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素质评价证明材料或入档案 公平性受争议
分数和综合能力对学生而言哪个更重要?近年来,学校“唯分数论”被广为诟病,尽管各地已经意识到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重要性,但因难以量化而多流于形式。
今年起,我国将建立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教育部也出台了综合素质评价的细化意见,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活动,并在高考招生中进行参考。综合素质一下子受到全社会的关注。然而,大众在点头称赞的同时,也在质疑执行的可行性和“掺水分”的可能性。
□新政出台
公开性公平性受争议
2014年12月16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分为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个方面,明确了每个方面的考查重点和量化评价指标。比如,思想品德重点看学生参与党团活动、有关社团活动、公益劳动、志愿服务等的次数、持续时间,如为孤寡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提供无偿帮助,到福利院、医院、社会救助机构等公共场所、社会组织做无偿服务,为赛会保障、环境保护等活动做志愿者。
政策推出后,变“唯分数论”为多元评价引来叫好声,也带来了家长们的疑问。在教育部进行的微访谈中,相当数量的问题都集中于此。有的家长担心综合素质评价的决定权在高校后,会出现“需要招甲同学时,就参考其综合素质评价;不想招收乙同学时,也可以综合素质不符合规定拒之门外”?有的家长则质疑这种方法会增加学生的负担,甚至有的家长质疑材料的真实性,认为难以保证素质评价公开透明。很多媒体的评论中也认为对综合素质评价应该持谨慎的态度。
对此,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司长郑富芝认为,在新政策下,高校要制定科学规范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和办法,提前向社会公布。同时,要组织教师等专业人员进行集体评议,做出客观评价,作为招生录取参考。对于是否会增加学生负担的质疑,郑富芝则认为,学生的活动和写实记录分散在三年完成,融入日常教育教学。学生选择最能充分反映自己个性特点的活动及成果进行记录,突出重点,不需要面面俱到。这次改革明确规定,综合素质材料是客观的写实记录,由学生自己填写,高中教师不参与高校的评价。
面对材料真实性的质疑,教育部基础二司副司长申继亮表示,文件规定,要对学生的写实记录及时公示,教师要签字确认,学校要审核把关。同时也将建立档案抽查制度,诚信责任追究制度等。
□学校现状
档案存在“突击”完成情况
事实上,综合素质评价在多年前已经提出,很多省市早已开始进行相关的评价。对此,有着多年招生经验的清华大学招办主任于世洁认为,以前的综合素质评价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走过场”和“集中突击”等问题,综合素质评价没有纳入中学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成长记录规章制度不健全,收集整理有关材料不及时,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往往由教师“突击”完成,学生的个性特长很难得到充分展示,对高校录取招生的参考意义有限。
近年来,综合素质评价更多的在自主选拔录取中使用,高校要求考生在申请表中如实填写中学阶段的学业水平、学科特长、社会公益、文体活动等情况,之后组织专家评审组对申请表进行详细分析。但格式不统一、名称不规范等问题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给高校带来了许多不便,这也是综合素质评价难以大范围推行的一个重要原因,考试成绩作为wei/yi评价标准的做法难以得到有效转变。
学校将重视证明材料
北京实施综合素质评价已有多年,并且有完善的电子平台。据了解,目前实行的综合素质评价包括:新学期伊始的我、学期结束时的我、思想道德、学业成就、合作与交流、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综合实践活动、个性与发展等9个方面。
