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学习,爱生活,会学习,会生活,人生有百学网更精彩!
爱学习 | 爱生活

政治:2009年命题预测及名师指导

发布于:百学网 2009-02-22

政治:2009年命题预测及名师指导

  第一章 2009年命题预测及名师指导

  2009年高考命题趋势及考生备考策略

  张慧生 胡 蓉

  要把握2009年政治高考命题趋势,从而积极应对2009年高考,全面提高复习效率,首先必须研究2008年政治试题的特点,找出应有的规律性。

  一、2008年课标地区政治试卷分析

  2008年高考政治试题更加符合《考试大纲》的相关规定,保持了应有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配合教育创新,稳中求变,改中出新。试题质量日趋成熟,人文底蕴深厚,有一定理论深度与较高的学术视野,绝非简单重复教材知识。试题命制反映我国当代素质教育改革精神和教育部考试中心“能力立意”的命题思路和意图,力求考查考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体现了高考试题的梯度与选拔特点,也预示着2009年高考试题的命题规律,给我们以最直接、最权威、最客观的前瞻性启示。2008年政治试卷特点具体如下:

  1.突出“紧密联系实际”,坚持高考改革的正确方向。实际上,高考的导向是“用”知识,而不是“背”知识,决不是书本知识的简单重复。主要表现为:一是命题取材多来自当代国内外经济、科技、社会、文化发展(以国内为主);二是以实际联系理论,需要考生具备应变能力、迁移能力,迅速打开知识储备窗口,根据设问要求,组织答案的能力。政治联系实际的试题注重基础知识、技能、观念、方法及正确价值观的训练和培养,立足于政治、经济、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进一步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过程和能力,以体现正确的学习导向。如2008年全国各地试卷考到的“三农”、宏观调控、非公有制经济、制度反腐、政治参与、安理会改革、结构调整、依法治国、人与自然等重大事件,无不包含深刻的理论知识和生动的社会实践。试题更注重以某个现实生活中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多角度整合知识,注重了对综合素质的考查。虽然强调知识的内在联系,但很少以书本原有的体系出现,而是围绕一个社会热点问题构建,有可能涉及政治、历史、地理三个学科。充分体现了政治学科所具有的时代性和问题立意的命题思想;同时又很好地处理了时政热点与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合理关系,问题的引出和解决都紧紧扣住教材主干知识和考纲的要求,避免试题时政化倾向以及超越考纲要求。

  2. 突出思维过程与方法的考查,坚持主干知识的灵活运用。由于试题对知识考查走向微观,设问的角度多样,逻辑思维的含量较高以及部分背景取材的新颖、试题设问的抽象等多种因素综合在一些,总体感觉试题的难度较大。特别是主观题从选材到设问,对考生的获取解读信息能力、理解论证运用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的要求比较高。高考政治试题所考查的知识往往不按教材的知识逻辑设置,更多要求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现实热点问题进行多角度思考(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试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比较发散,要求考生根据情境和设问灵活应对,筛选和聚焦相关知识点,力求全面,减少失分。

  3.延续以问题为中心,以社会面临和共同关心的重大现实问题为素材,将社会热点、焦点和突出矛盾点与学科主干知识相结合,运用正确观点和科学的思维方法,评价社会问题是高考复习的重点。从试题涉及的内容看,决没有超出《考试大纲》的要求,但又决不是简单知识重复,而是结合实际问题,根据设问要求,运用多种思维方法进行答案的编制。试题除文字形式外,还有图表、数据、图像、漫画,尤其是在主观题中,涌现表格式、曲线等命题与答题的形式,给人一种灵活感。这些信息既是解答问题的背景,又是思考问题的主线,还是编制答案的基础。无论熟悉与否,只要将所学知识迁移到新情景、新材料,完成理论迁移,即可完成试题要求。

  二、2009年高考命题动向

  近两年新课标高考政治充分体现了稳中求新、求改、求变的原则。通过对试题切入点的改变和问题指向的转变考查已经考过的主干知识,使试卷难度和命题方式等保持相对稳定性与连续性。结合对近几年《考试大纲》的研读及高考试题的分析,2009年高考应强调一个“稳”字。

  1.趋向开放体现多样性命题意图。趋向开放的试题,能更有效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生活化的价值取向,反映新课程改革的特色。2009年高考应会汲取和发扬2007、2008年高考特点。

  2.提升课本每单元后《综合探究》的分量,可能尝试不同单元《综合探究》的整合。如:2007年广东卷“政府的权威”,2008年广东卷“公民的政治参与”辨析题都是直接来自课本的“综合探究”。

