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能多大程度相信MBTI
今年,这样的问句在社交场合频繁出现,在职场简历中,在社交软件上,到处可见一串由4个英文字母组成的密码。这个简称为MBTI的测试引起热议,曾4次登上微博热搜榜。很多人觉得,经由这串字符,自己的很多困惑得到了解释与宽慰。古今中外的名人们也都被安排上了MBTI标签,16型人格中间出现了鄙视链和配对表,甚至还有人针对各个人格开始卖水晶——总之,MBTI已经取代了星座,成了新一轮认识自己、认识他人的普遍工具。
MBTI全称为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是由美国作家伊莎贝尔·布里格斯·迈尔斯和她的母亲凯瑟琳·库克·布里格斯共同制定的一种人格类型理论模型。测试由4个维度组成,分别是「外倾/内倾」、「实感/直觉」、「思维/情感」、「判断/知觉」,两两组合后,最后划分为16型人格。测试者在完成93道题后,将得到一份关于自己所属人格的解析文档。
不论是出于社交目的,抑或是理解自己,MBTI已经成为当下年轻人尤为倚重的量表。一份只有16种结果的心理测验为什么获得如此高的传播度?它是否可以真正地帮助我们正确认识自己?
我们和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王芳聊了聊。王芳专注于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研究,也关注我们身处的流动社会所带来的人际环境的改变对于个体心理行为的塑造。她认为,公众热衷于MBTI测试对人群做快速分类,部分因为大脑是认知的「吝啬鬼」,分类能够帮助我们在处理信息时拥有更高的效率,从而快速应对纷繁复杂的人与世界。但伴随而来的是一定程度上的认知设限和标签化,过于简单的分类将抹平人与人之间细微的差异,令每一个独特的个体面目模糊。或许MBTI也映射了现代人对自我、他人和关系的安放方式,当我们用简单粗暴的标签认识和筛选可以进入亲密关系的对象,随之而来的,是迅速又反复的「上头」和「下头」。
「一个真实的人是没有办法用简单的标签来认知的,在简化的过程中会有一些东西被无形地剥离掉了。结果是,我们矮化甚至扭曲了关系的本质。情感的寄托、社会的支持、心里某一个特别重要的联结……这些精神层面上的意味会慢慢下降,转而变成,关系成了工具,人成了手段。」王芳说。对话中,我们谈论了以MBTI为代表的标签方式对我们的影响,谈论了我们应该如何与标签对抗,如何理解自我与他人,以及,如何有勇气地走入一段关系,处理其中的毛刺与褶皱。
社会的变动仍在持续,作为一个时刻保持观察的心理学学者,王芳温和地向我们指出,有些问题她也在寻求解释和答案。挂断电话的前几分钟,王芳笑着问,「我们还在聊MBTI吗?我觉得我们进入了一个更宽阔的海域。」
以下,是《人物》与王芳的对话。
文|林秋铭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