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必修知识点汇总(外国篇)
1.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1.1.48.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1.1.1.地理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山多地少、岛多、海湾多)
1.1.2.政治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的城邦特征
1.1.3.经济发达的奴隶制工商业经济
1.1.4.思想希腊公民的自主意识和强烈的集体荣誉感
1.1.5.人物改革家的推动
1.2.49.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民主政治的主要特征及其主要体现,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和局限性
1.2.1.历程
1.2.1.1.公元前8~前7世纪,希腊各邦贵族推翻王权,以贵族制取而代之,为政体向民主制方向演化准备了条件
1.2.1.2.公元前594年的梭伦改革,将国家引上民主的轨道,奠定了古代世界的新政体-一民主政体的制度基础与社会基础
1.2.1.3.公元前509年,克里斯提尼当选为执政官,进一步实行民主改革(确立了陶片放逐法),最终确立了民主制
1.2.1.4.伯利克里在位期间,雅典民主制发展到顶峰
1.2.2.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法律至上、直接民主
1.2.3.主要表现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民众法庭
1.2.4.意义∶是伟大文明的催化剂
1.2.4.1.雅典民主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法治基础上的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差额选举制等民主的运作方式,为后世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1.2.4.2.调动了雅典公民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了其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1.2.5.局限性∶是社会不公的暴力机器
1.2.5.1.与现代民主不同,只是公民群体的民主,而非公民,如奴隶、妇女和外邦人,都没有享受民主权利;雅典民主是男性为中心的民主
1.2.5.2.轮番而治和抽签选举制形式不能保证参政人员的素质,限制了社会另—部分社会成员的自身发展的可能
1.2.5.3.过滥的直接民主,容易导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
1.3. 50.《十二铜表法》的背景、时间、内容,并给予评价
1.3.1.背景共和国的诞生和平民的长期斗争
1.3.2.时间公元前5世纪
1.3.3.内容包括民法、刑法和诉讼程序,基本上是过去未成文的习惯法的汇编。它明确维护私有财产权和贵族的既得利益
1.3.4.评价
1.3.4.1.并未给平民带来多少实际好处,但因为有了成文法就得按律量刑,贵族不能像过去那样随意解释习惯法,是平民的胜利
1.3.4.2.是古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且始终是古罗马的基本法
1.4.查士丁尼法典颁布的背景、时间、内容、地位
1.4.1.背景 巩固罗马帝国统治的需要; 商品经济的发展;历代制定的法律规模庞大,使用不便
1.4.2.时间 公元6世纪
1.4.3.内容:保留了古罗马在法学方面的创造性成果,对人的行为作出详细的法律规范
1.4.4.地位:标志着罗马法已经发展到完备阶段
1.4.5.罗马法的影响
1.4.5.1.对当时∶调解了社会矛盾,维系了社会稳定;巩固了帝国统治和国家的统一
1.4.5.2.对后世∶ 成为欧洲大多数国家制定近代法律的立法基础。留下了一系列法律遗产∶ 陪审制度、律师制度、"不告不理"的审判原则、一审终审的审级制度和"一事不再理"的原则
2.西方文人精神的起源
2.1.智者学派产生的背景、该学派的主要思想、代表人物、影响
2.1.1.背景:奴隶制工商业发达;希腊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展;公民社会生活丰富多彩,思想活跃。
2.1.2.内涵: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内涵∶把讨论的重点从认识自然转移到认识社会;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
2.1.3.代表人物:普罗塔哥拉。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
2.1.4.评价
2.1.4.1.积极方面∶智者学派思想活动的特点构成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强调人作为认识客观事物的主体的意义,树立了人的尊严
2.1.4.2.消极方面∶过分强调个人主观感受和极端个人主义,忽视道德
2.2.54,苏格拉底的主张及其意义
2.2.1.背景∶苏格拉底所处的时代社会时风日下,道德沦丧
2.2.2.主张∶知识即美德,强调知识的作用,无知是一切罪恶的根源;认识人自己;教育对美德同样重要
2.2.3.意义
2.2.3.1.开创了希腊哲学的新方向,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2.2.3.2.他崇尚知识和自由探索的理性精神对后世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2.3.亚里士多德的主张、贡献、意义
2.3.1.主张及贡献∶真理高于一切;创立了逻辑学
