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报高考志愿应考虑到的问题
学什么专业,以后一定会干什么吗?其实,专业≠行业。纵观互联网领域,马云是学英语的,刘强东是学社会学的,百度的李彦宏毕业于北大图书馆系,YY的老板李学凌则是人民大学哲学系毕业的,当当的创始人李国庆也是一个文科生,学的是社会学。在这批互联网企业家中,大量的人不仅不是学计算机、互联网的,甚至还是文科生。除了医学等特殊专业,大多数人最后往往都没有从事和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
并且,对于刚满18岁的同学们来说,对很多行业与专业的认知还处于不确定时期。让大家回想自己5年前想干什么,3年前又喜欢什么,很有可能是在不断变化的,因此,变是这个年龄段的特点,未来也会随着认知和深入不断地持续变动。
很多家长和考生们都会问到,哪个专业未来的发展前景比较好,这个学校的哪些专业是特色重点专业……这样去了解固然没有什么问题,但往往大家容易对某种行业的认知只看到了光环,并没有真切的把握,不知道想要挤进这个行业并有所成就背后的艰辛和落寞。
此外,没有永远的朝阳行业,行行也能出状元。比如上世纪90年代初,大家对中石油、中石化避之不及,因为当时能源行业大萧条,加之国企发展困难,一个月几十块钱的工资都发不出来;但在十年后,中石油、中石化又成了世界著名企业,大家趋之若鹜。十年前,大家一窝蜂地办物联网专业,但就在2018年,第一批举办物联网专业的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宣布取消该专业,因为不好就业。回顾这40年就会发现,每10年很多行业就有一个轮回或者波动,几乎没有一个行业一直是蒸蒸日上的,今天的热门可能就是明天的冷门。
对于专业填报上的具体方向建议
01
尽量选择理工类专业
从全国数据看,理工科专业就业情况总体是比较好的,相关专业的就业数据或许还存在一些争议的话,另外一组数据就给了我们zui.好的佐证:
2020年,研究生报考人数再创新高,连续5年高增长的背后当然是就业难问题。在这增长的考生中,大部分是社科类专业学生或者说文科生,原因比较简单,理工科尤其是工科毕业的学生,很容易就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或者说还能接受的工作。但很不幸,如果你是读文科的,即便是211高校毕业生也很难有一份如意的工作,可能不得不去参加研究生考试,通过提高学历增加竞争力。
未来必然是“互联网+”或“人工智能+”的社会,任何行业都将和信息技术、互联网结合渗透,那么选择计算机信息学科总体是不会太差的,任何一个行业都需要计算机类人才,这也是一个持久的大势,清华大学等很多著名高校已经把计算机归入基础学科,也是这个道理。
02
选择未来转换或调整余地较大的专业
对于实在想不清楚自己想干什么的人,建议可以优先考虑一些基础学科,给未来调整留下余地。理科的学生建议考虑数学,因为数学是学科之母,科学的语言,未来转换其他专业都会非常受欢迎,比如经济、金融、管理、计算机、人工智能等。今年推出的强基计划,第一位的专业就是数学。对于文科,也可以按这个思路考虑,选择那些未来转换或者调整余地比较大的专业。
03
不建议本科报考管理类专业
管理专业的学习实际需要大量的管理经验与人生历练,并不适合一个18岁的学生去学习。美国大学在本科层面很少有管理专业,原因就在此。但因为特殊原因,我们几乎每所大学都有管理专业,如企业管理、经济管理、公共管理……
管理专业的老师其实要求也很高,需要有丰富的管理经验,但遗憾的是,我们大量的管理专业从教者基本都是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质量可想而知,这是需要警惕的。
当然,读研究生还是非常支持去读管理专业的,因为年龄与工作经验都基本足够具备这个能力了。
填报高考志愿 · 考虑因素二:学校
学校优先还是专业优先?
主张学校优先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学什么并不决定你一定做什么,更不决定你的成功,更主要的原因是现在招聘时经常会问到你是什么学校毕业的,我们不得不面对,否则连竞争的资格都没有。
20年前的大扩招,让我国高等教育迈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去年全国招生915万人,是大扩招前的9倍,毛入学率达到了51.6%,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人口大国迈入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国家。今年大学毕业生874万,回国留学生应该也接近60万人,合计900余万人,几乎占到我们新增劳动力的85%以上。
英雄不问出处,但在人人都是大学生的今天,出身即毕业学校,就成了很多企业在招聘中初筛的第一道门槛。如果没有这个身份,我们连竞争的机会都没有。
主张学校优先的第二个原因是,著名高校所提供的软环境是一般高校难以企及的,包含了学习氛围、视野、发展机会、周围同学与老师的影响等。
对于学校选择上的具体方向建议
01
看学校属性:985、211、双一流?
