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鹊桥仙·夜闻杜鹃(陆 游)阅读答案附赏析
发布于:百学网
2017-05-27
网址:100xue.net 时间::2016-10-20 09:07:23 整理:高考网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催成清泪,惊残①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②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释】①惊残:惊醒。②故山:即家乡。
29.词作者陆游的号是 。 (1分)
30.从体裁看,这是一首词,“鹊桥仙”是 ,“夜闻杜鹃”是标题。(1分)
31.与本词作者处于同一时期的词作者是( ) (2分)
A. 王维 B.苏轼 C.辛弃疾 D. 马致远
32.“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晓连江风雨”是( )的一种景象。(2分)
A. 安静、昏暗、滂沱大雨
B. 乡村、夜深、春雨淅沥
C. 宁静、夜深、春日拂晓
D. 寂静、昏暗、风雨凄迷
33.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表达了词人的思想感情是( )(2分)
A. 表达了词人壮志在胸、事业有成的无限感慨。
B. 表达了词人在半世岁月中一直旅游在山水之中的思想感情。
C. 表达了词人岁月蹉跎、壮志未酬、事业无成的无限感慨和悲叹。
D. 表达了词人虽然热爱家乡,但不得不四处飘流的无限感慨和悲叹。
34.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2分)参考答案:
29.放翁 30.词牌 31.C 32.D 33.C
34.运用起兴手法,以啼声凄厉的杜鹃起兴,勾起作者的思念乡土之情。运用衬托手法,以“林莺巢燕总无声”衬托杜鹃的悲鸣声,更突出杜鹃啼鸣的悲凉,从而勾起作者的思乡之情;以“人静”“无声”的氛围,山林的幽邃深远,映衬出作者只身旅居他乡的孤寂。
阅读练习二
22.这首词开头“茅檐人静”等三句有什么作用?(4分)
23.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3分)
参考答案
22.运用反衬手法,(1分)好处是以莺燕的无声反衬出杜鹃啼声的悲切。(2分)
23.荀子主张义利均有,先义后利 韩非子主张弃义重利
鉴赏
杜鹃,在蜀也是常见的暮春而鸣。它又名杜宇、子规、鹈鴂,古人曾赋予它很多意义,蜀人更把它编成了一个哀凄动人的故事。(《成都记》:“望帝死,其魂化为鸟,名曰杜鹃。”)因此,这种鸟的啼鸣常引起人们的许多联想,住在蜀地的文士关于杜鹃的吟咏当然就更多,杜甫入蜀就有不少这样的作品。陆游在成都时的心情本来就不大好,再加上他“夜闻杜鹃”,自然会惊动敏感的心弦而思绪万千了。
上片描述杜鹃夜啼的情景。词人从景物写起:“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茅檐”、“蓬窗”指其简陋的寓所。当然,陆游住所未必如此,这样写无非是形容客居的萧条,读者不必拘执。在这样的寓所里,“晻晻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坐在昏黄的灯下,他该是多么寂寥。同时作者想象出“连江风雨”、“萧萧暗雨打窗声”。其愁绪便跃然纸上。“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这时他听到了鹃啼,但又不直接写,而是先反衬一笔:莺燕无声使得鹃啼显得分外清晰、刺耳;莺燕在早春显得特别活跃,一到晚春便“燕懒莺残”、悄然无声了,对这“无声”的怨悱,就是对“有声”的厌烦。“总”字传达出了那种怨责、无奈的情味。接着再泛写一笔:“但月夜、常啼杜宇。”“月夜”自然不是这个风雨之夜,月夜的鹃啼是很凄楚的——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 何况是此时此境呢! “常啼”显出这刺激不是一天两天,这样写是为了加强此夜闻鹃的感受。
下片是写夜闻鹃鸣的环境,着重于气氛的渲染。杜鹃,又名杜宇,这种传说中古代蜀帝灵魂的鸟,常在夜间啼叫,其声凄厉悲凉,往往触发旅人思乡之情。杜鹃这种“悲鸟”,在这种环境气氛里啼鸣,更加使人感到愁苦不堪。接着下片就写愁苦情状及内心痛楚。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这杜鹃竟然可以在发出鸣叫,催成词人几行清泪,惊残他一枕孤梦之后,又拣深枝飞去。“孤梦”点明:客中无聊,寄之于梦,偏又被“惊残”。“催成清泪”,因啼声一声紧似一声,故曰“催”。就这样还不停息,“又拣深枝飞去”,继续它的哀鸣。“又”,表明作者对鹃夜啼的无可奈何。杜甫《子规》写道:“客愁那听此,故作傍人低!”—— 客中愁闷时那能听这啼声,可是那杜鹃却似故意追着人飞!这里写的也是这种情况。鹃啼除了在总体上给人一种悲凄之感、一种心理重负之外,还由于它的象征意义引起人们的种种联想。比如它在暮春啼鸣,使人觉得春天似乎是被它送走的,它的啼鸣常引起人们时序倏忽之感,如《离骚》“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同时,这种鸟的鸣声好似说“不如归去”,因此又常引起人们的羁愁。所以作者在下面写道:“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故山”,故乡。“半世”,陆游至成都已是四十九岁,故说半世。这结尾的两句进一步表明处境,生发感慨,把他此时闻鹃内心深层的意念揭示出来了。在故乡听鹃当然引不起羁愁,之所以“不堪听”,就是因为打动了岁月如流、志业未遂的心绪,而此时作客他乡更增加了一重羁愁,这里的“犹自……况”就是表示这种递进。
纵观全词,作者先绘景,渲染气氛,再用对比托出杜鹃夜啼,接着写啼声引发的感受,最后通过联想,表达人生的感慨。可谓结构细密,层次分明。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催成清泪,惊残①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②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释】①惊残:惊醒。②故山:即家乡。