2.3.2.意义∶亚里士多德是集古希腊科学文化知识之大成的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把希腊哲学爱智慧与好学深思的理性精神发展到顶峰,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3.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3.1. 简述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条件、经过和影响
3.1.1.客观条件∶ 生产力的发展;造船和航海技术上的进步,中国罗盘针的传入
3.1.2.目的∶为了发现与亚洲进行直接贸易的航路
3.1.3.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需求贵金属和商品;《马可·波罗游记》的诱导;传统的东西方商路被控制; 欧洲君主国的支持; 基督教为传教而"圣战"
3.1.4.经过
3.1.4.1.1487-1488年 航海家迪亚士 支持国葡萄牙 到达非洲南端好望角
3.1.4.2.1493年 航海家哥伦布 支持国西班牙 开辟通往美洲的航路 发现新大陆
3.1.4.3.1497-1498年 航海家达伽马 支持国葡萄牙 欧洲从海上直通印度的新航路 开通了东西方之间最短的海上航路
3.1.4.4.1519-1522年 航海家麦哲伦 支持国西班牙 其船队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返回欧洲的环球航行 证实了地圆学说
3.1.5.影响
3.1.5.1.欧洲∶ 西欧开始崛起,欧洲的主要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3.1.5.2.美洲∶ 美洲的传统社会遭到了灭顶之灾,大量财富被掠夺
3.1.5.3.非洲∶ 成为欧洲猎获黑奴的场所
3.1.5.4.亚洲∶欧洲人用美洲的白银购买亚洲的商品,白银的大量流入,刺激了亚洲经济的发展
3.1.5.5.世界∶在各大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全球逐渐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人类也由分散开始走向整体世界
3.2.57.荷兰殖民扩张的背景、特点、影响
3.2.1.背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是欧洲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3.2.2.时间∶17世纪上半叶是荷兰海上贸易的黄金时代
3.2.3.特点∶ 贸易范围广;殖民手段新,组建大型商业公司,垄断东方的香料贸易
3.2.4.影响∶取代葡萄牙、西班牙,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有"海上马车夫"之称
3.3.英殖民帝国崛起的过程、特点、影响
3.3.1.过程∶新航路开辟后,英国对西班牙船只进行海盗式的劫掠;17世纪,凭借实力,与荷兰、法国进行了一系列战争;18世纪下半叶,英国确立了海上霸主的地位,并且成为ZD的殖民帝国
3.3.2.特点∶ 政府鼓励海盗式劫掠;在殖民地进行商业活动和掠夺,加速英国资本原始积累; 进行罪恶的黑奴贸易
3.3.3.影响∶促进了英国制造业的发展;为英国率先进行工业革命提供了市场条件
3.4.早期西方殖民扩张的影响
3.4.1.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扩展∶北美、大洋洲都卷入了世界市场,欧洲内地和亚洲内地更多地为世界市场生产商品
3.4.2.世界市场的格局发生了变化∶18世纪大西洋三角贸易成为世界贸易的重心,不仅把世界商业联系起来,而且促进了欧洲,尤其是英国制造业的发展。
3.5.60.工业革命的时间、条件、主要成就、完成标志、影响
3.5.1.时间∶1765年(18世纪60年代)~1840年前后(19世纪中期)
3.5.2.条件∶海内外市场的扩大(必要性);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的确立;"光荣革命"以后,英国社会稳定;人口、资本流动自由,经济稳步发展;工场手工业十分兴旺发达;牛顿力学体系的创立和普及
3.5.3.含义∶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实现机器制造业的机器化
3.5.4.成就∶哈格里夫斯发明手摇纺纱机(珍妮机)标志着工业革命开始;瓦特改进的"万能蒸汽机"是工业革命的标志性发明;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火车机车;美国人富尔顿发明汽轮
3.5.5.完成∶19世纪中期,机器制造业的机器化标志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
3.5.6.影响
3.5.6.1.生产力∶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铁路时代
3.5.6.2.新兴工业部门涌现∶纺织业和铁路业成为两个领先的部门
3.5.6.3.城市化∶ 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
3.5.6.4.生产组织形式∶工业革命实现了从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的飞跃,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工业时代。工厂成为最普遍的生产组织形式
3.5.6.5.社会关系的变化∶使社会日益分裂为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
3.5.6.6.世界经济格局∶ 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确立世界经济霸权;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3.6.简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间、条件、特点、主要成就和影响