  3.也有可能出一些类似全国文综的一题内多学科综合试题,备考时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2009年高考应重视的时政热点

  1.聚焦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大力推进农村改革与发展,“三农”再次成为焦点中的焦点,命题的切入点有:

  (1)结合图表材料认识我国“三农”问题的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

  (2)主观试题可能以经济生活为主导,也可能涉及哲学和政治生活等。

  2.加快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

  这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要求。并写入了高一新教材中。2009年的高考一定会有高度的重视。

  (1)背景取材点:有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调整汽车消费税政策、施行《循环经济促进法》、开征燃油税等。

  (2)命题切入点:可结合数据图表和材料,分析节能现状、节能必要性、节能有效措施。

  3.自主创新,产业结构升级。既是重大时政热点,也是新教材新增知识点。

  (1)背景取材点:如“神七”成功发射等。

  (2)命题切入点:自主创新的意义;分析自主创新与经济发展方式的关系。

  4.其它。如:抗震救灾;北京奥运;金融海啸(尤其是我国沿海地区的外向型经济特点及应对办法)等。应从多角度,全方位进行准备,不可忽视。

  四、积极备考,提高效率

  随着时间的推移,高考的迫近,许多考生容易产生强大的心理压力,甚至会有不良的生理反应。考生在高考中表现不佳,没有考出应有水平或失利,往往不是能力和知识水平所致,而是心理负担造成的。下面就如何调整状态、提高效率,达成自己心中的目标提几点建议:

  1.调整心态,正确认识高考。

  要正确认识高考,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有高考意识;有自信心;主动学习力求创新;有顽强的意志;学会自我调控;经常锻炼身体、学会保健。

  2.注重双基,方法科学。

  及时复习,巩固知识;系统复习,串联知识;强化复习,有的放矢;专题复习,提高能力;综合复习,全面提高。全面整理,编织成网;查漏补缺,完整知识;专题整理,深化学习;习题归类,探求规律;总结方法,提高效率。

  3.领悟要求,应对万变。

  考纲是指导考生备考的依据和原则,考生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近两年来高考试题特点,认真领悟考纲的考核目标与要求:如“获取和解读信息”等四项能力要求,以不变应万变。

  4.注重纠错,减少失误。

  从应试的角度来看,做错的试题才是最有价值的。因为它最能反映出考生在知识、能力等方面的缺陷。考生应把以往所做错的题目进行分类加以研究,找出不足,从而使自己在知识和能力方面有一个较大的突破和飞跃。

  第二章 政治科考试大纲导读

  2009年考试大纲对我们2009年的复习备考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它就是复习备考的指挥棒,只有牢牢抓住考纲不放松,才可能事半功倍、成功备考。

  考纲呈现出一些新特点:新课程理念体现更突出,尤其是从内容的调整和题型的变化上可见一斑;时代性鲜明,十七大报告的内容有相当大部分加入其中;操作性增强,内容和要求更加具体等。

  结合考纲的内容和以往学生复习的经验和教训,对于如何运用复习大纲提出以下要求和建议:

  1.吃透考纲,明确复习要求。认真对照考纲进行复习,凡是考纲不涉及的内容,一般不会考。复习备考应该做到练不离“纲”(考纲),习不离“本”(课本),以不变应万变。

  2.夯实基础,构建知识网络。高考文综政治试题坚持能力立意,并不意味着忽视对知识的考查。在基础理论知识复习中,既要着力做好主干知识的复习,又要兼顾一般性知识,构建知识网络。

  3.加强训练,提高应试技巧。高考命题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答主观性试题,答案必须逻辑清晰、层次分明、术语科学、规范,同时注意时政语言的应用。

  4.关注社会生活,把握社会热点问题,强化知识运用,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高度关注新的社会经济现象、国内外重大事件、有关国计民生的热点问题。

  5.关注大纲的修改。大纲内容的修改主要是基于两点:一是表述的调整,目的是使考试内容的表述更科学、更贴切,和教材的内容更趋一致。二是有些时效性较强的热点问题可能进入考点,但缺少知识的支撑,需要补充以备用,这是大家在备考中特别关注的。

  总之,只要我们真正抓实抓牢考纲,再结合能力要求训练,我们一定能在复习备考中有所斩获。

  Ⅰ.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内容

  政治学科考试内容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的教学内容确定。政治学科考试应在使考生体现出应有的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同时,注重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1.获取和解读信息

  ?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

  ?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从图、表等形式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

  ?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并整合所获取的有关信息。

  2.调动和运用知识

  ?能够根据从题目中获取和解读的试题信息,有针对性地调动有关的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做出必要的判断。

