地收入才是他们最大的盈利点。

  说回正题,社会学家福柯在《监狱的诞生》中探讨了类似的机制。

  书中写道:通过对个体进行分类和标准化,可以更有效地施加控制和权力。这种控制不仅表现在物理空间上(比如监狱),也体现在知识和文化实践上[3]。类似的,企业家通过MBTI这种性格测试工具,对于个体的性格进行分类,而这种分类方式创造了一种“知识”。在职场中,它的目的不仅用于理解员工,而且还用于管理和操纵他们。

  举例来说,管理层会利用员工的性格测试结果来设计特定的管理策略。

  假如小明认为自己是INTJ(内向、直觉、思考、判断)的性格特点,他可能会被分配到需要独立思考以及规划的任务上。某种程度上来说,他可能会提高效率,但也限制了他的自由与发展。管理层通过这样的策略,不仅控制了他的具体工作内容,还影响了他的未来职业发展方向。在这种情况下,MBTI的应用超出了纯粹的性格测试,转而变成了一种管理工具。它不仅塑造了员工如何被看待和评价,还可能影响了他们的职业轨迹和个人发展。从福柯的视角看,这是知识和权力相互作用的一个例证,其中知识(MBTI测试结果)被用作实现组织内部权力结构的手段。

  进一步的思考,性格特点会被用于定制PUA策略,这种特点往往是某种人格的缺点[4]。假如老明的测试结果是ISFJ(内向、感觉、情感、判断)的类型,管理者会利用老明地性格特质,鼓励他承担更多地责任或者工作量。他们可能会强调团队氛围和KPI的重要性,让老明不想发生冲突或者破坏团队氛围而接受额外的任务,即使这些任务量可能超出了他的职责范围。这种策略利用了老明天生的责任感以及对于稳定性的渴望,导致他在不知不觉中被利用。

  总结来说,这种设计性格缺点的策略往往是依据于你不敢拒绝的心理。所以,在适当的场合,适当的时间点说出不这个字,便能一定程度上解决问题。

  04

  认识自己是一辈子的难题

  十年前大家喜欢在个性签名中写下自己的星座,现在喜欢写自己的人格测试结果。我倒是没在个性签名中写,而是发了个朋友圈。当时内心的想法是,ENFJ还是一个比较有领导能力的人格属性,而我也想通过这个人格让别人意识到我这一点。

  但是啊,矛盾就出现了。

  我的签名是:我可以是任何一种人,因为我不是任何一种人。但这样的行为这不也主动给自己打上了一个标签吗?

  本来我讨厌别人去定义我是谁,但我又希望在某种机制中得到认可,这很奇怪。

  但...其实这并不奇怪,我希望通过某种途径去认识自己,这个途径可以是自发的想,也可以是别人承认的,也可以是第三视角的测试提供的。方式不一样,但结果都是去通过不同角度去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那这时候出现新的疑问了,都活了二十多年了,怎么还不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呢?怎么还需要通过别人去说明,或者验证你的想法呢?说实话,这不只是发生在我一个人身上的问题。相比于我过去的二十年,我见过更多的人活了四十年也不清楚自己的优缺点。甚至比过去的自己还要迷茫。

  好吧,让我们喘口气,继续下一个观点。

  在和一个朋友交谈后,他相信MBTI的原因是:自己能够通过社交媒体的文字和,与和他相同人格的人们引起共鸣。而这种不被他人理解的共鸣,能够给他带来归属感和存在感。

  我非常地理解他的想法,就像做星座的那几个头部自媒体号一样,大家能够在一个视频中引发共鸣。评论中又能够不断找到印证自己想法的同类,这种感觉很微妙。

  当然,我是没有经历过的,这些感觉都是我猜的。但对于星座来说,我更偏向于大家在没咋懂事的时候,在潜意识中被动种下了这些种子,而后在生长过程自我慢慢暗示,逐渐成为了这样的星座说描述的一类人。这个年龄段可以是从90后跨越到00后,甚至再年轻的一辈估计也是这样,只不过有他们可能从星座变成了MBTI。

  但认识自己是一辈子的事,所以无论多少遍MBTI的测试结果,都不能帮助你找到真正的自己。我希望你最后能成为不被他人定义的独立个体,你的精神世界无比强大,这16个字母已经远远不能定义你,而你甚至能够定义出独属于自己的符号,用自己的语言去认识自己。

  这一步或许看起来遥不可及,但谁知道呢?

  有个盼头总归是好的,即使最后没有实现,但回头一看,也已经远远的超越了当初的自己。

 

  参考文献:

  [1]https://en.wikipedia.org/wiki/Myers%E2%80%93Briggs_Type_Indicator

  [2]https://www.npr.org/2018/09/22/650019038/how-the-myers-briggs-personality-test-began-in-a-mothers-living-room-lab

  [3]Foucault, M. (1977). Discipline and Punish: The Birth of the Prison.

  [4]Hochschild, A. R. (1983). The Managed Heart: Commercialization of Human Feeling.

  文:十一鸮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END -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