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你有选择的权利吗
本文首发于海龙石
2016年春节,我家小子大学一年级的寒假,和一众小伙伴们阔别5个月,虽然有各种现代通讯手段可以沟通,但总不如线下交流更亲和热络,于是大聚会小碰头接二连三。
一天晚上的餐桌上,小子心情不错,打开了话匣子,谈起了最近聚会的感受。
“清华北大的学生还是不一样!”小子感慨。
我们忙问究竟,小子说:“他们对自己未来发展的规划很清晰。”
我和小子娘听出了隐含的信息,追问:“复交的呢?”
“还行吧。”小子从来不愿多谈自己。
“那么我们大工的呢?”我和小子娘关心校友,也知道小子的两个“老铁”也是大连理工的。
“他们真还差点儿,好像还没想或者没想明白。”
后来的事实印证了小子的话,大工的其中一个已经变换赛道,从土木工程的本科跨专业报考心理学硕士,今年二战才上岸(学校层次也降了一大格)。而小子自己,也是在一年多以后(大二下学期)才真正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至于清北的学生,我是清楚的,我那个北大的侄子,早在高中就已经做好了自己的生涯规划,现在正在路上。
其实,接触了众多的高中生,我和小子有同样的感慨,孩子彼此的差距从对生涯规划的思考就开始了,这不是思考的深浅问题,这是思不思考的问题。在我面前,太多的孩子十七八岁,是“少年心事当拿云”的年龄,那一张张本应该意气风发神采飞扬的脸,但我总是看到一双双暮气沉沉无欲无求的眼。
(图片来源:太平洋摄影博客)
这是我们初等教育标准化的结果,甚至是计划生育政策的副产品。大部分孩子被禁锢在学校的书本里,在2:1 、4:1或6:1的关怀下,习惯了被安排。等到了大学的门前,也是第一个人生的岔路口,他们才显得如此的茫然。
两年前一次做咨询的时候,一位美容院的老板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帮俺孩儿选一个轻松点儿的专业,以后工作能化着妆,夹着包,咔咔咔上班,咔咔咔下班就行。”
听了这句话,女儿迅速瞥了妈妈一眼。这一瞥让我明白了母女对这句话的不同理解。
女儿嫌妈妈的说法太Low太俗,妈妈却基于朴素的意识提出了一个极高的标准,这个标准甚至达到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zui高层——自我实现。“咔咔咔”,这三个字,分明代表着她期望女儿未来的职业生涯状态:从容、快乐、满足。
(图片来源:搜狐网)
我从每个家长的眼里都能读出来这个期望。
今年的青年节,B站有一部很火的视频《后浪》,获得了数千万的点击,也引起了一系列的争议。
其中的一句话争议较大:
“你们拥有了,我们曾经梦寐以求的权利——选择的权利。”
(图片来源:《后浪》视频截图)
这是朗诵者何冰老师代表的家长们对当代青年、少年们的艳羡。
那么,今天的青少年们真的有这个权利吗?
我想是有的,或者说大部分孩子是有的。也许你会说视频中生活太高大上,或者不是生活的全部,但我说,在全面脱贫进小康的今天,在拥有世界一半4G通讯基站的国土上,几乎每个孩子都可以冲破信息的壁垒,自由地思考自己的未来,思考要做的事,要走的路。
对于即将走进高考考场的考生来说,二十天后,他们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就是运用这个选择权走出去实现父母期望的第一步。
这一步,至关重要。刚刚成长起来的青年,第一次摆脱了“规定动作”,开始了“自选动作”。
有一个老掉牙的问题:城市、学校、专业,上大学选哪个?
有一点要明确,学校的选择权不是现在才拿出来的,这个选择权是在过去的18个年头里,早已交到家长和孩子手里,然后再一点一点抽走,到今天已经所剩无几了。有的人抓住了,有的人丢弃了,有的人抓多些,有的人抓很少。
但是城市和专业现在是可以自由遴选的。即使是一线的大都市也有分数低的学校,除了考古、外交这样个别比较 “高冷”的专业,大众化的专业存在于各个层次的学校。
每一个奔涌着的“前浪”“后浪”们,都应该好好思考:未来4年、7年、10年,在哪?和谁在一起?要做什么样的事?
选择权在手,要紧紧抓住,不要再轻易流失。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