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填报中最常见的两大思维误区,每个人都犯过
志愿填报中的种种误区已经说过很多,但总感觉如鲠在喉还是没有一吐为快,思来想去,这两个思维误区算是最典型的,可能是因为天天看到,所有人都犯过,反而就觉得没感觉了。
一、我这个分数,有没有好一点的学校,性价比更高的学校?
这个思维误区是每个人都犯过的,尤其是低分考生,尤其是二本三本大专,及其普遍,迄今为止我还没见过没犯过的。
为什么说这是个典型的思维误区?因为分数已经限制了学校层次和水平,注定你能选的学校不可能有本质区别,接下来就是其它方面的考量,城市、学校性质(和个人喜好有关)、专业等。甚至极端一点说学校没任何区别了,学校一点也不重要了,不要考虑学校了,考虑城市和专业。找一个你想去的城市,分数够的上的能够学到热门专业的,就是最合适你的学校。
还是以江苏的情况举例说明。
比如大专层次,你考了210分,能读的学校就是苏州职业大学、南通职业大学、苏州职业信息技术学院、无锡职业信息技术学院、江苏城市职业学院等院校,投档线都是200分左右,你说这些学校有什么区别?你非得掰扯哪个学校好哪个学校性价比高这不是瞎耽误功夫吗?这就是我说的:极端一点说学校没任何区别了,学校一点也不重要了,不要考虑学校了,考虑城市和专业。
比如三本层次,你考了260分,长春理工大学信息学院、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吉林师范大学博大学院、北京交通大学滨海学院、南昌大学共青学院都是256分左右,学校层面,这些学校对你来说就没任何区别,道理和上面一样。
比如二本层次,你考了350分,重庆理工大学、重庆交通大学、成都理工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投档线都是343左右,也是这样,道理和上面一样。
一本、211、985层面也基本上是这个道理,只不过选择起来更复杂一些(比如很多211比985分数都高)。
核心思维就是:对你来说,投档线差不多,就是差不多的学校。绝大多数人,无论你分数怎么样,不要在纠结学校本身的好坏优劣高低了(基本上是做无用功),分数已经替你考虑过了,值得你考虑的学校就那几个,不可能有什么大的区别了,去考虑学校性质、城市和专业去吧。
当然分数也会有一定的区间,比如几分十几分之差,你选择了“zui.好”的那个(比如投档线zui高的、综合实力最强的、名气ZD的),必然会在城市、专业方面做出让步,甚至被调剂。综合来看还是没本质区别。
究其原因,还是人性深处的利益诉求最大化,老觉得只要有选择,就有zui.好的那个,而不是最合适的那个。
二、学校先划一个线,够线就录取了。
这个误解就是:以为每年各学校的投档线是事先划定的,报了某学校,够投档线就可以上,不够就上不了。很多人都有这种下意识的思维误区,甚至本来挺清醒的但有时候不知道怎么了一下子陷入这个误区,会问出匪夷所思的问题。
实际上,每年各学校的投档线是高考录取工作完成后才出来的,理论上就是录取的最后一名考生的成绩。所以志愿填报中我们只能参考上一年的录取情况,今年的录取情况只能作为下一年的参考。事先划定的是一本二本线大专线,这个是根据各批次录取人数划定的。比如某省30万考生,一本院校招5万人,那第5万名对应的分数就是一本线,当然事情不会这么简单,但大致就是这个意思。
那每年各学校的投档线具体怎么来的?比如这个学校招100个人,就从报考该学校的考生中按分数从高到底提档100个人,第100个人分数是600分,那该校今年的投档线就是600分。当然事情比这复杂的多,这里用了最简答最便于理解的文字。
原创: 杨歌 老杨聊志愿填报和职业规划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