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学习,爱生活,会学习,会生活,人生有百学网更精彩!
爱学习 | 爱生活

政治学类专业怎么样

发布于:百学网 2020-07-22

政治学类专业怎么样

政治学类专业怎么样

  政治学类(0302)

  一、专业类概述

  政治学类专业是学习和研究政治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专业。政治学类专业对于人们认识政治现象、推进我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服务“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政治学类专业教育具有鲜明的政治性、理论性、应用性和实践性,是具有多种属性的专业教育。

  专业设置: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政治学类专业包含政治学与行政学(030201)、国际政治(030202)、外交学(030203)三个基本专业,以及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030204T)、政治学、经济学与哲学(030205T)、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030206TK)三个特设专业。

  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主要培养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政治学、行政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专门知识,熟悉我国政治体制、机制及党政政策法规,熟练掌握现代办公自动化、公文写作等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政治思维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行政管理能力,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新闻出版机构、调查咨询机构以及其他公共部门或社会团体从事组织人事、行政管理、文秘宣传、政策研究与分析、项目策划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国际政治专业培养学生具有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特别是政治学理论和公共政策领域的知识基础;具有较坚实的国际关系理论基础,系统地掌握外事工作的知识、技能和法律规定,了解国内外国际关系理论发展及国际政治经济发展信息,并能用一门外语阅读专业书刊;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素质、较强的战略与政策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应能较熟练地应用有关知识和法律规定办理各类外事管理、信息搜集和涉外事务,并具有良好的从事国际战略和政策研究工作的基本素质。本专业的毕业生在外事工作、政策咨询与战略分析、对外宣传与媒体传播等领域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外交学专业主要培养具有扎实的外交理论知识和精湛的外交实务技能,通晓国际政治经济规则和世界主要国家(尤其是中国)的外交事务,具有较强的交际与谈判能力、娴熟的英语交际能力和广阔的国际视野,能胜任涉外部门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涉外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够胜任各级党政外交外事部门、高校及科研机构、外国驻华使领馆、国际组织、跨国公司、媒体宣传机构以及国有大中型企业单位外事部门的实际工作。

  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专业是涉外性交叉学科专业,其鲜明的特点是宽口径、交叉性和国际化。本专业的学习目标是着重培养学生对当今世界各国的政治、历史和国际关系的整体认识与理解。本专业涉及的内容包括国际关系、政治、历史、现代语言和文化研究等方面,可以说其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

  政治学、经济学与哲学专业要求学生获得良好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文化修养和身心素质教育,掌握基本的哲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知识,打好认识和研究方法论基础,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提供支撑,帮助学生实现自我可持续发展。本专业可为政府机关、社会管理部门、财富创造部门和国内外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输送优秀人才。

  政治学类专业与国家发展方向和大政方针的关系密切,包含对国家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策略和政策研究等的理论性与对策性研究。政治学类专业培养的人才应具备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的政治立场、扎实的政治理论、优良的道德品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系统的知识体系。

  学制与学位:政治学类专业本科基本学制为4年,实行学分制管理制度的高校,其弹性修业年限一般为3-6年。学生按要求完成学业,可授予法学学士学位。

  二、知识构架

  政治学类专业的课程体系包括理论和实践两大板块,其中理论板块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类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实践板块包括专业类实验、专业类设计、专业类实训和专业类实习。

  1、理论板块

  (1)公共基础课程

  通识课程:主要包括人文知识和修养课程,如中国史、中国思想经典导读、世界史、西方思想经典导读、艺术审美;自然科学基础和方法课程,如自然科学技术史、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基础和方法课程,如经济学原理、法理学、社会学原理、管理学原理、社会心理学;创新创业入门课程等。

  公共必修课程: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大学语文、逻辑学、大学外语、高等教育学、计算机基础、心理健康、体育、职业发展与创业指导、国防教育及军事训练等。

  (2)专业类基础课程

  主要包括政治学原理、中国政治思想史、西方政治思想史、国际政治学概论、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公共行政学概论、比较政治学、外交学导论、国际关系史、当代国际关系、公共政策分析、政治学研究方法等。

  (3)专业必修课程

  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中国政治制度史、西方政治制度史、宪法与行政法、当代西方政治思潮、地方政府与政治、社会调查统计与方法等。

