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乡”出炉!为什么这些地方盛产学霸
近日,位居四川巴中市的一个小县城因为“盛产”博士,引发网友的热议和追捧。翻翻媒体报道,百学自主招生网小编发现,盛产“学霸”的地方还真不止一个和平乡。地方虽小却人才辈出,莫非真是因为风水好?
“博士之乡”
四川巴中市和平乡
在四川巴中市恩阳区,有一个常住人口仅1万人的小乡镇——渔溪镇原和平乡,可谓人才辈出,声名远播,被当地人称为“博士之乡”。
有媒体统计,自恢复高考以来,37年间,和平乡共走出了21位博士,42个硕士,如今,还有20个研究生在读。全村几乎都是大学生。
“状元之乡”
甘肃白银市会宁县
因为穷,因为高考,甘肃会宁一度声名远扬。2004年全国“两会”,参加甘肃代表团讨论,温家宝曾明确表示:“你们会宁是状元县,我的秘书也是会宁人。”
之后的2007年,中国青年报报道甘肃会宁:恢复高考30年,58万人的国家级贫困县,累计输送大中专学生4.5万人,其中获得博士学位的500多人,硕士学位的近3000人,学士学位近2万人。若再往前追溯,明清两代,会宁共考取进士20名,举人113名,居甘肃全省各县之首。清华大学的曹树良教授、北京大学的柴彦威教授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
“状元故里”早已成为会宁重要的口碑,与西北贫困县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而成为“会宁现象”。
“院士之乡”
江苏宁波
宁波是著名的“院士之乡”,至2007年统计,宁波籍两院院士总数为93名,总数居全国各大城市之首。
从1955年中国科学院开始选聘学部委员开始,一直到2003年,几乎每次“两院院士”评选都有宁波籍科学家当选。在87位宁波籍院士中,有中科院院士49位、工程院院士41位(郑哲敏、陈俊亮和路甬祥三人为两院院士)。他们遍及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12个学部,特别是在被誉为21世纪前沿科学的信息、生命等学科领域内,更是集聚了众多宁波籍院士。
“教授之乡”
江苏无锡市宜兴县
截止2014年的数据统计,县级市宜兴,共走出25位两院院士(全国县级市排名第一)、近百位大学校长,近一万名教授、副教授。
还有历史资料显示,在我国召开的第一次科技大会上,十位科学界代表,宜兴籍一度占了四位,分别是:周培源(全国政协副主席、著名物理学家)、蒋南翔(清华大学校长)、潘菽、唐敖庆(吉林大学校长)。当然,不仅是科研,在艺术领域宜兴同样英才辈出,徐悲鸿、吴冠中等艺术圈泰斗人物都是宜兴籍。
当地为何盛产“学霸”?
尊师重教 文风昌盛
仔细盘点一下这些盛产“学霸”的地方,小编发现这些地方都有一个共同点——自古有尊师重教的传统。
据报道,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中如在南京工作期间,宜兴当地机构曾邀请其回家乡看看。整个行程吴老去了省内不少城市,沿途看到很多漂亮的建筑,随行的人就告诉吴老这是哪家企业,那是哪家工厂。“那时楼房多数都很破旧,崭新的楼很少见。”到了宜兴吴老又看到一排很漂亮的楼房,他问“那是哪家企业?”得到答复“那是学校教学楼和老师居住的地方”,吴老听了特骄傲也很高兴,“宜兴人对待老师好,在教学上也很能花钱的。”
甘肃会宁当地尊师重教的氛围更是浓烈,甚至在“文革”期间也没有受到大的冲击。上面下放的“反动学术权威”,会宁都把他们派到县属高中的教学一线,发给工资,让老师们安心从教。
重视教育 “穷莫丢书”
以甘肃会宁县为例。一直以来,甘肃会宁县都是国家级贫困县。到2003年的时候,会宁县农民的年均纯收入只有1361元,仅仅处于解决温饱的阶段。
虽然贫穷,但会宁人对子女上学、对高考的重视,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家有千石粮,不如一人在书房”,成为无数会宁人的信条。所以长期以来,在会宁艰苦的环境里,老百姓不比谁家的孩子官做得大,钱挣得多,只比谁家的孩子书读得好。据说,当地老百姓的话题永远只有两个,一是天什么时候下雨,二是谁家的孩子又考上了大学。
“再穷不能穷教育”,这一条同样适用于四川的“博士之乡”和平乡。在四川和平乡,“砸锅卖铁也要送儿女去读书”是许多家庭代代相传的祖训。
当地经济并不发达,大多数的村民还是靠务农为生,但即使这样,整个社区外出打工的年轻父母并不多。有媒体采访学生家长,家长是这样回答的,“在家里虽然挣钱不多,但是可以照看孩子读书,如果出去打工了,孩子就变成留守儿童,学生日常生活没人管,学习成绩也没人过问,这样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重视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来源于扬子晚报
百学自主招生网官方微信号:百学网,2015自主招生交流2群217536069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