北京九中校长林乐光介绍,目前北京市的综合素质评价有一个独立的网上系统,每年学校会组织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网上填写,等到高三毕业时再统一打印出来装入学生档案。他说,这些内容包括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自我评价、他人评价等内容。学生们都写得差不多,老师们会提醒学生写得不要过于笼统,多些个性化的内容。
对于学校来说,由于系统是独立的,每年学校要组织学生填写几次,因此并不十分方便。林乐光希望未来这个综合素质评价平台能够更广泛地开放给学生和家长,允许学生能够回家填写,再提交。
林乐光认为,综合素质评价的细则公布后,学生自我填写资料背后的证明材料则显得更为重要。学生如果填写参加了某项志愿服务,则需要有相关的证明材料才行。现在学生都有电子档案袋,综合素质实践材料往往是简单的一张纸。他认为,未来学校会将学生取得的各种证书或证明材料装入档案中丰富材料。在现阶段,大学录取仍以学生成绩为主,综合素质档案几乎很少有学校会看,“除非是特别优秀的”。再过几年,综合素质评价的作用会显现出来,证明材料会变得更加重要。
□专家看法
综合素质评价只是记录供参考可监督
很多人担心综合素质评价主观性太强,且造价系数高,纳入高考评价标准只会添乱,将来很有可能会沦为鸡肋。
对此,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顾明远教授表示,综合素质评价不是量化的而是记录性的,作为大学招生的参考。比如高校要招学术型人才,就参考学生在高中期间参加过哪些相关的学术活动记录。这些记录都需要放到网上公布,接受监督、举报,所以不怕出现暗箱操作等不公平现象。
“对于综合素质评价这一改革不能光从大学录取的角度来看,更应该看到它的导向性作用,综合素质评价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素质的培养都有好处,它可以督促学生从小注重锻炼自己各方面的素质,也更有利于学校培养学生的各种素质。”顾明远说。
新方法避免流于形式
人大附中校长刘彭芝表示,从人大附中多年来实施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情况来看,新政策设计切实避免了流于形式。
她认为,高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标准做出了更为具体的规范,提出主要考察学生在爱党爱国、理想信念、诚信守信等方面的表现,与以往常常用“热爱党、热爱祖国,思想品德良好、积极参加各项政治活动”等评价内容相比更为具体,具有可操作性。《意见》还列举出了可以被考查和记录的具体活动内容、行为表现和典型事例,如鼓励学生参与党团活动、社团活动、公益劳动、志愿服务,并将参与的次数、时长作为记录的内容,这就切实避免了学校在评价学生思想品德时出现大而空等问题。
□新影响
培训机构布局素质教育
综合素质受到的关注也已经延展到教育培训机构。记者注意到,很多教育机构已经意识到素质教育是学科培训外的又一个富矿,早已在该领域布局谋篇。
业内人士称,目前辅导机构都已经在素质教育上下功夫,未来,学生间很可能拼的就是综合素质评价的个性化,也不排除一些机构会组织相应的志愿服务等活动,类似出国留学的“背景提升”等内容,帮助学生“抓住”大学的眼球。但也应该看到,素质教育不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面装。
□学生故事
综合素质评价向国外看齐
正在北京一所高中读高一的小张说,新的综合素质评价出炉后,他的第一感觉是“跟申请国外大学差不多了”。
小张说,他有出国梦,从初三时就咨询了一些高中出国的哥哥姐姐,“国外大学申请时,也需要参加很多社会实践活动,写个人陈述,里面也会有参加活动的证明材料,我觉得两者差不多”。
小张说,以往在学校填综合素质评价表时,只是把简单的活动写出来,比如参加了一些爱心义卖、捐赠等。他不会特意将具体的时间长度写出来,将来综合素质评价变为高考的一个重要参考项目,同学们想必会绞尽脑汁博“出位”,尽量和别人不一样,“不知道会不会变成跟申请国外大学那样,做些奇怪的研究,写些不一样的论文”。他和国际班的同学交流过,觉得可以参照出国留学提交的社会实践活动材料来写,“没准将来真能一个材料,国内国外两边用”。他说,过去参加社区志愿活动,老师会要求去居委会等地方盖章,对于今后这些活动的证明材料该如何处理学校还没有明确的说法。
在即将到来的寒假中,小张原计划开一家网上代购店,体验一下创业,但是这样的活动在证明材料上难以有部门盖章确认,所以他也不确定是否找到一个“有组织”的寒假社会实践。他说,在申请国外大学时,曾经有师哥在假期去南锣鼓巷卖唱募捐,提供了DV和照片等资料,但是国内的具体要求学校还没有公布。
(本文来源:京华时报)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