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问自主招生
凭借在国学领域的钻研精神和过人禀赋,陕西省西安市高三应届生孙见坤征服了复旦大学的教授们。为此,8位教授希望学校破格录取孙见坤。在复旦向其伸出橄榄枝之时,孙见坤却因高考成绩6分之差,被陕西省招办拒绝投档。“孙见坤征服了教授的心,也摸到了大学的门,却搞不定招办的章。”消息一出,便在在媒体上掀起的轩然大渡,完全可以演变成一部“从孙见坤事件说开去……”的大片,全民展开了今年高招话题的最火热的一波讨论。正是由于复旦“联名”想要孙见坤,但是搞不定招办的章,才引发了人们对自主招生的自主性的拷问。
一问自主招生招生不自主?
据武汉大学招办主任吴奕介绍,自主招生的高校的“自主性”都是通过高校公布的自主选拔录取招生章程得以体现的,其中包括报名条件、报名办法、测试方式以及优惠录取政策等的制定。与普通高考相比,在自主招生中,学校可以自行界定录取生源范围,可以体现不同的选才理念和采用不尽相同的选才办法,可以按照自身的生源需求考察考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可以自主决定给予考生多大的录取优惠政策。然而,对于优惠录取这个自主招生中自主性的zui高落脚点,前面却有一个定语“在教育部规定范围内”。也就是这些定语,让本该自主的招生却像戴着镣铐跳舞。
目前,高校自主招生考试只是赋予高校一定比例的自主招生权,也即高校先对学生进行自主招生测试,确定学生的自主招生资格,获得自主招生资格的学生,再参加统一高考,统一高考成绩必须达到规定的要求(一本线或者低于高校当地录取分数线10―20分)。这种兼顾公平和自主权的招生模式,使高校在选择学生时无法完全自主,“孙见坤难题”也即这种模式下的产物。
除了招生模式限制高校在招生时的自主性之外,录取模式也影响了考生在选择高校时的自主性。我国高校招生实行的是志愿优先的原则,也就是说,如果通过了某个大学的自主招生,在志愿填报时必须填该高校,否则将无法享受该校的自主招生优惠政策。
“孙见坤难题”也正是由此引起。孙见坤也参加了中山大学的自主招生考试,当时中大就愿意以一本线下10分来录取他,但是由于在志愿填报中没有填报中山大学而是填报了复旦大学,导致他也无法被中山大学录取。
自主招生不自主,表面原因是人们担心高校如果拥有完全的招生自主权,公平会因此丧失,走后门之风盛行。然而,推本溯源,现行高考轨制则是牵制自主招生改革的祸首。然而,在自主招生还在试行的今天,在高考制度仍然是最为民主与科学的制度的目前,不管是对于孙见坤还是对于任何所谓“天才”,制度的意义在于被遵守,我们仍然不能因为个例而去破坏程序。我们可以改变制度,但是不能不遵守,这就是程序正义的最大意义。
然而,我仍潜心盼望终有一天,自主招生能够破冰,成为培养“数学15分进清华”的钱钟书们的土壤。
自主招生录取的是什么样的学生?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曾在2009年通过北京益派市场咨询公司和民意中国网对2117名公众的调查显示,5400%的人认为自主招生选拔的是“特长生”,5209%的人认为是“杰出而偏科的学生”。此外,4406%的人认为自主招生录取的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3000%的人认为是“三好生等全面发展的学生”,还有多达4804%的人认为是“有权有钱家庭的孩子”。作为模仿西方高校的招生体制,却是寄生在“颇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土壤,对自主招生“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隐忧,使自主招生的公平性一直被质疑。
二问自主招生招生不公平?