  ?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重大时事和相关信息。

  ?能够展现出检索和选用自己“知识库”中有关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

  3.描述和阐释事物

  ?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学科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

  ?能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比较和解释有关政治、经济、文化等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综合阐释或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4.论证和探究问题

  ?根据有关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发现或者提出体现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问题。

  ?综合使用题目提供的信息、课堂学习或自主学习获得的知识、方法,提出比较必要的论据,论证和探究问题,得出合理的结论。

  ?能用顺畅的语言、清晰的层次、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考试范围]

  经济生活

  一、货币

  (一)货币的本质

  1.商品的基本属性

  【导读】商品的基本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复习的重点应放在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上,以及企业良好信誉和形象的作用和打击假冒伪劣商品。

  2.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3.货币的基本职能

  【导读】对本考点的考查主要集中在货币的基本职能上。往往与其他的知识的考查相结合,复习过程中应注意货币职能的灵活运用。

  4.金属货币与纸币

  【导读】本考点多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学生对货币的产生与发展的理解。其中纸币的发行量是考查的重点,多与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结合起来考查。学生在复习时,要注意运用上述知识认识我国的货币政策。

  【试题举例】(2008·海南卷)

  商品流通过程中实际需要的货币数量是受货币流通规律支配的。在一定时期内,流通中需要的货币数量(  )

  ①与货币价值成正比 ②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③与商品价格水平成反比 ④与流通中的商品数量成正比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货币流通规律的掌握情况,属于基础题。在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的价格总额(待售商品的数量与商品的价格水平的乘积)成正比,同货币的流通速度(即货币在买者与卖者之间转手的次数)成反比。由此可见,③错误,②④正确,答案该选C。货币的需求量与货币本身的价值成反比,即货币本身的价值越大,所需要的货币量越少,反之,货币本身的价值越小,所需要的货币量越多。故①错误。掌握书本的基本知识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二)货币的种类与形式

  1.货币与财富

  【导读】本考点在近年的高考中少有涉及,建议学生在复习时重点把握正确对待货币的态度。

  2.结算与信用工具

  【导读】本考点多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结算有两种,一是现金结算,即直接用纸币来完成货币的收支行为;二是转账结算,即收付双方通过银行转账来完成货币的收支行为,信用卡、支票等就是经济往来结算中经常使用的信用工具。学生在复习时,要明确这些信用工具的使用方法。

  3.外汇和汇率

  【导读】本考点一般以选择题形式出现。在复习中,学生要结合我国当前汇率的形成机制以及我国人民币对美元不断升值的这个背景,加深对外汇和汇率的理解。

  【试题举例】

  我国是外向型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之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民币持续升值对我省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影响表现在(  )

  A.增加了进口技术设备的成本

  B.有利于提升出口商品的市场竞争力

  C.有利于促进外贸出口增长方式的转变

  D.可以减少居民赴美留学、旅游的费用

  【答案】CD

  【解析】人民币升值导致以人民币计算的进口商品价格下降,A错;人民币升值后,以外国货币计算的中国出口商品价格提高,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我国出口商品的市场竞争力,B错;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有利于促进企业重视技术创新和品牌创新,优化出口贸易结构,从而带动外贸出口增长方式的转变,C应选;人民币升值使同样多的人民币可以换到更多的外汇,从而减少居民赴美留学、旅游的费用,D应选。

  二、价格

  (一)价格的决定与变动

  1.价值与价格

  【导读】学生在复习本考点时,只要熟悉两者的内涵即可。

  2.价值决定价格

  【导读】本考点包括价值决定价格、商品的价值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等知识,历年来都是高考的重点。建议学生在复习时要加强对价值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的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试题举例】

  假定生产一件甲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2小时,价值为40元。如果生产者A生产该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为1小时,A在4小时内生产的使用价值总量、生产出的商品的交换价值总量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分别是(  )

  A.2 80 40  B.2 40 20  C.4 80 20  D.4 160 40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生产率的关系。由于A生产该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为1小时,故A在4小时内生产的使用价值总量为4;价值总量为40×4=160;个别劳动时间与价值量无关,所以价值量为40。

  3.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

  【导读】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一直以来就是高考的重要考点。在复习中,学生要加强对价值规律的内容、等价交换原则、价格和供求关系的相互影响的理解;要注意联系粮食、猪肉、汽油、天然气等价格变化情况加以分析。

  【试题举例】

  “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及贵。”(《史记·货殖列传》)从经济学角度看,这是(  )