3.6.1.时间∶ 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
3.6.2.条件∶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基本确立;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市场、资金等);自然科学研究取得重大进展(电磁感应理论)
3.6.3.特点∶科学成为技术进步的最重要推动力
3.6.4.成就∶电力的发明和广泛运用(标志性成就);内燃机的发明与应用,研制出汽车、飞机等新型交通工具;新兴的化学工业取得显著的发展;技术革新推动了钢铁工业的大发展
3.6.5.影响:推动社会生产力巨大发展,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垄断组织的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推动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3.7.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方式、特点,形成的影响
3.7.1.过程
3.7.1.1.15世纪末16世纪初∶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3.7.1.2.17、18世纪∶早期殖民扩张世界市场拓展
3.7.1.3.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完成,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3.7.1.4.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3.7.2.方式∶国际贸易、资本输出和武力逼迫
3.7.3.特点∶以欧美国工业国为主导
3.7.4.影响
3.7.4.1.积极方面∶ 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客观上也传播了先进的思想观念和生产方式,促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变革。密切了世界各国社会经济的相互联系,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3.7.4.2.消极方面∶以欧美工业国为主导,是建立在列强对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宰割、奴役基础之上的,给落后国家和地区人民带来了灾难,具有不公正性和不平等性
4.近代人文主义的发展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
4.1.文艺复兴运动在意大利兴起的原因、运动的性质、主要思潮及其含义、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运动的主要意义
4.1.1.原因
4.1.1.1.经济∶意大利工商业城市兴起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4.1.1.2.阶级∶新生的资产阶级追求财富与人生享乐
4.1.1.2.1.文化∶借助古希腊、古罗马丰富的文化遗产
4.1.1.3.诱因∶14世纪,黑死病在意大利的蔓延,促使人们反省
4.1.2.文艺复兴运动的性质∶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
4.1.3.主要思潮及其含义
4.1.3.1.主要思潮∶人文主义
4.1.3.2.含义∶其核心内容是提倡人性,反对神性,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世的幸福∶倡导个性解放,反对盲从盲信的愚昧思想
4.1.4.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著作∶薄伽丘与《十日谈》;达·芬奇∶《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米开朗琪罗∶《大卫》和《摩西》;拉斐尔∶《西斯廷圣母》;莎士比亚的戏剧
4.1.5.意义∶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各种学术的发展,推动了思想解放,推动了欧洲宗教改革
4.2.欧洲宗教改革的背景,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活动、主张,运动的影响
4.2.1.背景∶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文艺复兴的思想解放潮流推动人文主义思想活跃;罗马教会宣扬因行称义严格控制人们的生活;罗马教皇兜售赎罪券点燃导火线
4.2.2.马丁·路德
4.2.2.1.1517年,为反对教皇兜售赎罪券,路德发表了《九十五条论纲》,拉开宗教改革的序幕
4.2.2.2.强调因信称义,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这一思想使人获得精神 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4.2.3.加尔文∶
4.2.3.1.提出先定论。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在西欧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广泛传播,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
4.2.4.影响
4.2.4.1.性质∶是反对天主教会的社会、思想改革运动
