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学习,爱生活,会学习,会生活,人生有百学网更精彩!
爱学习 | 爱生活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

发布于:百学网 2020-11-07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

  学习目标

  1.紧扣考纲,巩固复习,掌握文言知识。

  2.梳理结构,研读文本,赏析精准语言。

  3.提升能力,审美建构,鉴评历史人物。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鲁迅先生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是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有‘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今天我们就穿越时空,去认识春秋时期为民请命的烛之武。

  二、课堂检测

  上一节,我们已经了解了本课的历史背景,以文言字词为重点,学习了这篇文章,今天将从另一角度,重新梳理知识,形成能力。

  下面我们先对上一节的内容进行复习

  (一)记一记:文史知识要牢记(大家一起回顾)

  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与《公羊传》、《谷粱传》合称“春秋三传”。初中所学的《曹刿论战》节选自此书。一起回顾一下《曹刿论战》的名句是: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清朝著名学者朱彝尊在《经文考》中评价: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2.史书体例

  ①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②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③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④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⑤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⑥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二)练一练:翻译蕴含文言考点多的重点句

  提醒注意:文言文翻译中要落实的原则:不翻译——名词、时间词、专用词不翻译

  要翻译——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子等要翻译。

  补充——省略的内容要用括号标识出来。

  提问学生—

  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晋文公、秦穆公(出兵)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提问学生二: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郑国大夫)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很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国的国君,秦国的军队必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辞谢说:“我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无能为力啊。”

  提问学生三:

  ③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古今异义词)

  深夜,(烛之武)用绳子吊出城墙,他见到秦穆公,说:秦国与晋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自己将会灭亡。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提问学生四:

  ④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越雄厚就是您越薄弱啊。

  (三)考纲要求掌握的18个虚词之一:而

  提问学生:复习巩固“而”(请同学们回忆关于虚词“而”的用法,请说出你记忆中的几种用法)

  A.连词:

  (1)转折关系。(但、却)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2)修饰关系。(位于状语和谓语之间)例:吾尝跂而望矣。

  (3)假设关系。(假如、如果,主谓之间)例:死而有知。

  (4)并列关系。(又、而且)例:蟹六跪而二螯。

  (5)承接关系。(于是、就)例:撞而破之。

  (6)递进关系。(并且、而且)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7)因果关系。(因而、因此)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8)目的关系。(来、用来)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其中:转折、修饰、并列、承接这四种关系是高频考点。

  学生继续补充6:

  B.代词: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的”。例:某所,而母立于兹。偶尔也做主语,译为“你”。

  C.通假字:通“如”,译为“好像、如同”。

  D.固定结构:

  (1)而已:放在句末,相当于“罢了”。

  (2)而后:才、方才。

  (3)既而:不久、一会儿。

  ▲注意:判断“修饰关系”和“承接关系”时,看前后两个动作发生的时间是否一致。动作同时进行为修饰关系,动作有先后为承接关系。

  巩固练习:阅读下面小故事,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提问学生7(每人一个,按照顺序依此说出来)

  兵者,诡道也。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①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②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③而青于蓝,更胜其父。婉贞博学④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⑤而思也。三思⑥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非⑦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⑧而。

  答案:

  ①连词,并列关系 ②连词,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③连词,转折关系,可译为然而 ④连词,递进关系

  ⑤连词,修饰关系 ⑥ 连词,承接关系 ⑦ 代词,同“尔”,可译为你 ⑧语气助词,放在句末,表示劝告或感叹语气,可译为“吧”“啊”

  上节课的内容我们回顾到此,下面我们继续学习《烛之武退秦师》,赏析语言,鉴评历史人物。

  三、课堂学习

  (一)ppt上的这张图,可以用我们文中哪一句话来概括?(学生集体回答)

  晋侯、秦伯围郑;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老师:在传统的农业文明中,中原常是兵家必争之地,这可以从广为熟知的成语中得到佐证:逐鹿中原、问鼎中原、揽辔中原(是指刷新政治,澄清天下的抱负。也比喻人在负责一件工作之始,即立志要刷新这件工作,把它做好)、中原板荡(比喻时局动荡危急)等。

  补充:郑国的第三任君主郑庄公(《郑伯克段于鄢》的主人公),以其雄才大略,使得郑国在春秋时期第一个崛起并称霸诸侯。但可惜的是,自郑庄公之后,诸公子争夺君位,郑国国势渐弱,再加上郑国又地处中原腹地,土地肥沃,自然就成了他国艳羡的对象。在动乱的时代,肥美也是一把双刃剑。倘若是一头狮子、老虎吹嘘一下自己壮也就罢了,如果是一头猪说自己又肥又胖,那结果一定是灾难性的。