  A.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B.计划机制作用的结果

  C.劳动决定价值的体现  D.供求关系对价值的影响

  【答案】A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要明确引言的含义:商品价格贵到极点,就会向贱转化;反之亦然。这体现了商品价格在供求关系的影响下,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这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供求关系只能影响商品的价格而不能影响价值,故D不选;B、C与题意不符。

  4.供给与需求

  5.影响(均衡)价格的因素

  【导读】本考点多以选择题的形式来考查。此考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有很浓的生活气息,是重要的命题点。对这一考点的把握,学生要明确影响价格的因素有哪些,以及各因素是如何影响价格的。

  (二)价格变动对经济生活的影响

  1.价格变动对消费者的影响

  【导读】本考点多以选择题的形式来考查,也是生活气息较浓的考点。学生在复习时,要注意联系生活中的素材,阐述价格变动对消费者的影响。如:粮食、猪肉、汽油、天然气等价格上涨或下降对消费者的影响。

  2.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

  【导读】本考点也是高考命题点。学生在复习时,也可联系生活中素材阐述价格变动对生产者的影响。如:提高或降低成品油价格、汽车降价及手机、电脑降价等价格的变动对生产者的影响等。

  【试题举例】

  中国的东北、华北等很多地区都适合种植玉米,如今中国的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仅次于美国。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中国的玉米深加工产业发展很快,成为玉米需求新的增长点。

  表 中国玉米产需表单位:10 000 t

  根据表中玉米产量与需求变化情况,分析玉米价格变化的趋势,并指出这种趋势对玉米生产可能产生的影响。

  【答案】(1)从整体上看,玉米总产量在扩大,总需求也在增长,主要原因在于饲料消费、工业加工对玉米需求量的增加。从2001年至2006年,玉米总需求一直大于总产量(总供给),且供需差额先扩大再缩小。因此在不考虑其他条件的情况下,玉米价格应该逐步上扬,但上扬的幅度将会逐渐减小。

  (2)玉米价格的上扬将会进一步刺激生产者采取扩大玉米种植面积、改进耕种技术等措施,增加玉米产量。(若回答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从经济常识角度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回答时首先要从表格中纵向(年份)与横向(需求结构)两个方面来获取有效信息,然后把图表转换成文字。然后用供求影响价格的原理来分析玉米价格变化的趋势,并指出这种趋势导致玉米的种植面积扩大。

  3.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

  【导读】学生在复习本考点时要结合实例,区分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和高档耐用品的不同影响,以及对互为替代商品和互补商品的不同影响。

  【试题举例】

  假定甲商品和乙商品是替代品,甲商品和丙商品是互补品。如果市场上甲商品的价格大幅度下降,那么,在其他条件不变时(  )

  ①乙商品的需求量减少 ②乙商品的需求量增加 ③丙商品的需求量减少 ④丙商品的需求量增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互补商品、替代商品之间的关系。价格影响需求,当一种商品价格下降时,其替代商品价格不变,会导致该替代商品需求量减少,故选①;一种商品价格下降会导致需求量增加,引起其互补商品的消耗增加,从而增加需求量,故选④。

  三、消费

  (一)消费及其类型

  1.影响消费的因素

  【导读】本考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高考命题的重点。本考点既可以选择题的形式来考查,也可以以主观题的形式来考查,因此,学生要学会依托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加强对该考点的理解和运用。

  2.消费类型

  【导读】本考点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来考查学生对消费类型的正确认识。要求学生在复习时要明确根据不同的标准,消费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即可。

  3.消费结构

  【导读】本考点是高考中的重要考点,也是近年来命题的重点。既可以选择题的形式来考查,也可以主观题的形式来考查。建议学生在复习本考点时,要联系当前热点,正确认识它与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之间的关系。

  【试题举例】

  文化在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中的地位日趋重要。江苏能源和矿产资源贫乏,但文化资源丰富;制造业发达,而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据此,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积极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战略。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常识简要说明江苏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意义。

  【答案】①有利于引入市场机制,发挥江苏文化资源的优势,缓解能源与矿产资源不足的压力。②有利于优化江苏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③有利于改善消费结构,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素质。④有利于促进江苏经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解析】本题以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和不足为背景,考查了发展文化产业的意义。答案要围绕发展文化产业对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积极作用来组织。

  (二)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1.消费心理

  【导读】本考点多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是命题的重点和热点。在复习时,学生要注意对四种消费心理加以区分,并注意在现实生活中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2.消费行为

  【导读】本考点着重考查树立正确消费观的知识。学生在复习时,要结合社会生活中的消费现象分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把握适度消费、科学消费,大力倡导健康、节约、环保的消费模式。

