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学习,爱生活,会学习,会生活,人生有百学网更精彩!
爱学习 | 爱生活

初中期中考要来了你准备好了吗

发布于:百学网 2020-11-05

初中期中考要来了你准备好了吗

  同学们,初中学习阶段的第一场“战役”,即将打响——期中考要来了。你准备好了吗?

  初一第一次期中考试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是初中阶段,学生第一次向老师和同学展示自己的综合学习情况。这次考试的成绩具有明显的“定位效果”,是自己的一个学习“定位”,也是别人对你的一个“定位”,看你到底是位于什么学习程度的学生。

  忽略在别人眼中的自己,获得“自信心”也是这次期中考试的重中之重!

  进入初中后,由于所学知识急剧增多、加难,生理心理上的急剧变化,加上陌生的环境,不能跟上节奏的同学就很容易产生不适应,从而出现成绩下滑,心理波动等问题。

  这次考试成绩出来后,正常的情况将是:高分和低分的学生都会比较少,处于中间水平的比例zui高。

  但也有可能出现“意外”不正常的情况:成绩好的占2成,成绩不理想的占了8成。甚至有考生会面临人生中第一次不及格。(主要因为初中知识和能力要求急剧变化,和学生心理、学习方法调整需要时间形成矛盾。)

  而且,初中第一次期中考试会在某层面影响到中考发挥。

  通常第一次考试前100的同学,到中考大部分也是如此。由于第一次取得好成绩的学生,一方面建立了自信,另一方面得到老师的重视和关注,其次自己内心的成就感会不断督促自己去进步。这样,在之后的学习过程中就更有动力和进取心。

  在这个“备战”的非常时期,有很多焦虑的家长都纷纷表示,需要一位经验丰富的名师来为孩子们做一下“点拨”,于是鹿姐姐特地请来了科学名师曹轶群老师,独家答疑解惑。

  曹老师帮助各位家长和学生来看一看,在初一科学这门课程的学习当中,同学们考试中的最头痛的题型——“实验探究题”,到底应该如何去解答,才能做到完美地不失分,不漏分。

  以下文字,配合视频理解,更香

  在初一阶段的科学内容学习中,学生的课程难度其实并不大。所以更责无旁贷地要非常尽力地去把这次考试,完成得漂亮一点。在曹轶群老师多年的执教经验看来,初一同学们容易在“实验探究题”这道坎上,磕磕绊绊,因为它不是靠死记硬背就能得分,一条横线,无限种填写可能,但是归根到底,失分就是一种可能——没有受到专业系统的解题思路和答题技巧训练。

  先来说一说,这个实验探究题是非常有意思的。它有这么几个特点:

  1. 不可能不懂

  只要你识字,有基本的阅读理解能力,相信每个同学在读完一道题后,是不可能不知道它在讲什么的。至少在我们的初一阶段题目难度设置上,还没有这个问题的存在。

  2. 做不对

  题目倒是能读懂,但是答案永远无从下笔。这种感觉就像“心中纵有千言万语,也只能相顾无言(考后)泪千行”的伤感。

  3. 看似可能是对的,但是不得分

  这样的情况最普遍,也最折磨啊。绞尽脑汁把空格,横线都填满了,出考场的时候自觉已经“不留任何遗憾”。结果总归要被“剥削”掉几分,答案永远都是自己觉得:看上去很美。

  以上三点,你踩过几个“坑”?

  究其原因,这些实验探究题解答过程中的“拦路虎”,无外乎就是由以下两大方面原因造成的:

  第一点:题目本身的情景复杂度较高以及部分孩子遇到的阅读障碍;

  第二点:同学对实验探究题的解答方法上,没有掌握套路。这是比较致命的。

  家长可以问问自己家的孩子,解“实验探究题”的时候,是不是经常会遇到一个和做语文阅读理解题时特别相似的困惑:做完后自信满满,“哎哟不错哦,我都填满了,应该能得分!”结果成绩出来总是没有办法把分数拿全。这就是没有掌握解题套路造成的遗憾。

  可喜的是,只要经过专业系统的训练后,实验探究题的“解题套路”是完全可以掌握好的!

