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专业为什么不能和职业、岗位一一对应起来?
原创 杨歌 老杨聊志愿填报和职业规划
一个大面积疑惑,为什么大学专业基本上都是宽口径的,甚至没有口径的,意思就是说绝大部分专业,从字面意思上看不出来可以干啥具体的职业和岗位,像会计学、临床医学这种屈指可数,导致产生无数误解。
稍微有点社会常识的,都会知道以下情况很常见。
当领导的,尤其是大领导,理工专业背景的非常多,学政治学行政学的反而很少。
富豪,学经管类专业的很少,非经管类专业的非常多,有的还和生意二字八竿子打不着。
作家,理科生非常多,尤其是学医的,但学汉语言文学的反而很少。
做公务员、柜员和管理的,各种专业都有,而不只是行政管理、公共管理、社会管理、金融学和XX管理学。
……
此类例子不胜枚举,为什么会这样,主要是因为这些岗位属于泛管理岗位,本来就没有对应的专业,核心原因是他们具备了某种思维方式和能力,可以远远超越专业带来的局限。但技术类职业,医生、教师、工程师、建筑师等职业就需要对应的专业了,起码不会脱离某个领域,比如程序员,虽然不一定都是学计算机和软件工程的,但基本上都是学理工科的在做。但对应不代表丁是丁卯是卯,相近专业也是可以的,比如仪器科学与工程和自动化就挺接近的,信息工程和通信工程也没天上地下的区别。
为什么具备了某种思维方式和能力,就可以远远超越专业带来的局限?
这就要从读大学的目的和专业选择的关系说起。
读大学的目的是什么?很多人都会说找一份好工作,尽可能挣多一点钱,没错,是这样,但是这不是根本目的,如果只是仅仅为了这个目的,高中毕业去学一门实用性技术,或者去学着做生意,只要你够努力,智商在线,就这个目的来看不一定比读大学差。
读大学的目的除了就业以外,更是通过大学树立一种良性思维,最终成为自己想成为的那种人,这就是大学和培训学校的本质区别。肯定会有人说老杨你跟我俩扯犊子呢,装啥逼啊,你整这么多花里胡哨云山雾罩的最终不还是挣钱吗。是啊,但是有个问题需要深入思考,你只有具备了一种良性思维能力,才可能走的更高更远,才有可能挣更多的钱,否则在任何行业内都处在最底层,做最苦最累的搬砖活。当然这个搬砖不是指体力劳动,而是指最基层的,非常容易被替代的工作,比如柜员,比如写入门级的代码。
我想还是有人不明白我到底想说什么,我想说的是学习某个专业并不只是学习技能,更是学习内在规律和锻炼思维方式。技能有行业壁垒,隔行如隔山,但思维方式是通用的,无界限的。
思考能力比专业更重要。
还是举例说明吧,比如外语专业,很多人以为就是学习听说读写翻译等等,当然肯定要学,但是如果只学这些那和新东方、环球雅思、英孚教育的外语培训有什么区别?外语专业学的更多是语言、文字、文化的感知和体验,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建立起虚心、包容、换位思考、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能够具有更开阔更有远见的视野,这种能力会让你的个人气质和行为习惯更加独立、理性、科学,这种能力的获取对人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不可能让你马上挣大钱的,但这种积极性的影响可以贯穿整个人生,极大提升你的人生高度。
这就是为什么外语专业的毕业生有非常多的人去了银行、四大、互联网等看起来和外语没啥关系的行业。越是优秀的用人单位,越看重毕业生表现出来的潜质和思维方式,专业背景反而不是最重要的。
再比如法学专业也有很多人做了审计,是因为法学专业能够带给你极度敏感并具有强烈批判意识的思维方式。
大学的专业,除了和职业选择有关系,更重要的是会锻炼、规范和影响思维方式,所以与其纠结专业,不如问问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当然我也非常担心有些人还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哦,专业不重要,随便读吧,反正思维方式最重要,那就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了。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