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填报中的十条常见思维误区
原创 杨歌 老杨聊志愿填报和职业规划
1、照搬往年录取分数来选学校。
案例:某同学考了600分,就去找去年投档线在600左右的院校。
解读:这个算是常见陷阱之一。一定要明白,决定你能读什么层次院校的因素不是具体分数,而是分数的省排名,案例中这位同学的做法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发现选的院校都没被录取;或者发现严重亏分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因为,同一个分数,不同的年份,对应的省排名可能差别很大,是因为试卷难易程度,批改尺度,总分等原因变化导致的。比如2019年的600分,省排名是100000名,2020年可能是50000名,或者150000名,院校层次变化会很明显,再按分数去衡量,那就是典型的刻舟求剑。合理是做法是找去年投档线省排名低于100000左右的院校,因为要给选专业留一些余地。
2、只看院校投档线,不看专业录取线(分数)。
案例:某同学考了600分,省排名100000,就去找去年投档线排名在100000左右的院校。
解读:志愿填报中专业更重要,如果按某同学的做法,比较可能要么是读不了这个院校,要么是被调剂,因为存在压线可能性不小。这时候如果你想读某个专业,就要考虑去年这个专业的录取线的省排名,比如该校计算机去年录取线可能是620分,省排名是70000,明显高于投档线。
3、选择专业不考虑孩子的兴趣和性格。
案例:家长觉得电气工程好,将来可以进国家电网。
解读:但是孩子的性格是开朗、自信、大方,抗压力、沟通、交流、领导等能力强,对新鲜事物感兴趣,喜欢有挑战性的工作,喜欢金融行业、互联网行业、传媒行业,不喜欢单一、沉闷的环境,不喜欢做技术做研究。这会导致他无论学习和工作都非常痛苦,这就是家长一意孤行的后果。
4、填志愿是家长的事,孩子只负责学习就行,或者相反。
案例:孩子啥也不懂,家长就包办了志愿填报工作,或者家长啥也不懂,一切交给孩子。
分析:这就是典型的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志愿填报中家长和孩子都应该参与进来,都要学习,要互相商量,尽量多沟通。因为孩子一直待在校园,对社会、职业、专业、行业什么的一无所知,需要家长的指引。家长也要多了解多学习,不能以自己的想法来替孩子做决定,因为社会变化太快了,过去的情况很可能不适用现在的局面。比如土木工程、机械工程过去都是好专业,现在则算不上,过去金融学很好,因为银行很好,现在则都一般了。
5、认为服从调剂会吃亏。
案例:全部不服从调剂
分析:一定要服从调剂,因为造成退档(到征集志愿)的主要原因就是不服从调剂。除非你成绩比一本线高出很少,自己觉得只能读最差的一本,还不如读个好二本呢,这样可以不服从调剂,连征集志愿也不要参加。
6、只填热门专业。
案例:觉得填冷门专业会吃亏,全填热门专业(也就是录取分数比较高的专业)
分析:很可能会造成这种后果,这些专业都读不了,然后被调剂,不服从调剂,直接退档,进入征集志愿。因为热门专业录取线都差不多,都比较高,一个不够,其它的可能也不够。专业的冷热程度也要有梯度,体现在录取分数上。
7、只填刚刚够得着的学校。
案例:比如某同学考了600分,省排名100000,就去找去年投档线排名在100000左右的院校,找了好几所,全部填上。
分析:很可能会造成这种后果,这些学校都读不了,直接进入征集志愿。因为这些学校投档线都差不多,一个不够,其它的可能也不够。院校也要有梯度,体现在投档线的差距上。
分数省排名100000,可以考虑这样填写。投档线省排名100000的院校、投档线省排名110000的院校、投档线省排名120000的院校……拉开梯度。
8、认为平行志愿没有风险。
案例:平行志愿可以随便填写,反正总能读一个学校。
分析:大错特错,ZD的风险就是因为不服从调剂,导致退档。然后就是没按照院校层次、专业热度从高到低的基本原则(梯度),导致全部志愿落空,或者严重浪费分数。
9、不能接受浪费分数。
案例:每一分都来之不易,因此要做到尽可能不浪费一分。
分析:首先,这是不可能做到的,神仙也做不到,只能是凭运气,比如学校录取的最后一名,某专业录取的最后一名。而且,抱着这种思想,就会导致学校和专业拉不开梯度,导致被调剂或者全都录不上,反而是巨大的浪费。浪费几分,甚至十几分很正常,读个好专业就赚回来了,严格来说这不叫浪费,叫舍车保帅。
10、不仔细看《招生章程》
案例:反正都是老生常谈,不看也罢,甚至把《招生简章》当成《招生章程》。
分析:学校每一年都会发布《招生章程》,很可能每年都会有差别。重点部分是录取规则、就读校区、合作办学学制和学费、特殊类别招生、外语要求等。一定要认真了解,切勿因小失大。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