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问题的分析思路——孔子及其鬼神观
孔子是无神论者吗?对鬼神态度如何?
■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论语·八佾第三》
……又记孔子之言以明之。言己当祭之时,或有故不得与,而使他人摄之,则不得致其如在之诚。故虽已祭,而此心缺然,如未尝祭也。范氏曰:“君子之祭,七日戒,三日齐,必见所祭者,诚之至也。是故郊则天神格,庙则人鬼享,皆由己以致之也。有其诚则有其神,无其诚则无其神,可不谨乎?吾不与祭如不祭,诚为实,礼为虚也。”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解释】:这是说孔子对祭祀的看法。孔子说,如果我不亲自参与祭祀,(而找人替代),就相当于没有祭祀。
在集注中引用了范祖禹的话,“君子祭祀,要七日守戒,三日吃斋(齐通斋,《康熙字典》:'又庄皆切。与斋同'),一定要参与祭祀,这是至诚。……诚则有神明(庇佑),不诚则没有神明,哪里能够不谨慎呢?”
■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论语·雍也第六》
……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而不惑于鬼神之不可知,知者之事也。……程子曰:“人多信鬼神,惑也。而不信者又不能敬,能敬能远,可谓知矣。”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解释】:这里是樊迟向孔子请教“知”,也就是智慧的道理。
朱熹在这里注释说,把心力花在更好的建设和维护“人道”,百姓教化,也就是“社会秩序的学问”,而不是不可琢磨的鬼神身上。后面引用程颐的话,说“人过于信奉鬼神,那么会迷惑。若是不信,却又不能对鬼神恭敬。能尊敬而又能不被影响,那就是有智慧了。”
朱熹对孔子学说的解释,可以让我们从中窥得孔子老人家的鬼神观,即:鬼神是鬼神的,人是人的,我们应该先把注意力放在人事上,而非在不可知的鬼神之事上,我们应对鬼神敬而远之,不可妄言。
因此,孔子并非认为鬼神不存在,只是人事尚且未能明白,就先关注人与现实生活吧!
原因何在?
首先,我们和孔子时代对于鬼神的认知不同:
在孔子时代,鬼是祖先之灵,神是山川之灵。当时是不存在以人为神的,即便在后面中国传统中,神灵的地位也不高,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很早就有天帝伐建木、绝天地通的传说,商丁射天更标志了在中国王权永久性的压过了神权,中国人更专注于现世。所以夫子所言本就是中国的传统观念的反应。
其次,追溯历史,华夏文化对鬼神之事早已“敬而远之”:
华夏在高阳帝颛顼时代掀起过一场声势浩大的新文化运动,代号是“绝天地通”,用“优雅的,诗歌般的”语言来说,就是“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就是活人不能代替神说话,不能一阵哆嗦然后说“你爸爸来了,天王接旨”。神鬼之事,你尽可以信,可以讲,但就是不能代天宣令。这件事,在中华民族后来的发展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诸夏范围里,神婆巫汉从没有获得过很高的社会地位,神权基本上没形成过对人的挟制。其结果就是,五千年来,华夏文化一脉相承,虽然有很多的不如意,但至少在中国没出现过欧洲中世纪那样的黑暗裁判,也没有像西亚那样,文明一轮又一轮的被不同的宗教以异教徒之名洗戮殆尽。
最后,孔子个人经历及其“人文主义精神”:
孔子是殷王室的苗裔,他的远祖是宋国的贵族。按照周代宗法,五世亲尽,就别为公族。他的先祖渐渐失去诸侯之姓。孔子出生在鲁国,他的家世从诸侯到世卿,从世卿沦为平民,是西周宗法制度与生产力发展之下造成的贵族沦为平民的一个典型。
孔子的父亲是个武士,因战功获得过一个很低的官职,并且在孔子出生后不久死去,他的母亲带着三岁的孔子搬到鲁国国都曲阜城中生活。作为鲁国国都,曲阜城保存了大量古文化,这对孔子未来的教养以及成长产生了很大影响。
为了生存,孔子小时候就帮助母亲做事,掌握了一定的生存技能。所谓“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在孔子十六七岁时,他的母亲去世,孔子受到很大打击,然而良好的教育使得孔子并没有被悲伤击倒,用周到的礼节安葬母亲后,这位十六七岁的少年便开始独自在当时那个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求生。
关于孔子的从政经历,《史记·孔子世家》这样描述:” 孔子要绖,季氏飨士,孔子与往。阳虎绌曰:“季氏飨士,非敢飨子也。”孔子由是退。” 这是少年孔子想进入贵族社会时受到的第一次打击, 而之后的几十年时光,孔子也一直处于奔波当中,他的政治思想也并未受到当时统治者重视。
《论语·为政》中,孔子这样总结自己的一生:”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的一生几经命运波折,但他却始终保持热情.以积极入世的态度对待人生,这种一生努力的经历,使得他的思想当中必然包含对现实的注重,对人事的关怀,而非去探讨对生存入世无益的鬼神之事,而这一点也正是我们现在所谓的人文主义精神。
综上,在分析历史成因类问题时,我们要尽量站到当时的时空节点上思考问题,否则,我们以后世眼光去分析前人,必然会因失之毫厘,而差之千里。而这一点这也是高中历史学习需要培养的学科素养之——时空意识。
同时,重要历史人物对历史产生重要影响:人是历史的主体,特别在探究人物思想类问题时,人物的阶级状况,生平经历,都会对其思想形成产生重要影响。在分析重要历史人物的思想时,一定要加强对人物本身的考察。
最后,对我们而言,孔子关于鬼神的态度是否能给你一些启示?
人生之短,转眼便从婴儿床重新走回光芒。
每一刻都应当是最珍贵的瞬间。
不要把时间和经历浪费到无谓的幻想,或懊悔中。
我们的精力如此有限,时间如此紧迫,何不抓紧每一秒去努力,去书写好这难能可贵的一生自传?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