  四、生产与经济制度

  (一)生产与消费

  1.生产决定消费

  2.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

  【导读】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是近年来高考的重点,常常用来考查学生对我国消费状况和消费结构的正确认识。建议学生在复习本考点时要联系生活实际,全面把握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既要看到生产对消费的决定作用,又要看到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要结合实例区分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的几个方面。

  【试题举例】

  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反作用。下列选项中,体现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反作用的是(  )

  A.数字技术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视听效果更完美的产品

  B.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C.网上购物方式不仅方便了消费者,而且降低了企业成本

  D.人们对健康的关注,推动了绿色食品业的迅速发展

  【答案】D

  【解析】“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属于消费,“推动了绿色食品业的迅速发展”属于生产,故D应选;A反映的是科技影响生产,B反映的是收入对消费的影响,C反映的是交换对消费和生产的影响,均不合题意。

  3.发展生产的意义

  【导读】本考点近年高考少有涉及,学生在复习时注意全面把握即可。

  (二)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1.公有制为主体

  【导读】本考点是高考的重点,每年高考都有涉及。建议学生在复习时,要着重把握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公有制与公有制实现形式之间的关系等。

  【试题举例】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对“公有制为主体”的正确理解是(  )

  A.公有制在各个经济领域必须占支配地位

  B.在混合所有制经济中,公有制成分必须保持在50%以上

  C.公有制在各个地方都必须保持量和质的优势

  D.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要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答案】D

  【解析】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关键领域和重要行业,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故选D;A、B、C表述均有错。

  2.国有经济及其主导作用

  【导读】本考点历年来都是命题的热点和重点,题型也是多样化。建议学生在复习时要结合“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这个热点问题去全面把握。

  3.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导读】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这一考点在近年来高考中考查的频率较高。在复习时,学生要关注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作用和发展方针,以及公有制为主体和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

  【试题举例】(2008·全国卷Ⅱ)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不断得到加强的同时,个体经济快速发展。统计资料表明,1978年全国个体经济从业人员为15万,到2007年6月底,全国个体经济从业人员为5 309万。个体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的原因在于(  )

  ①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它适应了我国现实生产力的状况 ③它可以吸纳大量人口就业 ④它是以劳动者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经济成分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A

  【解析】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来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面的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完善了所有制结构,毫不动摇地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迅速发展是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该题要扣住题目是问个体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原因,应从地位、决定因素考虑,而不是含义特点或意义,因此要选择原因①②,排除含义特点③④。

  五、企业与劳动者

  (一)生产的微观主体——企业

  1.现代企业的组织形式

  【导读】企业及其作用是高考的热点之一。建议学生在复习时,重点把握企业、企业法人这些内容,分析企业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尤其是科技创新中的作用。此外,还应该明确公司制是现代企业的主要组织形式。

  【试题举例】

  被誉为“中国汽车名片”的奇瑞汽车,2006年出口约5万辆,成为我国第一个通过自主技术赚钱的汽车出口企业,经济效益大幅增长。这表明企业是(  )

  A.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  B.以服务为目的的经济组织

  C.以出口为目的的经济组织  D.以创新为目的的经济组织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了企业的概念和经营目的。企业无论是提供服务,还是出口或创新,目的都是为了赚钱,即盈利。故应选A。

  2.公司的类型

  【导读】在复习本考点时,要注意比对股份有限公司与有限责任公司的异同。此外,还要关注新公司法中修改的部分地方。如:一人有限公司等。

  3.公司的组织形式

  【导读】本考点在近年高考中少有涉及。在复习时注意比对公司组织结构的职权即可。

  4.公司经营与公司发展

  【导读】公司能否经营成功的影响因素,在近几年高考中常有涉及。建议学生在复习时,要结合实例理解公司能否经营成功的影响因素。

  5.企业兼并与企业破产

  【导读】本考点常以选择题的形式来考查。在复习时学生要注意把握企业的兼并、破产和强强联合的关系。

  【试题举例】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的兼并和破产现象也越来越多。企业间的兼并和企业破产(  )

  ①是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 ②是股份制改造的zui.佳途径 ③是市场失灵的具体表现 ④是优化资源配置的客观要求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D

  【解析】企业间的兼并和企业破产,其原因在于竞争,在于价值规律的作用;其结果是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企业中去。故①④应选;②③对企业兼并和企业破产的理解错误。

  (二)劳动者

  1.劳动与就业

  2.劳动光荣

  【导读】扩大就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是高考的重要内容。解决就业问题是当前的热点问题,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学生在复习时,要结合具体实例掌握我国就业状况、解决就业问题的意义和有效措施等内容。

