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填报经验分享
2020年太多的波折和意外
高考最终落下帷幕
你或许经历了解脱后的狂喜
又或许觉得一切如梦似幻
有种不真切的恍惚感
你连日在外游荡吗
城东到城西
还是足不出户、摊在床上沙发
游戏和追剧
放纵过后,留一些时间
冷静审视高考的结果
思考和选择未来的方向
我们整理了部分志愿填报技巧
经验之谈,并非专业
只希望能给迷茫中的你
一些方向和启发
未来的路由你自己决定
出分前:了解志愿填报的基本规则
这里参照去年的经验对提前批和本一批两个批次做简单介绍,具体志愿填报规则请一定以今年的政策为准。
提前批一般用来冲一冲略高于自己位次的高校,一般只填报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不勾选专业调剂(除非你特别想上这所高校,任何专业都满意,那就可以勾选)。
本一批的每一所高校都一定要勾选服从专业调剂,以防掉档。几个平行志愿,冲一冲,稳一稳,保一保,注意不要全填位次高于或与自己水平相当的高校,zui.好在后面填两三个近年来录取位次明显略低于自己的高校用于保底。
关于提前批有几个注意事项:
1.很多高校的提前批限定学生是第一志愿,或招收人数少,所以提前批往往只有第一志愿的学校有用。
2.提前批专业可能有一点特殊,zui.好多加咨询,问问以前被该专业录取的学长学姐。
3.不要抱着不报白不报的心态,提前批一旦提档录取,本一批志愿就无用了。
4.关注高校提前批/本一批名额分配的具体情况:各个高校招生策略不同。例如2019年理科,四川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在提前批录取较多学生,本一批只保留部分“王牌专业”;有些高校主要把冷门专业放在提前批,如基础学科、小语种;而有些高校(比如北京师范大学、暨南大学等)的所有专业往往在川只招收提前批、不招收本一批(往年情况),错过提前批就基本与该校无缘了。所以需要辨明不同高校的具体情况。
出分后马上要做的事
分数公布以后,立即放下高考得失,上网查询全省一分一段表,了解自己的省位次。一般来说,省位次和等位分最具有参考价值。分数本身、超重本线分数一般不能作为依据。上网查询高校及其各专业前三到五年在川调档线的省位次等信息,有助于评估录取可能性,再结合自身需求即可初步确定目标院校。
但是,分析往年分数线时,要关注高校往年分数线的异常情况,并分析其原因(可能与分配名额数量、考生填报心理等等因素有关),并预估今年的录取情况。以2018-2019两年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本一批录取情况为例,由于2018年两所大学本一批录取名额非常少,造成了两所学校分数线“虚高”,导致2019年上海交通大学名额增多但高分考生不敢填报,最终造成两年分数线差距极大。
选大学的三个考虑因素
主要考虑学校、专业、地域三个因素,优先级由个人根据情况自行考虑。
学校
大学档次:学校一般有985、211、双非等档次,985、211是某些名企的招聘门槛、政府选调生的门槛,但是也不必过于迷信985、211的牌子。一些特殊的双非高校也很优秀。
大学的权威排行:主要有QS、泰晤士报Times、U.S.News、上海软科ARWU等,不要看国内的一些野鸡排行,大学排名可以参考但也不能迷信。比如一些行业性强校的综合排名不高,也不是985,但如果能就读其王牌专业,就业前景还是很不错的,所以zui.好不要有理想主义的名校情结、只重排名的学生思维。
大学的类型:(综合、理工、财经、政法、师范、农林等),对学校氛围、公众印象、校友资源分布等可能有较大影响。
学校的名气:某些名校全国知名。有些学校在当地会比较有名,但在外地可能不出名,如果有在当地就业想法的同学,可以选择报考。
其他:如果未来有转专业、保研、出国交流等想法的同学,可以了解学校关于转专业的政策(转专业难度、转出转入的门槛)、学校和专业的保研率、出国交流项目等。
专业
以上图片均为玩笑,不代表专业实际情况
1.深入了解各专业。通过网络、家庭、学长学姐等途径,了解各个专业的课程内容、研究方向、就业前景等,确定自己的兴趣。
2.专业的就业前景。了解一个专业的就业方向、以及相应的薪酬、深造要求、工作环境、工作强度、转行难度等。统筹兴趣与就业的关系,不要一味跟风选择热门专业,也不要只凭自己现有的兴趣盲目决策。
3.专业实力,可参考教育部最新的学科评估。专业实力、大院/小院,这些因素会影响院系在校内的地位、学校的重视程度、甚至学生保研率。
4.转专业问题。如果分数可能刚过心仪大学分数线而不能保证专业选择(大多数考生其实是被调剂的),无妨在了解进校后转专业难度大小的基础上,考虑是否选择某大学。
地域
如果位次较高,可以选择一二线大城市,开阔眼界、丰富体验,实习机会和信息渠道也较多。
但是如果省位次在大城市不能读较好的学校,可以考虑去稍次地区的更高档次的学校,学校和专业选择可以优先于地域。一是因为考研还有机会去大城市,二是因为如今尽管在一线城市就读名校,但其实在当地就业、定居的压力也很大(除非家庭经济条件较好)。
选择地域也可以考虑自己专业的区域需求。某些专业的就业机会主要分布在一二线城市,而某些专业则所有地区都有需求。
信息来源多元化
各高校招生计划汇总书,仔细阅读各大学的专业在川招生名额,一般来说如果填报招生名额较多的专业,在同等条件下被录取概率可能较大。并且注意招生校区、学费,注意是否大类招生(先选择人文/社科/工科/理科等大方向,进校一段时间后根据学校的排名标准按位次选择具体专业)、特殊的人才实验班、中外合作办学等细节。
目标学校的招生章程,注意是否有专业级差、同分排序、提前批限定第一志愿、某些专业就读后不能转专业、大类招生后如何分流等细则。
拨打招生办电话(纸质资料和学校官网上有),咨询招生办人员(趁早,不然可能较难打通)。
咨询身边人,联系并询问就读于目标院校的学长学姐相关信息。
利用网络(整合高考数据的网站、知乎、百度、微博、大学和院系的官网、高校本科生招生网站、大学及其招生办的公众号、大学贴吧和论坛等)搜索相关信息。从非官方的渠道可以了解到更多与学生实际相关的大学生活(如在知乎搜索“在xx大学就读是怎样的体验?”),或许会帮助你更全面评估一所大学。
兼听则明,注意信息渠道多元化;在查询信息时确定消息是客观可靠的,不要轻信,学会独立思考。
“自己第一原则”
在选择城市、大学、专业的时候,永远把自己放在第一位置。重视自己的需求、规划、想法和未来,不用过于依赖当前热门专业/大学排行榜,不要过分被爱情/友情/乡情左右。理性听取他人的意见,最后由自己自主、独立做出选择,也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