教育公平是与社会形态公平相接洽的一种社会形态抱负。是社会形态公平价值抱负和追求在教育范畴的具体体现和延长。教育公平不仅仅是人们的一种心愿,它也是一种客观现实,是一种现实存在,而不是空中楼阁或海市蜃楼。统一高考历来以分数严酷把守关口包管公平,自主招生政策的出台在给统一高考打开了一道小关隘的同时,其公平性同样成了重大疑难题目。
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对自主招生的不同解读
通过自主招生进入大学的农村考生人数远低于城市考生。今年北京大学自主招生新政“校长推荐制”学校名单,没有一间在农村地区。农村考生在自主招生制度下,常常是劣势的一方,正如武大招办主任吴奕所说,
“与城市的学生相比,农村的学生处于相对的劣势,考虑到经济条件、获取和利用信息不对等的因素、成本因素等,农村学生在自主选录取中更加不占优势。”
自主招生选拔注重对特殊才能、实验动手、口头表达等综合素质的考核,而这些素质大多是“用钱堆出来的”,农村学生由于经济和教育条件限制,综合素质自然难以和城市学生相比。加上要求考生到高校参加测试,大大增加了考生尤其是农村地区和贫困家庭考生的考试成本,使贫寒子弟处于竞争劣势,甚至可能被剥夺参与竞争的机会。而自主招生是否会对农村学生、贫困家庭学生造成新的不公,从而又制造新的“城乡差距”也一度成为今年两会的焦点。在两会上,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直言不讳:“这种担忧并非多余。从实践看,一些国家重点大学把自主招生机会大多给予了发达地区、大中城市重点中学。”笔者曾对一些普通中学的优秀学子进行采访,有一位同学如此回忆当年的自主招生经历:“当时参加的是武汉大学的自主招生,面试的时候要求进行才艺展示,看见别的同学要么钢琴,要么小提琴,我只能鼓起勇气,用颤抖的声音进行了一场诗朗诵!结果,当然铩羽而归。而当年获得武大自招资格的学生基本都是武汉当地的学生。”
高校自己把关口。谁为高校把关口?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北京益派市场咨询有限公司对全国31个省、区、市3578人进行的一项在线调查显示,8109%的公众呼吁自主招生过程更加透明。
各校自主招生报名门槛各不相同,但通常是两个渠道,一是竞赛获奖者,二是中学推荐。“中学推荐通常是推良不推优,不少学校把肯定考得上的学生‘藏’起来,只推荐有望考上或更差的。这已经是普遍现象。”一所高校学生处负责人说,
“每年自主招生报名时,都会收到几百张条子,一些人把自主招生当高考的空子来钻,让我们压力很大。”
报名只是第一步,还要经过考试,但是自行命题、自行阅卷、自行确定标准和认定名单的方式,和在分数中占有很大比例的面试环节,都容易滋生钱权交易、面试中考官主观成分过重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只能通过高校自身来进行把控,高校自己把守关口,那么谁来监督“把守关口人”?没有外界监督的高校自主招生会不会酿成“自由招生”?选拔的标准难以量化,可否包管公平?这些都成了人们担心的重点,也引起了社会上对于自主招生公平性的质疑。
可喜的是,在今年高考录取进行到尾声的时候,传来了“2011年清华大学将对弱势群体试点自主招生”的消息,消息中称明年清华将在落后地区针对弱势群体的优秀学生试点进行自主招生。自主招生的初衷是在高考外为考生提 供另外一种“多元评价、公平录取”的选拔机制,我想,自主招生改革的关键也正是如何在制度设计、操作程序、社会信用体系等层面实现公平。
2008年7月,湖北东湖中学高三应届毕业生张孟苏高考只考了445分(文科),只能读个独立学院,但新加坡一所学院却在一次面试之后就预录了她,还给了她6万元的奖学金。张盂苏的高考成绩单很“不好看”,可是在高考成绩单之外,她展现给新加坡这所学校面试考官的另一张“成绩单”却很漂亮――先在暴雨中帮助一所大学的女老师拆雨篷;然后在半个小时的面试交流中,时而用英语口语,时而用普通话,向5名面试考官推销自己,并“终于”有机会告诉学校,自己获得全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二等奖。全国网络英语综合技能三等奖,全省书信作文大赛一等莫,英语口语三级。
三问自主招生依然看成绩说话?