  3.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导读】在复习时,学生要注意区分几种择业观念。

  4.维护劳动者权益

  【导读】本考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近年高考常考内容。学生在复习时要全面把握该考点,不仅要明确劳动者享有的权益,还要明确劳动者权利与义务之间的关系、维护劳动者权益的意义,以及如何去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等。

  六、投资与融资

  (一)商业银行

  1.利息、利率与本金

  2.储蓄存款

  【导读】2008年是降息年,学生在复习时要熟练掌握利息计算公式,并根据当前利息率计算到期应得利息。此外,还要注意利息税的变动情况。

  【试题举例】

  在活期储蓄与国债这两种投资对象之间,某投资者如果选择活期储蓄,那么,他看中的是活期储蓄的(  )

  A.流动性强  B.风险小  C.收益率高  D.信用度高

  【答案】A

  【解析】活期储蓄存取方便,随时可以支取,说明其流动性强;B、C、D不是活期储蓄相对于国债投资的优势,故不选。

  3.中国商业银行体系

  4.商业银行的业务

  【导读】商业银行体系在近年高考中没有涉及,而商业银行的业务和作用则是高考的重点,常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在复习时,学生要注意联系当前加息这个热点,理解我国银行的作用和业务。着重把握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重要意义,分析银行提高利率的原因以及作用等。

  (二)投资

  1.投资收益与投资风险

  【导读】本考点是考查的热点。建议学生在复习时,联系我国当前股市的波动,加深对投资风险性的认识。

  2.股票

  3.债券

  4.商业保险

  【导读】以上三个考点在近年高考试题中出现的频率特别高,命题既有选择题,也有非选择题。在复习时,要着重理解三者各自的优点、缺点。对股票应给予格外的关注。

  【试题举例】

  几年前,小张在股市低迷时购买了某上市公司的股票,一直持有到2007年才卖出。该股票为他带来了3万元的收益。这一收益的来源是(  )

  ①上市公司的利润 ②商业银行的利息 ③证券公司的利润 ④股票的买卖差价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答案】D

  【解析】股票投资收入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股息和红利收入,这部分收入来源于企业的利润,另一部分收入来源于股票价格上升带来的差价。

  (三)融资   

  七、个人收入的分配

  (一)分配制度

  1.生产决定分配

  【导读】本考点在近年高考试题少有涉及,复习时结合完整的生产过程理解即可。

  2.按劳分配及其作用

  3.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导读】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一考点在高考中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近年来高考考查的重点集中在按生产要素分配上。建议学生在全面掌握按劳分配的相关知识的同时,着重把握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具体形式、原因和意义等,特别要结合实例分辨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具体形式。

  【试题举例】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多种分配方式中,按劳分配居于主体地位。在公有制经济中,按劳分配的对象是(  )

  A.社会总产品  B.个人消费品

  C.生活必需品  D.物质总产品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了相似概念的比较,解答时要准确把握按劳分配的含义。

  (二)效率与公平

  1.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公平的影响

  【导读】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涉及当前收入差距过大、实现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社会热点问题,在高考题中易于命制材料题,学生在复习中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2.提高效率,促进公平

  【导读】本考点为今年调整变化的考点。学生在复习时,要结合2008版新教材的修改把重点放在公平上,特别是怎样做到公平的问题上。这是近年来的一个重大热点问题,题目可以以多种形式出现,应引起足够重视。

  八、国家收入的分配

  (一)财政收入与支出

  1.财政收入的构成

  2.税收与财政的关系

  【导读】上述考点是近年来高考常考考点。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在复习时,学生不仅要明确国家财政收入由税、利、债、费构成,还要结合热点材料深刻体会税收与财政之间的关系。

  3.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导读】本考点是近年来高考常考考点、重要考点。考查的形式多样。建议学生在复习时,应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情况,着重把握它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深刻理解它与分配政策的关系。

  4.财政支出

  5.财政支出的构成

  【导读】本考点常以选择题的形式来考查。在复习时,学生要结合实例区分财政支出的不同方面,尤其要关注经济建设支出和社会保障支出。

  【试题举例】

  温家宝总理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各地要根据实际,合理确定低保对象范围和标准,中央财政以困难地区给予适当补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

  ①是一种社会救济制度 ②是一种社会福利保障制度 ③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 ④有利于农民充分就业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A

  【解析】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属于社会救济的内容,故②不选;④与题无关。

  6.财政收支平衡

  【导读】财政收支之间的关系是近年来高考的热点,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在复习时,学生要将财政收支的状况与国家宏观调控、积极的财政政策有机联系起来。