  我们正在阅读的《史记郑世家》告诉我们:在春秋时期,各个霸主都曾染指郑国。他们讨伐郑国,更像是肌肉的展示,实力的炫耀,郑国简直成了霸主们的教武场、演兵场。

  在这里,我们简单回顾一下:楚国是第一个打他的国家,公元前659年,理由是郑国亲近齐国。齐桓公虽然谋划伐楚,在他谋划的时候,楚国又第二次出兵伐了郑。即使齐桓公也在公元前654-653年出兵郑国,理由是葵丘会盟的时候,郑文公没有参加。齐桓公汇合了鲁、宋等国,又一次攻伐了郑国,郑文公只好和以齐国为首的诸侯签订了盟约。

  公元前638年,郑国国君到楚国去,这就等于是承认了楚国为霸主之国,宋襄公于是在夏季发兵讨伐郑国。同年秋天,楚国为解救郑国而出兵伐宋,后来历史上著名的“泓水之战”就发生了(宋襄公高悬“仁义之师”的大旗,不听子鱼的劝告,等楚军安营扎寨,养精蓄锐之后一决雌雄),当然以宋国失败而告终,宋襄公也成了历史上的笑柄。

  郑国处在中原腹地,自然是各路诸侯抢夺的对象。晋文公在他在即位后的第七年(前630年)和秦穆公一道,包围了郑国。因为自己流亡的时候,郑文公没有拿出对待诸侯的待遇招待他。历史上有名的两个霸主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夹击,郑国危在旦夕,历史的走向会何去何从?

  (二)我们继续梳理《烛之武退秦师》的文本,采用小组交流的方式完成下列表格。(考纲要求阅读浅易的文言文,怎样快速阅读,建议各位同学使用表格的方式,找出时间、地点、事件、结果、人与人、人与事之间的关系)

  (三)立足文本,拓展思维

  1.研读题目,哪一个字最为关键?可以换成其他的字吗?分别改为“说”“谏”等。

  比较“说”“谏”“退”的意义:我们学习过《触龙说赵太后》。

  说,《说文解字》释也,兑声,有开解之意,故为喜悦。劝说别人接受自己的意见,请问本文中烛之武有自己的意见吗?通过第三段我们可知,烛之武处处为秦国着想,哪里是代表郑国而来,简直就是秦穆公的贴身智囊啊,你看:

  125字,层层深入,条分缕析,但是紧紧围绕一个核心问题“利”。至于游说的技巧,我们上一节已经赏析过,这里略过,不再赘述。

  亡郑利晋

  舍郑利秦

  阙秦利晋

  谏:旧时称规劝君主或尊长,使改正错误。

  说 shuì〈动〉(1) 说服;劝说 。

  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史记·项羽本纪》

  (2) 又如:游说;说士(游说的人);说客(游说之士);说项(本意为称道人善,后引申凡替人游说,阐说人情都可称“说项”);说难(指用言语说服他人并不容易);说城(劝说举城投降);说导(劝说开导);说辞(游说的话);说谏(劝说进谏);说调(怂恿,撺掇)

  (3) 休憩;止息.通“税”如:说卫(军队扎营休息时担任警卫)

  2.本文语言“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 ,请举例赏析

  分析“夜缒”:

  请把烛之武出行的场面描述一下:月黑风高夜,一个佝偻者身躯的老者,坐在吊筐里,爬越了几丈高的城墙,步履蹒跚着消失在黑夜里……

  第二自然节:烛之武的“辞”与“许之”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画卷上的一抹亮色,为我们建立了“义例”。他的不答应是人之常情。他既聪明、又清醒,敢深夜只身赴敌营就是明证。这样一位智者屈居“圉正”数十载,年至古稀未尝闻名于朝廷怎能不抱怨?他的答应也在情理之中,五论退秦的高站位、远谋略足以窥得他的胸怀天下,“穷善其身、达济天下”是他的座右铭。如此看来,辞与许之都是人物的真实,形象的高大。

  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如累卵,国难当头,烛之武不顾年迈体衰,受命危难,忠肝义胆,令人感佩,智慧超群、勇赴困难。

  对烛之武的概括,我们上一节已经总结过,下面我们结合《梳理探究》模块再来概括,锤炼我们的语言。

  上联:危难之时挺身行,宝刀未老入敌营

  下联:但凭三寸不烂舌,说退秦师留美名

  上联:五论救弱国

  下联:妙语退秦师

  3.补充关于烛之武

  书上的记载:正史上对他的记述除了《左传》这些文字外,别处似乎很难找到他的名字了。《史记》里有简单的几句:“郑使人言穆公”、“乃使人私于秦”、“乃间令使谓秦穆公”。“人”“使”二字使烛之武成了无名英雄。《东周列国志》里说他“须发尽白,佝偻其身,踌躇其步”,以至到了朝堂之上,“左右莫不含笑”。佚之狐对他的评价是:“口悬河汉,舌摇山岳。”从其后来的表现看,此言不虚。

  通过阅读本文,你觉得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你从他身上获得怎样的启示?