但是,在我国的高考录取制度中,这个女生却难有这样的幸运。依据她的学科成绩,她很难获得参加自主招生的机会;况且,目前所有自主招生高校均要求学生参加高考,成绩至少达到当地一本线以上(或者只比学校录取线低20至30分)。
百度百科“自主招生”,我们可以看到自主招生程序的解释里面,有一条信息赫然在目:
“经所在中学推荐或其他形式提出申请,由中学向试点学校提供考生在校德智体美发展情况以及获奖、特长等证明及写实性材料”,这几年起头的自主招生模仿西方高校的招生体制,看上去很美,但自主招生的实施过程当中,却无法脱开分数的牵制。
一是自主招生制度的实施,摆脱不了从诞生之日起便存在的质疑之声,舆论对国内自主招生的质疑表明,人们对国内高校实行多元人才评价体系,并不放心,宁愿死守“分数至上”的录取规则。
首先是对“人才”的界定问题,在标定一个学生是否有潜力等方面,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尺度,也许在张三眼里,这个学生在这方面很有潜力,但在李四眼里他未必是个人才。从这几年的情况来看,自主招生的考生在录取时大都达到了录取分数线。虽然自主招生不是让大学招收所谓的偏才和怪才,但录取时大都到达录取分数线了的成果说明,自主招生基本上是失败的,虽然自主招生降分到达了20分,但本质上仍然是按分来录取的,没有真正从考生的个性起航,从考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起航。
其次是对公众对高校自主招生的操作并不放心,还是相信“分数公平”,而不愿意相信“自主招生素质评价公平”,因为就是连监考严密的高考考场,以及透明度相对较高的高考加分领域,作弊和权势交易都很猖獗,更别谈透明度严重缺乏,同时深受行政管理影响的高校招生管理了。
二是一些大学在自主招生的过程当中,已违背了自主招生改革的初衷,打着自主招生的旗帜,实际上提前在预定高分考生。这其实是高校招生的传统观念在作祟,只见每一年的高考结束之后,各大名牌学校的状元之争、一山更比一山高的高分考生奖励层出不穷,归根结底在于高校对于自身定位的不明确,而希望通过招收更多的高分考生来“充斥门面”。
正如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程方平所说,自主招生的对象不该是全面平均发展的学生,而应该选拔适合学科特色、有悟性、有专长的学生。要招到这样的学生,招生方式就要改变,不能只看分数或者材料,应该从学生发展、学校发展和为国选材的角度真正负起责任来。自主招生并不是单方面扩大高校自主权,要从培养创新型人才、高校自主创新等方面进行整体思考,引用美国迈阿密大学教育管理系教授理查德A・奎茨的话来说,就是“不管招生政策怎样发展,它都应该让那些难得的、有价值的、不应该被忽视的人在大学里找到自己的地方,进而能领导我们所有的人进入一个我们从未想象过的领域。”考生和家长关注的点。拿到自主招生资格,无疑于吃了一颗定心丸,俨然一只脚迈进了名校的门槛,而也正是由于这样的投机心理,市场上出现了像奥数班一样可笑的自主招生“培训班”,而每一年自主招生季,则成为了新时代的“上京赶考”。
四问自主招生
演变成“小高考”,加重考生负担?
“目前,高校自主招生各自为阵,高三一年简直成了‘考试年’!”南通一所重点中学班主任告诉记者。“去年我班上有几个竞赛成绩不错的学生一个寒假就赶考了七八场,基本上是在火车、飞机和考试中度过。”学生要获得自主招生资格,必须报名参加学校的自主招生考试,而为了增加命中率,只有尽可能多地参加一些高校的自主招生考试,才能做到“东边不亮西边亮”。结果是,不但搞得学生需要针对不同学校的考试做准备,而且花费许多赶考的交通费、住宿费。从原来的准备一场高考,变为还要准备若干场“小高考”。但是冲着那20分、30分不等的优惠,大家又不得不动心,谁知道高考会不会发挥失常呢?
除了考生四处赶考这个新现象,各地也悄然出现了各种自主招生考试培训班。有学生告诉记者,
“一个白天上两科培训,上午数学下午物理,有的时候还有英语、化学等科,已连续六个周末都这般上课。”花时间不算,这种校外补课收费也不便宜,一个多月下来需要交近一千块钱。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这类培训班都是短期的、应考性的。培训班的授课内容主要以高考考试大纲以及能搜集到的各高校历年自主招生的笔试、面试题目为主。
第一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当前的自主招生是在高考之前,且嫁接在集中高考之上的,无论是复旦、上海交大的自主选拔录取改革(预录取),还是80所高校的自主招生(包括北大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获得自主招生资格的考生都必须参加高考、根据所报志愿进行录取,而且,对于80所自主招生高校来说,考生必须达到规定的录取分数优惠条件方可录取。本质上看,自主招生资格其实就是高考录取成绩优惠。在高考应试教育的框架内,自主招生的降分诱惑,使得无数家长和考生成为了机会主义者。
第二种现象的原因则是,很多高校的自主招生考试是在用不科学的考试试题进行所谓的特长测量,而这样的试题把自主招生引入了一种新的应试教育的误区。由于招生规模扩大,给高校带来的最大问题就是对优质生源的争夺。教育部放宽5%的上限后,有些高校的自主招生政策设计便开始“走样”。“白毛女应不应该嫁给黄世仁”,文言文先翻译成白话文再翻译成英语,这些看上去“怪怪”的题目都是部分高校的自主招生考试题。而除了“繁难偏怪”的特色外,自主招生的另一个极端是“疑似高考”,从题型到内容和高考都没什么区别。为了能顺利通过自主招生考试,学生们不得不报班自己给自己“开小灶”。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