  (二)财政的作用

  1.财政与基础设施工程

  2.财政与宏观调控

  3.财政与人民生活保障

  【导读】财政的作用是近年来高考的热点和重点。财政是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对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复习时,学生不仅要能准确区分财政的不同作用,还要能够结合积极的财政政策、发行国债、降低印花税率调控股市等热点问题,加深对财政作用的理解。

  九、征税与纳税

  (一)税收及其种类

  1.税收

  2.税收的基本特征

  【导读】上述考点近年出现的几率较小。复习时主要识记税收的含义及特征。

  【试题举例】

  为了提高我国高收入群体自觉纳税的意识,2006年11月8日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了《个人所得税自行纳税申报办法(试行)》。首次明确提出个人年收入所得12万元以上的纳税人须向税务机关自行申报纳税。该文件的发布体现的税收特征是(  )

  A.无偿性  B.固定性  C.强制性  D.自觉性

  【答案】C

  【解析】《个人所得税自行纳税申报办法(试行)》要求纳税人对应税收入向税收征管机关自行申报,不申报将受到惩罚,说明税收依靠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因此体现了税收的强制性。

  3.税收的种类

  4.税收的作用

  【导读】从近几年高考命题情况来看,此部分的考查多以选择题为主。学生在复习中应特别关注个税申报制度,从实现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的角度去理解税收的作用。

  【试题举例】(2008年·全国卷Ⅱ)

  我国个人所得税法规定,自2008年3月1日起,工资薪金所得减除费用标准由1 600元/月提高到2 000元/月。按照经济学原理,这一调整将(  )

  ①增加财政开支 ②刺激中低收入居民消费 ③增加财政收入 ④促进公平分配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关注中低收入群体,缩小收入差距,实现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的问题。个人所得税是调节收入差距,实现分配公平的重要调控手段。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从1 600元/月提高到2 000元/月,意味着中低收入群体的税赋减轻,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实现社会稳定。所以选择C。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提高属于财政收入,会直接减少税收收入,但不是增加财政开支。所以排除①③。

  (二)依法纳税

  1.纳税人

  2.负税人

  【导读】从近几年高考命题情况来看,此部分的考查多以选择题为主,重点在于考查两者的关系。在复习时,学生要明确,每一个公民不一定都是直接的纳税人,但人人都是实际的负税人。

  3.依法纳税

  【导读】本考点是高考常考考点。学生在复习时要结合实例区分违反税法的几种行为,着重把握偷税和骗税行为;此外,要结合热点材料,正确阐述公民依法纳税的必要性和意义等。

  【试题举例】

  辨析:在我国,公民纳税越多,享有的公共服务也越多。

  【答案】①在我国,国家、集体和公民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因而就整体而言,公民纳税越多,享有的公共服务也越多。②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公民依据其收入和规定税率依法履行纳税义务,平等地享有公共服务。因而就每个公民来说,他所享有的公共服务与其纳税的多少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全面。首先要根据我国税收性质,说明公民纳税的增加是发展社会公共服务的基础,也就是指明观点的合理部分及其原因;其次,要根据税收的无偿性特征,说明每个公民的纳税多少与其享有公共服务的多少无直接关系,也就是要指出观点中不科学的部分。

  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市场经济基本原理

  1.市场与计划

  【导读】本考点高考少有涉及,复习时明确市场与计划都是资源配置的手段即可。

  2.市场调节及其弊端

  【导读】本考点是高考常考考点,且常与国家宏观调控结合起来考查。在复习时,学生要从原因和后果等方面认真比对市场调节的弱点与缺陷。

  【试题举例】

  目前活跃在中国互联网上的流氓软件大概有100多种。只要上网,你的电脑就很有可能被强行安装流氓软件。流氓软件不但会占用系统资源,同时还有可能被用来盗取信息,损害上网者的利益。流氓软件经营者的这一行为(  )

  ①违反了市场交易的原则 ②侵犯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 ③利用了市场经济的固有弱点 ④体现了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  D.②③

  【答案】A

  【解析】电脑被强行安装流氓软件,这违反了市场交易的平等自愿原则,侵犯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故①②可选;个别人利用流氓软件盗取他人信息,损害上网者的利益,这体现了市场经济具有自发性的弱点,故③可选;流氓软件的经营违反了市场经济法制性特征,故④不选。

  3.市场配置资源

  【导读】本考点是高考考查的热点,在复习时,学生不仅要明确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地位,还必须明确市场对资源的配置是通过价格、供求和竞争等市场信息来实现的。

  4.市场秩序

  【导读】规范市场秩序与加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等社会热点紧密相连,考生在备考时要重点关注,选择题、非选择题均可考查。