4.2.4.2.意义∶欧洲宗教改革家用人文主义宗教观挑战以教皇为首的宗教权威,促进了西欧社会的思想解放和人类不断认识自己
4.3.启蒙运动的背景、含义、主要代表人物、影响
4.3.1.背景∶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接近确立; 新兴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自然科学的发展
4.3.2.含义∶启迪和开导人们的反封建意识,提倡用理性来判断一切事物,只敬畏真实,尊重科学,把批判锋芒直指封建专制制度及其宗教思想体系
4.3.3.启蒙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张、著作、影响
4.3.3.1.伏尔泰
4.3.3.1.1.国家:法国
4.3.3.1.2.思想观点:天赋人权受法律支配;歌颂理性,倡导自由、平等和民主政治;建立开明君主制
4.3.3.1.3.意义:对18世纪的欧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8世纪是伏尔泰的世纪”
4.3.3.2.孟德斯鸠
4.3.3.2.1.国家:法国
4.3.3.2.2.代表作:《论法的精神》
4.3.3.2.3.思想观点:倡导”法的精神“;提出“三权分立”学说;君主立宪制
4.3.3.2.4.意义:(美国1787年宪法最早时间三权分立)为近代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体制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4.3.3.3.卢梭
4.3.3.3.1.国家:法国
4.3.3.3.2.代表作:《社会契约论》
4.3.3.3.3.思想观点:“天赋人权“、”主权在民“;”人民不平等起源于财产的私有制“;”社会契约论“;民主共和国
4.3.3.3.4.意义:是批判封建制度、宣传理性之上的启蒙思想家中最为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描绘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的蓝图
4.3.3.4.康德
4.3.3.4.1.国家:德国
4.3.3.4.2.代表作:《纯粹理性批判》
4.3.3.4.3.思想观点:人非工具,尊重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3.3.4.4.意义:其理性批判哲学最终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
4.3.4.启蒙运动的意义
4.3.4.1.性质∶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4.3.4.2.丰富和发展了人文主义的内涵,把反封建和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对封建专制制度、根据资产阶级利益建构政治制度的新高度
4.3.4.3.不仅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准备,而且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4.4. 78.《共产党宣言》发表的背景、时间、内容,地位、意义
4.4.1.背景
4.4.1.1.经济∶19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本主义本身固有矛盾逐渐暴露
4.4.1.2.政治∶工人运动失败表明工人阶级的觉醒和对科学理论的迫切要求
4.4.1.3.理论∶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英法古典政治经济学、德国古典哲学三大优秀理论提供了理论前提
4.4.2.实践∶马克思和恩格斯积极参加革命实践
4.4.3.发表∶ 1848年初发表,是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纲领
4.4.4.内容∶肯定了资本主义的积极作用;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历史使命; 宣告了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昭示了未来共产主义的原则
4.4.5.意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成为国际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兴起
4.5.巴黎公社建立的背景、时间、性质、意义
4.5.1.背景
4.5.1.1.民族矛盾∶1870年,普法战争法国战败
4.5.1.2.阶级矛盾∶ 新成立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实行反动政策
4.5.2.建立∶1871年
4.5.3.zui高权力机关∶ 由直接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的公社委员会
4.5.4.性质∶新型的工人政权
4.5.5.意义∶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首次尝试;巴黎无产阶级的英勇斗争和革命首创精神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进步人士树立了光辉典范
5.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5.1. 近代英国制度的创新历程
5.1.1.1689年∶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
5.1.2.1721年∶责任内阁制开始形成
5.1.3.19世纪中期∶自由党和保守党形成,两党制发展
5.1.4.1832年∶议会改革,确立了工业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
