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学习,爱生活,会学习,会生活,人生有百学网更精彩!
爱学习 | 爱生活

高考志愿前期信息准备工作

发布于:百学网 2023-11-20

高考志愿前期信息准备工作

  最近许多家长咨询我高考志愿前期的准备工作。其实想起来简单,说起来还蛮多的。本文着重从高考前期的信息整理工作入手,提前声明此文并非原创,更多的是对官方的资料和书籍的整理,我只是用一根线把它们串起来而已。

  在我看来,高考前期的信息整理工作关系着考生对自己的定位、对规则的认识和对形势的判断。信息整理的好坏,对考生的录取结果有较大的影响。

  那么,该如何开展信息整理工作,要整理哪些信息,又怎么处理这些信息呢? 简单来说,考生应把所有与志愿填报有关的个人因素、客观因素和政策因素整合到一起,并逐条分析,建立自己的志愿信息库(主要包含考生成绩、位次、选科组合、招生政策,以及想要填报的大学、专业、职业规划等),下面来逐条解读。

  (一)学业水平跟踪与成绩、位次分析

  1.平时成绩与模拟高考成绩的利用价值

  平时成绩,包括高考前半年或者一年内的所有期中、期末考试,模拟统考,以及省(区、市)组织的模拟高考的考试成绩,它们都可以拿来作为预估自己高考成绩的依据。

  分析平时成绩,对每个阶段的考试情况进行诊断,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对症下药。至于是把哪一段时间里的成绩拿来做参考,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假如考生在近一年内的成绩波动不是很大,那可以选择最近三次重要考试的成绩来进行对照,以节省数据分析的时间。

  找到可以参考的成绩后,怎么对它们进行分析呢?

  首先,查看成绩的变化情况,看每次考试的总分是否符合自己当时的真实学习水平,要冷静、清晰地去辨别,这些成绩到底是平时学习、复习状态的客观反映,还是临场发挥的结果,是否有运气成分在里面;如果这些成绩是学习、复习状态的真实反映,就要进一步分析,成绩是否还有进一步提升的可能;如果成绩是因为临场发挥或运气因素而偏高或偏低,就要排除这些客观因素,计算出自己的真实成绩水平,再来对标与此成绩相对应的大学,看看自己的定位在哪里。

  除了关注和分析总成绩的情况,还要具体分析每门单科成绩的变化,确定自己的优势科目,找出经常发挥不稳定或容易失分的科目,把时间、精力倾斜到这些科目上来,达成提分的目的。

  高三下学期,复习节奏快,学习压力大,如果觉得分析平时成绩浪费时间,可重点分析模拟高考的成绩。

  但应注意的是,由于考试难度不同,模拟高考成绩只能作为参照,不应因一次考试的情况影响自己的整个备战心态。

  2.找到与自己水平相对应的大学

  要想找到与自己成绩水平相对应的大学,通常情况下,需要结合往年招录数据来做判断。但对于各省(区、市)的首届新高考考生来说,由于往年的数据(尤其是文理科分数线与位次数据)已经失去了直接参考价值,在新形势下,想确定自己可以考取什么样的大学,要综合往年各高校(专业)在本省(区、市)的计划招生人数,以及自己在模拟高考中的分数和位次情况来做通盘分析。

  一般情况下,各高校每年在各省(区、市)的招生人数相对固定,在这一限制因素下,考生可以通过分析各高校专业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情况,计算出自己的成绩与目标大学专业录取平均分和最低分之间的差值是多少,如果分数相近,则说明此目标与自己水平接近。但考生应意识到,由于每年高考试卷难易程度不同,历年的录取分数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波动,因此,相对来说,考生的位次情况参考意义更大,考生可参考各高校(专业)历年在本省(区、市)录取的最低位次,分析与自己的匹配情况。

  3.找到与选科组合匹配的专业

  各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市)实施新高考以前,分文理科进行投档,考生只需根据自己的成绩与位次水平,选择对应的院校专业志愿即可。实行新高考以后,文理分科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3+3”或“3+1+2”。由于这两种选科模式在投档录取时都存在选考科目要求,不同专业对选考科目的要求不同,不同大学对同一专业的选科要求也不同,这就大大增加了志愿填报的难度。

  在信息整理期,考生应结合自己的选科情况和各大学的专业选考要求,来筛选自己可填报的专业,确定志愿的大致范围。这是一项很花精力的工作,但如果做好了,在高考成绩出来后,就能把节省出来的时间用到志愿的精确填报中。

  (二)备选学校与备选专业筛选

  通过上面的工作,已经基本筛选出了可以填报的大学与专业范围,接下来的工作,是把二者结合起来,看看想报考的大学里有没有能填报的专业。如果有的大学没有开设筛选出来的专业,就要权衡学校和专业这两个因子,考生更看重哪个。如果更看重学校,则要放弃之前筛选出来的专业,在此学校开设的专业里重新选定一批可以填报的;如果更看重专业,就搜索开设此专业的学校都有哪些,对比自己的分数和位次,把可以填报的志愿-一罗列出来。

