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万物生于静,归于静
空净则寂目千里
水清则极目见底
静乃生慧
静乃致远
人之败皆因一个杂字
心杂则步步艰辛
老子说:“万物生于静,归于静”。庄子说:“清静无为”。在他们看来,真正的生活应是平静如水的,心不静,则不安;心不安,则无所依。
我们这里来听一个故事:
孔子在周游列国,路经楚国时发现一老翁在粘蝉,一粘一个准,如同捡路边的石子一般。孔子对此十分好奇,询问老翁是如何做到的。
老翁对其说:最开始时在竹竿上沾上两个泥丸,举起竹竿移动,保证不让泥丸掉下来,这样练习了五六个月,我粘蝉便很少失手了。
后来再用三个泥丸来练习,练习好之后粘蝉失手率只有百分之一;最后用5个泥丸来练习,练习成之后便不会失手了。粘蝉的时候,心静如水,身如树桩,手如木枝,天地万物在我眼中只有蝉,其他一概皆无,又怎么会失手呢?
宋代名著《大学》中说:“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当你的心若止水时,你方能心如明镜,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利弊,正确面对成败得失。如果你能在学习中心若止水,你就能沉静下来,更好地追求新的想法。
相反,一颗浮躁的心会让你变得不安,一颗凌乱的心会让你变得迷茫,你的学习就很难达到高效率,这对个人的进步和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老子说:“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看清自己,需要静心;好的人生,需要静养。
静,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力量。
老子以反问强调了这个问题的答案:先静而后清,清而后安,安而后生。我们要让一碗浑浊的水变清,首先是让这碗水静下来,然后慢慢澄清,越澄越清,则显示出水本来的本性,这碗水就可以作为水来使用了。所以,静,是回归本性的第一步。
人心之初,本来虚静。我们是群居生活,在后天学习中,鱼龙混杂,渐受污染。而那些取得伟大成就的人,我们认为具有天赋才华的人,因其心性不变,常虚常静,生活简单,精神集中一点,经年累月,水滴尚可石穿,何况人作用于一物呢?
心静,方可看清前行的目的,才可有所取舍,做好自己的减法生活。当我们找到自己的人生使命,灵魂有了皈依,自然心静如水,安之若素。所以曾子说:“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欲横流、纸醉金迷的生活让人滋生安逸浮躁、急功近利的心态。一念天堂,一念地狱。战胜不了心魔的人,既会错过路程的风景,也品尝不到终点的果实。
人间的功名利禄到头来都是一场空,都是身外之物,世俗的成功与失败也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幸福与否,关键要找到自己精神追求和人生意义。
人生如一壶清茗,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际云卷云舒,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别让纷繁复杂,眼花缭乱的世界扰乱自己的心灵,自适、满足、空灵,就是人生真正的成功。
王阳明有言:“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人生磨难事,不说万万千,也有千千万。我们一辈子迈过高山,踏过深海,兜兜转转一大圈才发现,人生之事,落到最后唯有一个“静”字。
面对困难,有些人躁动不安,有些人满心忐忑,有些人忧虑万千。他们的内心缺乏了静,而多了急躁,所以他们最后的结果,终究是碰钉子而已。
所谓“心躁则乱”便是这个道理。就好比一个学生读书写字,倘若他一秒也静不下来,那么他还读什么书,写什么字呢?
我们读人生这本大书,道理也是一样的。你怀着急躁的心去读,你会发现这本“大书”越读越不顺,甚至会有点读不下去的感觉。
可是,如果你能把心放平,就像溪水一般,不恨,不怨,不争,不忧,不愁,而是静心读下去,相信你的人生之路,会越走越顺。
为何这么说呢?有道是“修身先修心,修心先静心。”你没有那颗能静下来感悟天地元气的心,那么你又能感觉到什么呢?不过是外界的戾气罢了。
静,当有千益。人,恒有本心,不静则德难成。
原创 张少云 半月岛主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