5.2. 君主立宪制的含义、在英国成立的条件、时间和标志、意义
5.2.1.含义∶君主的权力受到宪法和议会的制约
5.2.2.背景
5.2.2.1.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力量的壮大
5.2.2.2.13世纪初,大贵族联合起来迫使英王签署《大宪章》,以限制王权
5.2.2.3.1688年的"光荣革命"赶走了詹姆士二世
5.2.3.时间和标志∶1689年议会通过《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限制了国王的权力。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5.2.4.意义
5.2.4.1.英国实行议会与国王集体统治,统治方式从人治转向法治
5.2.4.2.英国社会从此进入了长期稳定发展的时期
5.3.责任内阁制的含义、形成过程、内阁的运行原则、内阁首相与大臣的产生方式
5.3.1.含义∶内阁(即政府)向议会负责的制度
5.3.2.形成
5.3.2.1."光荣革命"后,国王逐渐成为"统而不治"的国家元首,内阁承担实际行政职责
5.3.2.2.1721年,沃波尔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任内阁首相
5.3.3.运行原则
5.3.3.1.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
5.3.3.2.如果议会通过了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要么下台,要么提请国王宣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5.3.3.3.内阁首相与大臣的产生方式∶ 19世纪中期,在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成为首相,负责组阁
5.4.简述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5.4.1.英国君主立宪制以代议制为基础,以责任内阁制为核心
5.4.2.英王是国家元首,但平常仅扮演仪式性角色
5.4.3.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负责
5.4.4.首相实际上是国家zui高行政首长。首相拥有行政权和立法创议权,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zui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5.5.简述1832年议会改革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5.5.1.背景:随着工业革命深入发展,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力量迅速壮大
5.5.2.内容∶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取得更多席位
5.5.3.影响∶确保了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稳定和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5.6. 68.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的背景、内容、地位和意义
5.6.1.背景
5.6.1.1.1776年,美利坚合众国诞生。1783年,独立战争结束
5.6.1.2.独立战争结束后,松散的邦联难以维系各州
5.6.1.3.美国政治领袖们意识到需要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来稳定统治
5.6.1.4."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坚持分权制衡的原则
5.6.2.制定∶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
5.6.3.内容
5.6.3.1.宪法规定美国实行联邦制原则。联邦政府拥有一系列主权权力,并有权强制各州实施联邦法律。在宪法中未列明的权利都属于各州或者人民
5.6.3.2.宪法依据三权分立的原则,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部分,分别属于由国会、总统和zui高法院行使,又互相制约
5.6.3.3.宪法坚持人民主权原则,规定总统和议会议员都由选举产生。众议员由各州选民直接选出,参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总统由选民间接选出。总统和议员均实行任期制
5.6.4.作用
5.6.4.1.地位∶ 1787年宪法是关于美国政治体制的根本大法,是近代世界第一部成文宪法
5.6.4.2.直接∶据此,美国成为一个实行联邦制的总统制共和国
5.6.4.3.长远∶保证了美国的社会稳定,促进了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5.7.国联邦政府的权力结构
5.7.1.依据三权分立的原则,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部分,分别属于由国会、总统和zui高法院行使,又互相制约
5.7.2.总统与国会。总统可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国会可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总统所否决的法律。参众两院可各自反对对方所提法令
5.7.3.总统与zui高法院。总统任命联邦法院法官,zui高法院可宣布总统法令违宪
5.7.4.国会与zui高法院。总统任命的司法官员必须经参议院确认,zui高法院可宣布法律不合宪法。
5.8.什么是联邦制度?为维护联邦统一,美国进行了怎样的斗争? 有何影响?
