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田李下出自木兰诗还是君子行
瓜田李下出自木兰诗还是君子行
出自曹植的一首诗《君子行》
《君子行》曹植
【原文】
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嫂叔不亲授,长幼不比肩。劳谦得其柄,和光甚独难。周公下白屋,吐哺不及餐。一沐三握发,后世称圣贤。
《君子行》是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文学家曹植作的一首诗,开头四句流传久远:“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译文
君子应该防患于未然,不将自己置身在容易引起嫌疑的处境中。
经过别人家的瓜田不弯腰穿鞋,从李树下经过也不要举手去整理帽子。
嫂嫂和小叔子不亲手递交东西,长辈和小辈不并肩行走。
勤劳谦恭是修德的根本所在,内敛不露锋芒比独处时约束自己还要难。
周公到茅屋中访贫问苦,礼贤下士多次吐出口中的食物来不及吃饭。
洗一次头三次握着头发出来见客,所以后世的人们才称他为圣贤。
注释
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经过瓜田时,不要弯腰提鞋子;走在李树下面,不要举手整理帽子,免得别人怀疑你偷瓜摘李子。借以说明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避开容易发生嫌疑的地方。《北史·袁聿修传》:“瓜田李下,古人所慎。愿得此心,不贻厚责”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⑵白屋:即贫家的住所。指房顶用白茅覆盖,或木材不加油漆叫白屋。
⑶一沐三握发:《史记·鲁周公世家》“一沐三握发”作“一沐三捉发”。握发吐哺,就是从“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简化而来。意思是,洗一次头,要三次握住头发,中止洗头来接待士人。吃一顿饭,要三次把食物吐出来,来回答士人的问题。这种现象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周公勤于政事,寝食不安;二是周公礼贤下士,接待贤士特多。后世常以此形容求才殷切,礼贤下士,争取人才。如《后汉书·马援传》载,马援对公孙述不礼贤下士不满,对同伴说:“天下雄雌未定,公孙(述)不吐哺走迎国士,与图成败,反修饰边幅,如偶人形。此子何足久稽天下士乎?”亦或以此说明勤劳国事。如王充《论衡·书解篇》:“文王日昃不暇食,此谓演《易》而益卦。周公一沐三握发,为周改法而制。”说他们虽然极忙,还能著书一立说。三国曹植《君子行》:“周公下白屋,吐哺不及餐,一沐三握发,后世称圣贤。”曹操也有“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诗句。后人称吐握、吐哺、吐哺握发、握发吐哺,都是从这一典故引出的不同说法。
赏析
诗文开篇立论,君子应该防患于未然,不要让自己身处嫌隙之中,被人猜疑。《周易·既济》中云:“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意思是说,君子要在祸患发生之前就事先防备,“不处嫌疑间”也是防患的一种行为。
接下来四句,用四个例子说明如何“不处嫌疑间”。第一个事例是不要在瓜田旁弯下身去提鞋,因为这种行为容易被人猜疑为在偷摘田里的瓜,第二个事例是不要在李子树下整理自己的帽子,因为这种行为容易被人当作是在偷摘树上的李子,这两句诗也是成语“瓜田李下”的出处。
第三个事例是说叔嫂间不应亲手传受物品,在古代,此举不合礼法,《孟子·离娄上》记载:“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曰:‘礼也。’”第四个事例写长幼不能并肩而坐或并肩而行,也是古代礼法的一种,意指要长幼有序、尊卑分明。
最后发出感叹:勤劳谦恭总是有迹可循、有矩可依的,但是想要做到才华内敛、不露锋芒却比独处时约束自己还难。古人有沉默是金的思想看法,并认为君子应该是低调不张扬的,《周易·系辞下》有“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的说法,《菜根谭》中也有“君子之才华,玉蕴珠藏,不可使人易知。”的语句。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