  在2021年首次实行新高考的8个省(市)中,“专业(类)+学校”志愿模式和“院校专业组”志愿模式都加强了专业因素在志愿选择中的比重,而按照传统的志愿选择习惯,许多考生和家长还是会认为学校的优先级比专业高一些。应该注意的是,即使是一所好大学,也不是每个专业都有竞争力。从这一点上来说,在建立志愿基础备选信息库时,考生与家长应打破固有思维,从就业的角度去筛选志愿组合,或许会有意外收获与惊喜。

  (三)了解与志愿填报有关的常识

  1.了解大学:综合实力、优势学科与就业情况等了解一所大学,应当关注以下几种信息。

  (1)这所大学的综合实力如何?在全国高校中的排名和知名度情况怎么样?通过一所大学的综合实力和排名情况,大致可以看出它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大学层次,而大学知名度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2)这所大学的师资力量如何?有多少两院院士和知名人才在此任教?师资力量,是衡量一所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通常教师的水准越高,学生能收获的知识和能力就越多。而且高水平的教师,通常可以给学生带来较多的学习、深造与就业资源。

  (3)这所大学的传统优势学科有哪些?各专业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如何?有些大学的综合实力排名虽然并不是很靠前,但其个别专业的实力在国内乃至整个世界都是首屈一指的。比如四川大学的口腔医学、护理学和基础医学专业,入选了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在国际上有着很高的知名度,这几个专业的毕业生在求职时,自然有着极大的优势。因此,考生在选择大学时,既要考虑大学排名,也要考虑专业的适用性,结合自己的兴趣、优势和成绩的实际情况做出决定。

  (4)这所大学的人才培养体系是怎样的?开设了多少个专业?有多少个硕士点和博士点?有多少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一所大学的人才培养体系,是一所大学综合实力的直观体现,决定着其本科生能够触达的广度、高度和深度,决定着学生的转专业与升学概率,决定学生可用资源的多寡。

  (5)这所大学的本科毕业生的深造率如何?保研率是多少?考研比是多少?出国留学的机会如何?就业情况如何?毕业生流入的行业情况大致是什么样的?考生和家长可以通过查询各高校每年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直观了解其本科毕业生的就业、考研和留学等情况。就业情况(包括就业率、就业起薪、就业地域、行业方向、职业占比等)反映了学生毕业后的去向如何,考研和留学情况则侧面反映了学校是否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深造机会。

  (6)这所大学的学费标准是多少?所在城市的消费水平如何?城市的新兴和优势产业如何?了解城市消费水平可以帮助考生家庭做好经济预算;关注大学所在城市的产业和薪资情况,有助于考生做好未来的择业安排与职业规划。

  2.了解专业:研究方向、主干课程、就业领域等

  (1)优先选大学还是优先选专业?前面我们提到,有些大学在学校排名和社会知名度方面可能不尽如人意,但其某些优势专业的毕业生,却有着很强的竞争力。因此,考生在志愿填报前,应全面、充分地了解各目标大学的专业情况。

  选择大学与专业前,首先要对自己的实际情况(总分、位次、单科成绩、身体条件等)有一个明确的认识,然后在院校与专业之间找平衡点。

  (2)应从哪些角度了解专业?确定目标专业后,要详细了解这些专业的内涵,包括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培养要求、主干课程、研究领域,以及这些专业在各大学的学科实力、考研与留学情况等。了解专业的工作虽然比较繁杂,但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比如,通信工程、信息工程和电子信息工程这三个专业,名称相似,但三者的研究领域、学习内容和就业情况等却有着很大的区别。

  3.了解职业:升学与就业,职业、行业与地域等

  (1)关注目标大学(专业)的升学与就业情况。

  一流大学的本科毕业生纷纷选择考研或出国留学,与近年来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有直接关系。另一个原因:提升自己的学历,以便在日后获得更大的收益。通常来说,学历越高,年薪也会越高。因此,在就业压力较大的形势下,考生与家长应充分考量大学的考研比与保研比,在未来就业形势不明晰的情况下,优先选择升学质量有保障的大学。

  (2)职业、行业与地域因素分析。

  当然,即便是选择继续深造的考生,总有一天还是要考虑就业问题。而谈到就业,我们便会想到就业率、就业单位、职业、岗位、毕业起薪、平均工资等。每年的志愿填报季,很多考生家庭都会根据当年的热门职业来选择热门专业。其实,职业和专业的冷与热通常是相对的,这几年热门的招生专业,就业时也可能会变成冷门职业。考虑职业时,要结合各行业的发展趋势、新兴职业人才缺口和不同地区产业结构等因素综合分析。

  4.了解自己:兴趣、特长、职业倾向、家庭因素等

  考生要结合自身实际选报适合自己的志愿,充分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优势。一个人只有在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领域里深造,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潜能,实现理想抱负。但受自身知识面和收集信息能力的限制,许多考生虽然了解自己的优势,却很难在此基础上找到最合适的专业。

  考生应根据自己的兴趣与优势去收集志愿,同时也要结合就业趋势、职业倾向和生涯规划去筛选志愿。此外,还应考虑现实因素,比如,选择的大学距离过远,家长是否担心;选择的学校与专业学费过高,家庭是否能够承担;大学毕业后打算在别的城市工作,家里能否接受等等。这些现实情况,都要考虑进去。

  5.了解常识:志愿填报常识概览

  新高考各省(市)考生在了解志愿填报常识时,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功课:本省(市)的志愿模式是什么?录取批次是怎么设置的?各批次有几次填报机会?自己所属的批次可以填报多少个志愿?划线情况是什么样的?各批次的投档和录取规则都有哪些?