5.8.1.概念∶中央与州分权,国家主权属于联邦,联邦法律是zui高法律
5.8.2.挑战∶州权主义活跃导致1861年至1865年美国内战林肯总统提出"为联邦的统一而战"的口号最终赢得战争的胜利
5.8.3.完善∶宪法第13、14条修正案规定废除奴隶制,肯定了联邦法律的至上性从而维护国家的统
5.8.4.影响∶ 联邦制度维持的统一与稳定成为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的政治前提
5.9. 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5.9.1.相同点∶本质上都是资本主义政体,其核心特征是代议制民主;都是资本主义发展和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 都促进了社会稳定和资本主义经济文化的发展
5.9.2.不同点:
5.9.2.1.英国君主立宪制
5.9.2.1.1.国家元首:国王
5.9.2.1.2.元首产生方式:世袭
5.9.2.1.3.国家元首任期:终身制
5.9.2.1.4.元首的权力:统而不治的虚君
5.9.2.1.5.政府首脑:首相
5.9.2.1.6.政府的产生:议会产生
5.9.2.1.7.政府与议会的关系:首相由议会中多数党的领袖担任,首相及其内阁对议会负责
5.9.2.1.8.国家权力中心:议会
5.9.2.2.美国总统制共和国
5.9.2.2.1.国家元首:总统
5.9.2.2.2.元首产生方式:选民间接选举产生
5.9.2.2.3.国家元首任期:任期制
5.9.2.2.4.元首的权力:掌握国家的实权(行政权和军权)
5.9.2.2.5.政府首脑:总统
5.9.2.2.6.政府的产生:总统任命,议会通过
5.9.2.2.7.政府与议会的关系:以总统为首的政府和议会(参议两院)是制约与平衡关系
5.9.2.2.8.国家权力中心:总统
5.10.简述《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制定的背景、主要内容、意义
5.10.1.背景:1789年以来的法国大革命,沉重打击了封建势力
5.10.2.颁布:1875年,议会陆续通过了宪法的全部条文,确立了共和制
5.10.3.内容
5.10.3.1.立法权∶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行使。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由普选方式产生(妇女、军人无投票权)
5.10.3.2.行政权∶总统和内阁共同掌握。总统由参众两院组成的国民议会选举产生。任期7年。可连选连任。总统是国家元首、军队zui高统帅。总统经参议院同意后,可解散众议院。内阁部长由总统任命,总统的命令须各部部长副署。总统和内阁共同向议会负责
5.10.4.巩固∶确定法国国歌和国庆日,堵塞了所有君主派的复辟之路
5.10.5.影响∶共和制的确立和巩固,使法国社会得到稳定发展
5.11.《《德意志帝国宪法》制定的背景、主要内容、特点、影响
5.11.1.背景∶ 1864年到1870年,普鲁士进行了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国的统一
5.11.2.确立∶1871年4月《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规定实行联邦制和君主立宪制
5.11.3.内容
5.11.3.1.帝国是一个"永久性联邦"
5.11.3.2.皇帝∶ 有权任命帝国首相和官员,有权召集和解散议会,有权签署和监督法律实施,统率军队
5.11.3.3.首相∶ 主持政府工作,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
5.11.4.议会:由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组成,行使立法权。联邦议会由各邦代表组成,帝国国会选举产生
5.11.5.特点
5.11.5.1.实际上是半专制的君主立宪制国家,帝国国会具有民主选举的基础,也提供了现代政党的讲坛,但对政府缺少监督权
5.11.5.2.普鲁士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得以延续
5.11.6.影响
5.11.6.1.积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5.11.6.2.消极∶专制统治引起社会不满,并最终导致德国发动一战
5.12. 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
5.12.1.相同:都是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政体;都以法律形式确立政体; 国会由两院组成,享有立法权;总统或皇帝是国家元首和军队zui高统帅,总揽行政权,有任免官员和解散议会的权力
5.12.2.不同
5.12.2.1.法国议会制民主共和制
5.12.2.1.1.国家元首:总统
5.12.2.1.2.元首产生方式:国民议会选举产生
5.12.2.1.3.国家元首任期:任期制
5.12.2.1.4.政府首脑:总统
5.12.2.1.5.政府首脑产生方式:由总统任命
5.12.2.1.6.议会产生方式: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由普选选出
5.12.2.1.7.政府首脑与议会的关系:总统对议会负责;总统任免官员和解散众议院,须征得参议院同意
5.12.2.1.8.国家权力中心:议会
5.12.2.2.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
5.12.2.2.1.国家元首:皇帝
5.12.2.2.2.元首产生方式:世袭
5.12.2.2.3.国家元首任期:终身制
5.12.2.2.4.政府首脑:首相
5.12.2.2.5.政府首脑产生方式:由皇帝任命
5.12.2.2.6.议会产生方式:联邦议会由各邦代表组成;帝国议会由选举产生,但它不能组成代议制政府
5.12.2.2.7.政府首脑与议会的关系:帝国宰相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皇帝可以直接解散议会
5.12.2.2.8.国家权力中心:皇帝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