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简单可以类比为,过去的985再加上3所新入围高校,这三所分别是郑州大学,云南大学和新疆大学。而一流学科高校等于原211高校加25所高校,这25所高校主要是由学科特色特别突出的高校构成,综合性大学其实只有宁波大学与河南大学。双一流的引导目的很明确,希望高校不再办大而全,而是突出特色。
而一本二本只是招生流程中的概念,并非学校等级质量的严格概念,全国从来就没有过一本二本学校的确定名单,每个省一本二本的名单肯定都是不同的,因此,绝大多数用人单位也无法设立这个门槛。
伴随新高考的推行,录取上不分批次,一本二本的概念就彻底消亡了。
02
对于双非院校:看历史
教育是讲积淀的,现在的2740所高校中,大概74%是大扩招的产物,历史不足20年或者刚刚20年;本科高校中,60%以上的高校历史也不足20年,因此,可以从这个角度做一个判断。还有就是看学校过去的隶属关系,90年代末,因为高校管理调整,大量部属高校或转交教育部,或下放地方政府。转入教育部的基本发展都比较顺利,下放地方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校,因为种种原因,逐渐没落。这类学校其实都有厚重的历史积淀,学风校风总体都不错,值得选择。
03
注意一些新起的特色大学
除此之外,在双非学校里有一些特别值得重视的大学,他们的办学水平与质量远远高于很多双一流高校。
这些学校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中外合作办学性质的,比如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上海纽约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等;还有一类是近年以新的体制举办的学校,如南方科技大学以及上海科技大学等。这些学校历史并不长,但因为不同的体制、强大的资金投入、优秀的举办者,让其迅速胜出,快速发展,未来值得期待。
填报高考志愿 · 考虑因素三:地域
是到西部上一个985或211,还是到北京、上海上一个普通学校?
为什么要到大城市去读书?
首先是见世面的问题。试想我们从一个小乡村到了省会城市,再到北京、上海,我们对中国对世界的判断看法都会不同,对自己的认知、发展定位也会随之变化。从这个角度讲,非常有必要“见见世面”。
第二是发展机会。在东部,在大城市,不仅发展机会多,而且竞争比较规范,公平公正,这是很多落后地方比较欠缺的。
第三,对同一层次的高校而言,发达地区的高校教育质量一般也会高出一截。比如上海的高校,明显比其他地区的高校质量要高,这是和上海整体社会发展水平直接相关的。
对于城市选择上的具体方向建议
在具体的城市选择上,北京、上海毫无疑问是第一层次的,东部省会以及厦门、青岛等都是值得重点考虑的。有一些大区中心城市也值得特别考虑,如华中的武汉,西北的西安,西南的成都、重庆等。这些大区中心城市因为历史原因,高校云集,也往往是当地经济发展的重镇,会给我们带来全方位的收益。
志愿填报的四个重要提醒
01
切忌没有原则地分数最大化,这是最愚蠢的填报
第一,不要没有原则地追求分数价值最大化。在大量的志愿填报上,大家普遍的错误就是追求分数价值的最大化,总想用600分上所谓605分的学校或专业,如果上了598分的学校就觉得自己吃亏了。这样明显不对,我们应该首先考虑它是不是自己想要的,符不符合人生的发展方向。
02
家长与孩子发生冲突时,请尊重孩子的选择
第二,父母需要积极引导、参与志愿填报,但当和孩子意愿发生严重冲突时,即便孩子是错的,务必尊重孩子的意见,避免社会归因现象出现。未来一旦孩子学习和发展不顺,很容易出现归因的现象,即怪罪别人,动辄抱怨“都是因为你当初非要让我读XX专业,都怪你当初非让我读XX大学”,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孩子内心是放弃的,这对于家长与孩子来说都是一场难以挽回的噩梦。
对于孩子可能错误的选择,我们不必惊慌,一方面,成长就是一个跟头接着一个跟头,这就是成长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当他意识到问题时,他会积极主动地找解决办法,而不是抱怨你。
03
不宜只是简单把规划委托给别人
第三,术业有专攻,我们可以请教专业人士帮助志愿填报,但最后务必让孩子深度参与,搞清楚问题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情况与需要做出适合的选择。不宜简单出一笔钱,委托别人做一个方案,这是不负责任的。
04
不宜过度放大孩子兴趣的决定性
在志愿填报时,我们经常喜欢强调依照孩子的兴趣爱好,我们需要重视,但不宜过度放大。因为孩子的兴趣是在不断变化的,把一个重大人生决策建立在不断变化的基础之上,显然是存在问题的。因此,我们需要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但不宜过度强调甚至依赖。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