  小组合作交流,结合自己的认识,重新组织语言评价烛之武——

  (1)有才无须溢于表,有志仅须喻于心。这是中国古代一部分有识之士的处事原则,烛之武便是这样的人。身处微不足道之地位,怀拥愤恨与期待之矛盾心境的他,在国家面临危难时,却毅然挺身而出,毫不推卸。可以说,烛之武象征的是一种心态——才美无须外现,秉承的是一种信念——虽老可仍毅坚,先驱的是一种精神——有难必然担当。

  (2)岁月给了他太多的落寞与不甘,磨砺了他的沉稳和敏锐,救国于危难之间,又体现了他的爱国之心,即使壮时未被重用,亦为国不计私怨,顾全大局。

  4.化旧为新,学以致用

  以佚之狐为例,编写文段如下

  或曰:“佚之狐诚伯乐也!”此言大谬。昔者秦晋围郑,郑其将亡。佚之狐举烛之武以说秦伯,秦师退,晋亦遂去。微烛之武,郑焉有不亡者哉?此所以许伯乐之称于佚之狐者也。然“伯乐”者,何如人也?觅贤无厌,荐贤犹不及,既荐则唯君用之。处身边鄙,常图君事,恐遗大才于乡野;居身庙堂,多思治国,唯愿避位以让贤。察佚之狐,实不足以当之也。

  方秦晋联兵而至之时,佚之狐曰:“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言及“必退”,可知其于烛之武之才知之甚稔也,知之既久也。知之甚稔而知之既久,乃未尝一荐,俾之长居草野,几老死于户牖之下。若无秦晋围郑之事,彼烛之武者,焉能扬眉吐气、建功立业耶?观烛之武辞郑伯语,知其怨望久矣,知其欲仕也久矣。而直至秦思鄙远、晋欲肆封,乃得因以成名。呜呼,贤士之成功,如是其难也!由是观之,若佚之狐,实不足以当伯乐之称也。

  (四)以史为鉴,拓展学习

  1.同盟军解体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利)以史料为佐证,宏观认识。

  2.秦郑的结盟,是郑国存国的保障吗?秦晋的关系又会发生怎样的走向?请继续阅读《史记》中的

  3.本文让我们吸取什么样的教训?

  郑国在建国初期,在武公、庄公时期,也曾强大过,那时的郑国只有打别人的份,没有谁敢去惹郑国。即便是在秦、晋联合伐郑的时候,由于有一个有智慧的大臣烛之武,郑国也得以保全。秦国要偷袭郑国,因为一个商人弦高,郑国也免除了一场灾难。还有在名相子产执政时期,郑国也曾出现过一丝往好发展的曙光。但可惜的是,这些都只是单独的点,并没有结成串,更没有练成线,所以只能成为他人的附庸,被人任意宰割。郑国的例子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不自强,难自立。

  四、作业:任选其一

  1.阅读《史记秦本纪》,从历史角度评价从秦穆公到秦王的励志之路。

  2.阅读《史记晋世家》,从历史角度探究不可一世的霸主日渐没落的原因。

  3.阅读《史记郑世家》,结合本文,评价郑国为什么没有成为霸主的原因。

  五、总结

  所谓同盟,是有相同的政治诉求,相同的宗教信仰,另外也是弱者相互合作成为强者的一种手段和途径,在特定的时代里,这个策略是有效的。但是正像吕祖谦所言:天下大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丘吉尔说的更直白和透彻: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利益,只有永远的朋友。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风起云涌,波云诡谲的时代已经远去,但一批批的烛之武们依然行走在或温暖或苍凉或贫瘠的大地上。

  他们尚操守,重然诺,守气节,抗强权,他们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他们的气节和风骨,融化成了一代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血脉和灵魂。正是有了他们,我们的历史才能绵延不绝,我们的文化才能灿若星河,我们的文明才会光耀千秋。今天我们借助学习《烛之武退秦师》,向先贤致敬,向英雄致敬。

  欲获取更多信息,欢迎持续关注本公众号或在后台留言。

  和和陈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END -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