  自2017年至今,经过各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市)的探索,新高考在原有的院校平行志愿基础上,推出了“专业(类)+学校”平行志愿和“院校专业组”平行志愿两种志愿填报模式。考生和家长首先要弄清楚本省的志愿模式是什么,还要弄清楚考生本人所在批次的具体志愿设置情况。各新高考省在推行新志愿模式的同时,在个别批次里保留了传统志愿模式,并且每个批次可填报的志愿单位数量各不相同。

  6.了解政策:志愿填报关键政策文件解读

  1)什么是高校招生章程?

  高校招生章程是由高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教育部有关规定制订,并经其主管部门依据国家有关法律和招生政策规定进行审核备案后,才向社会公开发布且不得擅自更改,必须严格执行的有关高校招生信息的主要形式和重要依据。招生章程具有很强的规范作用,既是对高校的一种约束,也为考生创造了更加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环境。

  高校招生章程通常包括以下内容:院校全称,办校地址,办学性质,办学层次,招生计划,各专业对考生外语语种、身体健康状况、选考科目等的要求,录取规则、综合素质评价使用办法,学费标准,学生资助政策,联系电话、网址及其他须知。高校有特殊要求的,也会在招生章程中明确。考生在正式填报志愿前,必须仔细查阅所有拟报考院校的招生章程,精准了解高校(专业)的相关信息及相关要求。

  2)高校招生章程中的关键信息。

  a.高校全称:有些高校的名称或简称容易产生混淆,比如西北工业大学和西安工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考生应仔细区分这种名称上的差别,避免误报。

  b.办学性质:高校的办学性质有公办、民办和独立学院三种,三种性质的高校对市场的适应情况不一,在办学实力和教学质量方面也存在差异。一般来说,国内考生和家长在志愿填报时会优先考虑公办高校,但有些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在某些领域有独特的优势。选择什么性质的高校,考生应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确定。

  c.办学地址:写明了高校所在的省、区、市,如四川外国语大学和四川美术学院在重庆而不是成都。此外,部分高校在不同城市或同一城市的不同区、县设有若干校区,填报志愿前一定要弄清自己报考的高校(专业)在哪个校区。

  d.收费标准:考生要弄清各高校及其专业的收费标准,包括学费、住宿费和书本费等,尤其是一些中外合办大学和中外合作办学专业,通常情况下学费比较高,考生填报志愿时要考虑家庭经济条件这一因素。

  e.专业报考要求:高校的专业报考要求,包括专业的选考科目要求、录取规则等,考生应详细了解对应信息,查看自己是否符合专业报考条件,不符合的,一定要规避填报。

  f.专业录取规则:专业录取原则主要分“专业优先、分数优先和专业级差”这三种方式,各高校具体采用哪种方式,一般会在招生章程当中明确。

  g. 外语语种要求:各高校(专业)对外语语种的要求不同,在选择志愿时,考生应仔细甄别并规避语种上的限制因素。

  h.单科成绩要求:部分高校(专业)会对考生的一科或多科成绩有相应的分数要求,考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成绩,填报符合单科成绩要求的专业。

  i.毕业证书的印章:高校毕业证书与学位证书具有多大的“含金量”与盖在证书上的印章息息相关,有些学校名称相似,但毕业证书的“含金量”不同,正是因为印章不一样。

  比如同济大学与同济大学浙江学院,是两所不同的高校,后者是独立学院,其印章的含金量与同济大学是不一样的。 (2)高校招生计划。高校招生计划,是考生填报高考志愿的依据。各省都会印发该省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填报志愿指南”,包括院校代号及名称、专业代号及专业名称、选科要求、计划数、学制、收费标准、专业备注信息等内容。其中,院校代号及名称、专业代号及专业名称是志愿填报的关键信息,考生报志愿时务必以本省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填报志愿指南”上公布的院校代号及名称、专业代号及专业名称为准,在进行网上志愿填报时,一定要仔细检查院校和专业的代号、名称是否填写正确,避免误报。

  各省(区、市)志愿填报期间,每段录取结束后,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官方网站会统一发布未完成的计划(剩余计划数),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应及时查阅剩余计划,填报后续志愿。

  另外,各高校的专业计划招生人数,也是影响志愿填报的关键因素,计划人数的多寡,直接决定着录取概率的高低,是否选择某一专业志愿,考生应结合计划招生人数、自己的位次和高校往年录取数据仔细权衡。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END -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