  国际政治专业:国际组织概论、国际法概论、中国对外关系史、对外政策分析、国际政治经济学、世界经济概论等。

  外交学专业:国际法概论、国际组织概论、对外政策分析、中国对外关系史、中国外交思想、外交决策、当代中国外交、美国政治经济与外交、欧盟政治经济与外交、俄罗斯政治经济与外交等。

  (4)专业选修课程

  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政治哲学、政治心理学、政治社会学、发展政治学、民族政治学、公共财政学、国家治理理论、政党学、立法学、行政诉讼法、比较政治经济学、选举理论与制度、公务员制度、社会组织、大数据与网络治理、人工智能概论等。

  国际政治专业:国家安全概论、亚太经济与政治、国际战略学、地缘政治学、区域政治与治理、国际公法、全球问题与全球治理、国际冲突与合作、发展中国家政治经济与外交等。外交学专业:外交战略、外交史、周边外交、公共外交、经济外交、环境外交、能源外交、大众传媒与国际关系、国际谈判、外事礼仪、网络外交等。

  2.实践板块

  (1)专业类实验

  根据社会和学科专业发展的需要,建立和完善专业实验室,设计专业训练实验项目,包括应急管理情景模拟、决策过程及决策角色模拟、双边谈判模拟、外交交涉过程模拟、国际会议及其辩论模拟、演讲和口才、实地调查和验证等。

  (2)专业类设计

  研究设计:根据专业问题确定课题,拟订方案,选择方法,设计路径。

  对策设计:紧密结合实际,针对国家治理和发展现实问题,进行战略、制度机制与政策创新专项设计和决策咨询。

  技术设计:根据信息科学和计算机技术,针对电子治理要求,进行计算机局域网组网与管理、网站建设与网页设计、电子治理问题数据采集和解决方案等设计。

  设计。

  创新设计:联系实际开展专业性创新创业

  (3)专业类实训

  结合专业学习,围绕实际问题进行社会调查和实证研究,形成调查分析报告,创造条件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政治、政策决策、公共治理和外交外事活动,尤其鼓励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社会公益和志愿者活动。(4)专业类实习

  主要以专业见习、毕业实习(学校、行政企事业单位、街道社区)、毕业论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三下乡"活动、社会调查)、社团活动、校内公益活动等形式进行。专业见习一般安排在大学三年级下学期或四年级上学期。毕业论文根据大学四年所学专业课程内容及相关知识,依据学校布置的论文写作要求,进行专业论文的撰写,通常在四年级下学期完成。

  三、就业方向与发展前景

  政治学类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方面一直保持着良好的态势,主要集中在国家机关、党政机构、企事业单位、各类学校。主要就业方向:一是通过公务员、选调生及事业编考试,进入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二是通过教师资格考试及事业编考试,进入中小学等教育机构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三是通过考研继续深造。四是自主创业择业。

  政治学类专业毕业生可继续求学深造,相关高校的专业领域宽广,未来职业选择的领域和发展潜力很大。

  四、学习本专业类的优势与劣势

  1.优势分析

  政治学类专业的优势在于知识视野比较宽、学科口径比较大、应用性比较强,既包括法学等多种学科知识,又与国家和社会发展联系密切,社会需求庞大,相关领域专业人才缺口较大;同时,就业形式灵活多样,学生在学习多种学科知识后,融会贯通,综合能力强,对就业方向和职业选择都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毕业生在参加研究生、公务员、教师等各类考试和录取中,较其他文科专业优势明显,从长远来看,专业发展和职业前景良好。

  2.劣势分析

  当然,由于政治学类专业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特点,需要下苦功夫,持之以恒地学习,同时受编制因素制约比较明显,本科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不如理工类、经济类等专业乐观,社会迫切需要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复合型高层次政治学类专业人才。

  五、学生素质要求与高校选科要求

  1.学生素质要求

  学习政治学类专业,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政治理论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及创新素质;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卫生体育合格标准,具有健全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2.高校选科要求

  各高校选科要求可参考当年各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公布的普通高校专业类选考要求。对于政治学类专业,大多数高校一般不提科目要求,少数高校要求选考历史、思想政治。

  例如,厦门大学和广西民族大学要求思想政治、历史两门科目考生选考其中一门即可报考,山东大学要求必须选考思想政治方可报考,东北师范大学要求思想政治、历史两门科目考生均需选考方可报考。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END -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