29.词作者陆游的号是 。 (1分)
30.从体裁看,这是一首词,“鹊桥仙”是 ,“夜闻杜鹃”是标题。(1分)
31.与本词作者处于同一时期的词作者是( ) (2分)
A. 王维 B.苏轼 C.辛弃疾 D. 马致远
32.“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晓连江风雨”是( )的一种景象。(2分)
A. 安静、昏暗、滂沱大雨
B. 乡村、夜深、春雨淅沥
C. 宁静、夜深、春日拂晓
D. 寂静、昏暗、风雨凄迷
33.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表达了词人的思想感情是( )(2分)
A. 表达了词人壮志在胸、事业有成的无限感慨。
B. 表达了词人在半世岁月中一直旅游在山水之中的思想感情。
C. 表达了词人岁月蹉跎、壮志未酬、事业无成的无限感慨和悲叹。
D. 表达了词人虽然热爱家乡,但不得不四处飘流的无限感慨和悲叹。
34.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2分)参考答案:
29.放翁 30.词牌 31.C 32.D 33.C
34.运用起兴手法,以啼声凄厉的杜鹃起兴,勾起作者的思念乡土之情。运用衬托手法,以“林莺巢燕总无声”衬托杜鹃的悲鸣声,更突出杜鹃啼鸣的悲凉,从而勾起作者的思乡之情;以“人静”“无声”的氛围,山林的幽邃深远,映衬出作者只身旅居他乡的孤寂。
阅读练习二
22.这首词开头“茅檐人静”等三句有什么作用?(4分)
23.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3分)
参考答案
22.运用反衬手法,(1分)好处是以莺燕的无声反衬出杜鹃啼声的悲切。(2分)
23.荀子主张义利均有,先义后利 韩非子主张弃义重利
鉴赏
杜鹃,在蜀也是常见的暮春而鸣。它又名杜宇、子规、鹈鴂,古人曾赋予它很多意义,蜀人更把它编成了一个哀凄动人的故事。(《成都记》:“望帝死,其魂化为鸟,名曰杜鹃。”)因此,这种鸟的啼鸣常引起人们的许多联想,住在蜀地的文士关于杜鹃的吟咏当然就更多,杜甫入蜀就有不少这样的作品。陆游在成都时的心情本来就不大好,再加上他“夜闻杜鹃”,自然会惊动敏感的心弦而思绪万千了。
上片描述杜鹃夜啼的情景。词人从景物写起:“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茅檐”、“蓬窗”指其简陋的寓所。当然,陆游住所未必如此,这样写无非是形容客居的萧条,读者不必拘执。在这样的寓所里,“晻晻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坐在昏黄的灯下,他该是多么寂寥。同时作者想象出“连江风雨”、“萧萧暗雨打窗声”。其愁绪便跃然纸上。“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这时他听到了鹃啼,但又不直接写,而是先反衬一笔:莺燕无声使得鹃啼显得分外清晰、刺耳;莺燕在早春显得特别活跃,一到晚春便“燕懒莺残”、悄然无声了,对这“无声”的怨悱,就是对“有声”的厌烦。“总”字传达出了那种怨责、无奈的情味。接着再泛写一笔:“但月夜、常啼杜宇。”“月夜”自然不是这个风雨之夜,月夜的鹃啼是很凄楚的——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 何况是此时此境呢! “常啼”显出这刺激不是一天两天,这样写是为了加强此夜闻鹃的感受。
下片是写夜闻鹃鸣的环境,着重于气氛的渲染。杜鹃,又名杜宇,这种传说中古代蜀帝灵魂的鸟,常在夜间啼叫,其声凄厉悲凉,往往触发旅人思乡之情。杜鹃这种“悲鸟”,在这种环境气氛里啼鸣,更加使人感到愁苦不堪。接着下片就写愁苦情状及内心痛楚。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这杜鹃竟然可以在发出鸣叫,催成词人几行清泪,惊残他一枕孤梦之后,又拣深枝飞去。“孤梦”点明:客中无聊,寄之于梦,偏又被“惊残”。“催成清泪”,因啼声一声紧似一声,故曰“催”。就这样还不停息,“又拣深枝飞去”,继续它的哀鸣。“又”,表明作者对鹃夜啼的无可奈何。杜甫《子规》写道:“客愁那听此,故作傍人低!”—— 客中愁闷时那能听这啼声,可是那杜鹃却似故意追着人飞!这里写的也是这种情况。鹃啼除了在总体上给人一种悲凄之感、一种心理重负之外,还由于它的象征意义引起人们的种种联想。比如它在暮春啼鸣,使人觉得春天似乎是被它送走的,它的啼鸣常引起人们时序倏忽之感,如《离骚》“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同时,这种鸟的鸣声好似说“不如归去”,因此又常引起人们的羁愁。所以作者在下面写道:“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故山”,故乡。“半世”,陆游至成都已是四十九岁,故说半世。这结尾的两句进一步表明处境,生发感慨,把他此时闻鹃内心深层的意念揭示出来了。在故乡听鹃当然引不起羁愁,之所以“不堪听”,就是因为打动了岁月如流、志业未遂的心绪,而此时作客他乡更增加了一重羁愁,这里的“犹自……况”就是表示这种递进。
纵观全词,作者先绘景,渲染气氛,再用对比托出杜鹃夜啼,接着写啼声引发的感受,最后通过联想,表达人生的感慨。可谓结构细密,层次分明。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END -
- 相关文章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游阅读答案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游阅读答案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催成清泪,惊残①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②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释】①惊残:惊醒。②故山:即家乡。 29.词作者...
2011-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