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规划的底层逻辑
“老师,难道所有理科生都要去挤计算机吗?”
我们高考志愿群一位家长这样问道。
思课在为学生和家长提供志愿填报讲座的同时,发现很多家长都十分积极,参与学生志愿的学习和交流。
比如,很多家长在看过我们的讲座后,会认真思考老师所讲的内容,在专业选择上,相信大家会记住这样一个高频热门专业:计算机。
无论从讲座讲解还是行业热点来看,计算机确实是当前以及未来的一个热门专业。
那么,难道如这位家长所说,所有学生都要去挤计算机专业吗?
当然不是。
理解热门专业的优势与局限性
当我们在为学生规划志愿时,不仅要考虑各个专业的客观就业水平、国内国际的经济动态、学校层次及地域区位因素、学生成绩与院校层次,还要考虑学生个人的发展规划,而不是单一地鼓励大家去填报热门的行业。
从志愿填报的原则来看, “专业就业水平”只是这些思考角度中的一个部分,它确实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认识到志愿规划、专业选择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在为学生选择未来的方向,它并不是根据单一“绝对真理”就可以实现的机械组合。
以我们熟知的计算机为例,为什么大家对这个专业趋之若鹜?
很简单,因为学计算机的学生大多数进了很好的互联网企业,收入水平高于同层次其他专业的人才。
于是,多数学生和家长将计算机与“就业好收入高”划上了等号。
但我们来思考一下,“计算机专业就业很好”这句话的真正内涵是什么?
这句话的意思是,从事计算机行业的人就业比较好,而不是大家所简单理解的,读了计算计专业就能找到好工作。
在互联网经济的背景下,的确有很多人从计算机专业中获得了很好的机会,但“程序猿”这样一个职位既然有如此鲜明的优势,也必然有其局限性。
比如,计算机专业的对口工作属于技术岗,简言之,你会不会敲代码写程序,技术才是硬道理;而由于互联网技术的更新换代,要求从业者具备与时俱进的学习能力;互联网行业压力较大,愿不愿意996……
而如果学生并不具备灵活的思维能力,和严谨的研究精神,那么是不能成为一名熟练的技术人员的,因此我们不能只考虑专业热度,就将某个专业与学生的职业规划划上等号。
也就是说,专业的属性不仅体现在对应行业所抬升的水平,更体现在它的从业门槛上。
我们不仅要考虑社会热门行业的一般情况,还要具体到学生的个人能力的导向。
志愿规划的底层逻辑
那么,跳出这位家长的提问,跳出计算机专业,我们在为学生规划志愿时,所思考的底层逻辑和一般原则是什么?
院校专业选择与个人发展规划的一致性。
这可能是一句比较抽象的话,那么我们还是给家长举几个例子。
在武大,我曾经碰到过第一名考进学校地理专业的女孩,不了解所学专业,读了一个学期才知道他们要在炎热的夏天扛着专业器材去做实地调研,后来花了好大的功夫才转去经管……
也碰到过读了四年的化学,到毕业才知道自己根本不喜欢做研究,最后跨专业考研去读了金融。
还碰到过理科学霸因为对电信完全不感兴趣转专业去了新传……
这些例子告诉我们,对学生个体而言,好的专业是以后可以学下去、用下去的专业。你学了一个所有人眼中的好专业——计算机,一毕业就转行了。不仅浪费专业学习的投入,也没有把握住探寻更适合道路的可能,使机会成本变得非常高昂。
学习本就是一个认识世界也认识自我的过程。诚然,这些同学后来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路,但如果我们能将这些思考的工作提前,降低一下试错的成本,更早地走在我们认可的方向上不是更好吗?
从职业选择到专业选择
经济动态、行业、院校……这些要素可能过于陌生,对于很多学生和家长都比较遥远。
不妨换一个思路,用职业倒逼专业选择。
你想要选择什么样的工作?
有的同学想要相对稳定的生活,想考公、进体制内,那么倒推到专业上,很多社科的专业都很合适,法学、经济、管理、计算机、新传……
有的同学性格比较内向,不喜欢复杂地人际关系,想靠技术吃饭,那么选择一门技术导向的专业或者走学术道路就比较合适,传统工科、电子信息……
还有的同学喜欢和人打交道,喜欢尝试挑战性工作,那么互联网的运营、管理、策划不失为好的选择,在专业上选择财经、语言、新传……
当我们只考虑单一的要素时,志愿规划似乎就会变得很容易:用学生的成绩去上一个多数人认为zui.好的学校,但仅依靠学校的牌子吃饭确实只是一个下限选择,我们要更多地考虑到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高考、志愿…的确是我们的重要选择,是学生和家长关注的焦点。但对学生的个人规划而言,没有一劳永逸的努力与权衡,每一个笃定的前行脚步都来自我们清醒的思考和主动选择。
思课希望根据每个学生的发展需求提供真正的“有效规划”,根据学生的个体发展,做到普遍与个性基础上的最优选择,从志愿选择看到清晰明朗的未来。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