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填报位次并不比分数更准确
爱迪生是伟大的发明家,可他只上过三个月的小学。
爱迪生成为发明家后,有一个得力助手阿普顿。
阿普顿是硕士研究生,毕业于著名的普林斯顿大学。
有一次,爱迪生拿着一个梨子形状的灯泡,请阿普顿计算一下容积。
阿普顿先在纸上准确地勾勒出灯泡的形状。然后用方程拟好了轮廓曲线。这样忙忙活活一整天,连口水都没有来得及喝。
第二天上午,爱迪生来询问结果。
阿普顿说,这个灯泡形状太复杂了,他通过几番微分、积分、再做几个导数,估计下午就能“导”出结果来了。
爱迪生说,“一个灯泡的容积,需要这么麻烦吗?”
说着,爱迪生拿过灯泡,装上水,然后将水倒入量筒,说:“你看,这样就可以了……”
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这就是有学问者干的事。
当下,高考志愿填报正如火如荼,很多考生和家长觉得志愿不好填,花钱到志愿辅导机构找专家。
专家说,志愿填报有学问、有技巧,填不好,可能会浪费你的分数,甚至可能会滑档。
那如何填呢?先要找到一个参考值,这个参考值不能看分数,分数太模糊,要看位次。
因为每年考试人群不同,试题难度不同,因此,分数也不尽相同。可是每年考生的位次却是一个定值,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不因考生水平高低和试题难度大小而变化。因此,填报志愿要看位次,看位次最准确。
考生今年的位次是多少、去年对应是多少、冲保稳的目标院校(专业)去年最低的录取位次是多少、考生与这些院校的位次差是多少……
96个志愿,如此这般“推导”出来,白纸用了一大摞,每张纸上数据列得满满当当,一个个位次都是“以万计位”、大数据啊……
考生和家长听得晕晕乎乎,看得眼花缭乱,心中不禁感叹,这个钱花得值!
志愿填报真的需要这么复杂吗?位次真的有那么重要吗?我们先看一个例子。
比如山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新高考前属于理科,2017~2019年的录取情况如下:
2017年,录取最低分是566,理科最低位次是39071;
2018年,录取最低分是576,理科最低位次是35453
2019年,录取最低分是588,理科最低位次是36951;
这样,
2017年与2018年相比,分数相差10分,位次差是3618。
2018年与2019年相比,分数相差8分,位次差是1498。
按照“位次论”者的观点,每年的位次既然不变,假若学校的录取人数也不变,那每年的录取位次也应该不变,至少不应该有很大的“改变”。
比如,2017录取最低位次是39071,2018年你的位次排在39071前,你就能被录取,但结果是不是这样呢?
每年最后投档结果出来,都会与去年“大相径庭”。
2017与2018年相比,位次差是3618;2018与2019年相比,位次差“小”一些,也有1498。
这时,位次论者会说,这几年招生人数不一样啊!
对,这几年山东师范大学计算机专业每年招生人数都不一样。2017年是234人,2018年是95人,2019年是153人。
这种情况下“位次论”者说,每年人数不一样,录取最低位次当然也不一样啊!
那么我们再看一看招生人数一样的专业,比如还是山东师范大学,理科的会计学,2017~2019年每年都招25人
2017年,录取最低分是574,理科最低位次是32448;
2018年,录取最低分是581,理科最低位次是32533
2019年,录取最低分是571,理科最低位次是34908;
这样,
2017年与2018年相比,分数相差7分,位次差是85。
2018年与2019年相比,分数相差10分,位次差是2375,
这三年录取人数都一样,可是每年的录取位次却变了,不但变,有时还很大啊。
这时候,“位次论”者又会说了,每年招生人数虽然一样,但也有大小年啊,报的人数多了,位次会提高,报的人数少了,位次会降低。所以往年的位次仅是一种参考值。
在这里,位次论者终于承认:志愿填报是一种预测、预估,去年的位次仅供参考,今年最后录取结果要由今年填报的考生多少来确定,而今年有多少“位次相近”的考生要报考这个专业呢?这件事,唯有天知道,再高明的志愿辅导机构、专家也不敢打保票!
说白了,填报志愿用位次作参考,也仅是一种参考。但大家都知道“一分之差,位次上千”,因此,用位次作参考实在是个“大数据”啊!
而从前面的例子中,我们也知道,位次变,分数当然也在变,但分数的变化区间却很“小。
这是因为,从分数线——比如今年的4444到750只有306档,因此,前后两年的分数无论增加还是减少,其变化幅度都不会太大,绝大部分院校(专业)的变化区间少在3~5分,多在6~10分,10分以上者鲜见。
因而,平湖一柱认为,当下实行的平行志愿,我们按分数从高到低拉开梯次填报,虽然”不准确“,但却也把那个准确、甚至精确的位次变化包含在里面了。
同样都是变化,这个只有个位数的“小分数”比起那个动辄成千论万的“大位次”却直观多了,好预测多了,好操控多了。
这就像开头故事中的测量梨型灯泡的容积,用微分、积分、方程、导数,肯定能“导”出结果来,但却不如将灯泡装上水然后倒在量筒里那样方便。
前者为什么计算得那么复杂,因为他是研究生,是专家,会的东西多啊!
后者为什么做得如此简单,因为爱迪生只上过三个月的小学,不会用微分方程去“导”啊!
而高考志愿填报,也大抵如此!
要问那些志愿填报机构为什么要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除了因为他们“专业”“会的么多”外,更重要的原因恐怕是:填报志愿太简单了,怎么对得起收的那些钱呢?
(作者,李玉柱,本文为 平湖一柱 原创作品。)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