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为什么这么牛?
不得不说,上海交通大学现在是越来越牛,但凡有各种排名或奖项公布,这所大学总是成绩不俗。
比如,在最新公布的ESI全球高校学科排名中,上海交大有16个学科进入到前1%,这在中国排名前三;而且人文社科在ESI的排名,也进入了国内前三。
在国家协同创新中心(即2011计划)中,上海高校有4个项目获批,上海交大就占有三席。
眼下,交大又提出要快速抢占生命科学、物质科学、能源科学、脑科学、材料科学等领域,形成基础前沿研究领域的 “上海学派”。还提出了李政道研究所筹建方案——加强与世界顶尖科学家交流合作,共同培养青年人才,推动中国一流科学家走向世界。
一所大学之所以牛,有人自然很重!
交大的人才制度改革,已经持续了10年。
这两周,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张杰已经参加了两场引进人才面试,最终,两位来自海外的长聘教轨助理教授在经过海外同行函审和面试之后,当场与化学化工学院签署了工作合同。
合同中除了科研启动经费、住房津贴和安家费等条款外,还明确标出:第一个三年聘期之内不做考核,第六年的时间为“长聘教轨时钟(tenure clock)”综合评估期。
这就是上海交通大学自2007年起为高效高质引进海外优秀人才而专门设立的人才“引进绿色通道”,校长亲自担任组长。
“过去几年内,交大平均每个月都有两场‘绿色通道’面试,都由张杰校长亲自主持面试引进人才。”上海交大人力资源处处长梁齐教授说。
通过这条“绿色通道”,上海交大已经引进了300多位高水平海外优秀人才,并针对这部分海外引进人才,建立了对接世界一流大学标准的长聘教轨-教职体系,这使得上海交大的人才强校战略,推动了学校各项改革事业的快速发展。
经过在部分院系审慎地试点之后,交大自2014年起启动面向现有教师队伍的长聘教轨-教职体系的建设,进一步推进学校师资队伍向世界一流的转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并轨运行、同台竞技、共同发展”。
绿色通道破解人才引进难题
交大机械与动力学院的彭志科教授,就是2009年通过绿色通道引进的,正是“长聘教轨时钟”期的宽松学术发展环境,使他得以实现学术发展理想,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并且获得了上海市东方青年学者、国家杰出青年、长江学者等一系列的荣誉。如今,彭志科已成长为上海交大的特聘教授。
随着长聘教轨-教职体系的建立,交大由海外引进人才的学术标准大幅度提高——
过去,海外引进的年轻人入职后只能从讲师做起,数年头、数论文篇数、数项目经费,“数”到副教授、教授;
而现在,大部分院系由海外引进人才的“门槛”都是长聘教轨助理教授,都经过了严肃的海外同行学术评审、学术报告、座谈和面试等学术评价环节。
参加海外同行学术评审的专家,均是在该学科领域排名前1%的世界知名专家(其工作单位通常为世界排名前50位以内的大学或者科研机构),他们除了要对候选人的学术成绩和发展预期进行评价外,还需要回答一个问题:这位候选人是否达到您所在学校助理教授的标准?“只有通过了国际同行学术评审的候选人,才能进入面试环节。”梁齐告诉记者。
上海交大之所以这样做,也是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实践探索。
针对一流师资是一流大学最重要的办学要素这一理念,上海交通大学在2004年时就提出了人才强校主战略。
但是当时面临的现实问题是,在大规模引进海外人才建设世界一流师资队伍的同时,如何肯定现有教师的贡献,让他们也有快速成长的通道和阶梯?
在计划经济模式下沿用了多年的传统人事管理体系,如何在保证学校继续高速发展的前提下,从根本上改革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建成既扎根中国又面向世界一流的制度激励治理体系,调动和激发所有教师的积极性?
这也是中国一流大学建设中遇到的普遍难题。
为此,自2006年起,上海交大实施了一系列人事制度改革,通过全员聘用、引育并举、分类发展等重要改革举措,实现了两个目标,一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师资队伍框架已经形成,二是与世界一流大学师资队伍相匹配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也基本形成,这为交大今后十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人事制度改革破解大学科研的功利倾向
交大建立长聘教轨-教职体系所带来的另一个作用是,大学科研的短期行为和功利倾向大为缓解。
“长聘教轨前三年没有了考核,六年进行教职晋升的国际综合评估,并且学校一开始就提供相对充足的科研启动经费,这对于刚刚回国的年轻人来说,非常关键。”彭志科说,这就意味着不用那么功利地忙着发论文评职称,而是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实现从国外到国内科研环境的平稳过渡,同时比较好地规划未来发展。和他同在一个学院的朱立民,2011年回来,现在也获评青年长江学者。
在交大最先开展海外优秀人才引进改革试点的物理与天文系,2009年以来引进了大量优秀人才。全系约100位专任教师中,近一半都是近年来从海外引进的优秀人才。这些人才的到来,极大地促进了物理与天文学科的发展,科研经费和高水平科研成果均获得了大幅增长,国际学术影响力得到了迅速提升。
目前,该系的季向东、贾金锋、钱列加等一批国际一流学者,开展了包括暗物质直接探测、马约拉纳费米子寻找、太阳耀斑爆发产生机制等一些重大研究课题,这些课题短期之内不一定会有什么实际应用,但却都是对人类认识客观世界具有十分重大意义的基础研究。
物理与天文系的王孝群主任说,以前人们认为引进个别顶尖学者似乎也带动不了整个院系的发展,但现在通过大量引进国际优秀人才形成规模效应后,整个系的状况都不一样了。而且,在这样的环境激励下,原有的部分“老人”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晋升到了特聘教授和讲席教授,原有的年轻老师也能通过学校的一系列激励措施,比如“SMC-晨星学者奖励计划”等青年人才培养计划,得到支持和成长。
让有能力的年轻人独立研究,确保学术自由
长期以来,高校引进人才都遵循着一条大致相同的规律,海外博士回来担任讲师、副教授再到教授,一般来说,年轻人回来多是做助手,往往会影响他们的成长和独立发展。现在交大通过长聘教轨-教职体系引进海外优秀人才,让他们都能够独当一面,创新能力得到全方位的锻炼和展示。
在上海交通大学,即便是讲师,只要独立承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有第一作者署名的论文,都可以指导博士生,开展独立的科学研究。“这其实也是学术自由的一种保障。”梁齐介绍说。
眼下,很多工科类科研单位多是采取大团队、大协同的合作工作形式,由本单位毕业出去的“海归”,在原先的导师面前自然不太敢畅所欲言,这会影响形成独立的学术成果。而通过现在的鼓励引进非学缘关系的海外优秀人才的政策,确保了年轻人才能够独立研究的环境,迅速地成长。
据介绍,上海交大今年还将修订针对本校原有青年教师成长的激励政策,以及针对原有青年教师制定长聘教轨-教职晋升成长的实施细则,并在全校推广。
来源:文汇教育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