  第三点:也是一个ZD的问题,那就是学生本身的逻辑思维能力没有达到要求。

  逻辑思维能力怎么培养?这也是需要家长引起重视的。

  接下来,曹轶群老师就先针对“实验探究题”的解答,把大的套路和大家简单讲一讲。

  一般来说,实验设置的大框架无外乎是这五点: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无关变量。适宜环境。而学校里对于实验探究题的教学设置,老师都能够讲到前三项。

  今天在这里,曹轶群老师把这五点都拎一下,让大家有一个更具体化的了解。

  “

  “自变量”主要是体现在哪个知识点呢?比如说,我们要研究种子的萌发,这必然是会受温度的影响。“因变量”就是种子的萌发率。“控制变量”就是要保证它的水分,空气,种子本身都一致。

  然后从大方向来讲,我们还要考虑到以下的2个因素:

  “无关变量”。敲黑板划重点了哦!这一点很多学校的老师可能都不会讲到。但是在解题过程中必须要掌握!

  举个例子:在种子萌发的这个实验中,有“光照”这个因素存在,这是无需控制的,种子本来埋在土里萌发的,光照对它就没有影响。这就是无关变量。但是光照就一直会以“无关变量”的参数存在吗?未必。

  这时候有一个逻辑就出现了:光热一体性。

  这是一个什么意思呢?如果题目中给出一个前提是“白炽灯”(发光的同同时会散发大量的热)照射一堆要萌发的种子,通过控制它们的距离远近,按照道理光照强度是有了变化,但由于白炽灯还释放了大量的热,所以它的热,就指向了自变量里种子萌发受的“温度”影响。

  现在,大家是不是对于“无关变量”这个概念,有了更强烈而具体的认识呢?

  最后的一个因素是要注意“适宜环境”。本实验里的第三条“控制变量”将保证一个统一的“适宜环境”。

  ”

  除了以上的五点构成大框架之外,“细节”也是至关重要的。

  科学能得到高分,满分的同学,从来都是在细节上要比普通的学生更完善。

  首先,对于你所选取的实验对象,必须是要有“非特殊对象”这个概念。举个例子,我们想研究某一种药,对人类的医疗效果。如果我们选择的都是老年人,那么很有可能出现老年人并不耐药这种情况。这就是“特殊对象”。考虑到这一层后,很多实验探究题目里的填空,就不会漏掉关键因素了。

  其次,我们需要清楚地掌握到,实验是需要“多次”重复进行。这个“多次”概念把它细分的话,又可以分为:第一类:测量型实验,目的为了实现精确度。第二类:验证型实验,目的是为了减少偶然性而得到普遍性规律。而这个“多次”还隐含了一个内核,就是在某种特殊情况下,还需要有“多种对象”。

  这样讲可能有点抽象了,举个例子会更好地帮助大家具象化理解:实验设置要研究盐水对种子萌发的影响。于是,找来了很多A类别的种子,用浓度不一的盐水培植,结果发现种子生长没有任何影响。这实验结果与预期设想是有违背,所以,我们就需要再准备很多B类别的种子,测试盐水对其萌发的影响。

  这就说明了实验结果一旦和预期有违背的情况发生,那么我们需要“多次多种类”地来实现。

  然后,我们要特别注意的。就是一个“精度处理”的细节。

  “

  举一个例子,实验中需要我们用刻度尺去测量一个物体的单位长度,出来的结果是2.51cm,2.52cm,2.53cm,2.51cm,2.59cm五个数据。这涉及到了“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问题。

  我们第一步是把偏离值较大的数字去掉;然后第二步把余下四项加起来取平均数。得出一个数字为:2.5175cm。

  这种情况下,老师会告诉你接下来需进行“精度处理”。

  此处的内在逻辑是这样的体现的——第一层逻辑:是不是用尺子直接测量?第二层逻辑:尺子的精度决定了测量的精度。第三层逻辑:测量的结果只能和尺子的测量精度相一致。所以2.5175cm这个数值,只能取2.52cm。

  最终的“精度处理”体现在:这样一个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并没有让最终的测量精度有质的改变,wei/yi能做到的就是,根据最后的“精度处理”结果,选出了一个和真实值更为接近的测量值。

  ”

  同学们掌握了这个知识点后,对于以后遇到的很多此类型的实验探究题解题思路就会有很严谨的逻辑思维。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END -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