  【试题举例】

  某“无烟”锅因涉嫌虚假宣传被中央电视台曝光后,工商管理部门对该“无烟”锅生产厂进行了查处,查封了涉嫌虚假广告产品的存放仓库,并责令其停止销售。在此事件中工商管理部门所履行的职责在于(  )

  ①维护市场秩序 ②执行商品的安全标准 ③维护消费者权益 ④参与企业经营管理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答案】B

  【解析】“无烟”锅生产厂家的违法行为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工商管理部门对其查处是维护市场正常秩序和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表现,故选①③;②④说法错误,不选。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导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我国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它的基本特征是我国市场经济与其他国家市场经济的区别。在复习时,要重点抓住第二个特征,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2.宏观调控

  【导读】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与目标历来都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在复习时,考生要联系价值规律、市场调节的缺陷和弱点、2008年财政和税收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去综合把握。

  【试题举例】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是政府在宏观调控中常用的经济手段。一般来讲,为抑制经济过热,政府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

  ①减少税收 ②提高存贷款利率 ③减少政府开支 ④增加货币供应量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答案】C

  【解析】减少税收会刺激投资的积极性,增加货币供应量会为投资提供更宽松的资金环境,故①④不选。

  十一、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1.小康社会

  2.经济建设的要求

  【导读】此考点今年主要是结合十七大的内容进行的修改,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

  (二)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导读】从考纲的表述变化来看,科学发展观的地位更加突出,教材的内容也几乎是翻天覆地的变化,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除了全面掌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以外,更要重视促进经济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途径,即“怎么样”的问题,以应对主观题的考查。

  1.科学发展观

  【导读】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写进党章,因此,在复习时要着重关注。建议学生联系热点材料,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核心、主旨、必要性和意义等知识的全面把握。

  2.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导读】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措施是本考点的重点。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历来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学生不仅要了解发展农业的具体措施,还要与市场经济、宏观调控和财政税收等考点结合起来思考。此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也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从命题的形式来看,常以图表题的形式来考查,建议学生要结合热点材料,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提高解题能力。

  【试题举例】

  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1年~2005年广东省能源消费变动状况  

  材料二 2001年~2005年广东省人均GDP变动情况

  材料三 广东省单位GDP能耗变动状况

  注:吨标准煤/万元是国际通用的能耗指标。

  问题:(1)材料一、材料二和材料三各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2)材料一、材料二和材料三之间有什么联系?

  (3)材料二和材料三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何启示?

  【答案】(1)①材料一可以看出,广东省能源消耗总量呈现增长趋势,其中2003年~2005年能源消费的增速明显慢于2001年~2003年。②材料二可以看出,广东省人均GDP稳步增长,说明广东省经济发展整体上处于良好状态。③材料三可以看出,广东省单位GDP能耗整体上呈下降趋势,说明广东省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降低能耗。

  (2)随着广东省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能源消耗总量在增加,但单位能耗在逐步下降,说明我省经济发展向低能耗转型。

  (3)①树立科学发展观,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②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路子。③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升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水平和效益。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科学发展观、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等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基本经济学素养,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十二、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一)经济全球化

  1.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

  2.跨国公司

  3.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导读】经济全球化是近年来高考考查的重点。在复习时,学生要全方位地把握该考点: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经济全球化的载体、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我国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等。要结合热点材料加深理解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等知识。

  【试题举例】

  2006年是中国加入WTO五周年。五年来,我国人均GDP由不足1 000美元提高到1 700美元,我国实际利用外资超过3 000亿美元,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这表明(  )

  A.经济全球化主要是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

  B.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C.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有利于提高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

  D.经济全球化趋势迅速发展,各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

  【答案】ABC

  【解析】我国入世是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的集中体现。入世五年我们把握机遇、迎接挑战、趋利避害,实现了经济的迅速发展,充分体现了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积极影响。A、B、C三项讲的经济全球化及其意义是主要体现的内容,D则在题干中没有体现。

  (二)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1.对外开放

  【导读】对外开放是我国基本国策,也是历年高考出题点。在复习时,要结合相关热点材料分析说明我国对外开放的原因、举措和重要意义等。

  2.国际经济组织

  【导读】本考点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世界贸易组织这一知识点上。复习时,要结合我国是世界贸易组织成员的实际,联系相关热点材料,加深对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理解,以及我国与世界贸易组织的关系等。

  【试题举例】

  新一轮世界贸易组织多边贸易谈判能按原计划达成协议,主要原因在于欧美成员国希望发展中成员国在非农领域中更多地开放市场,却不愿意改变自己对农产品出口实行巨额补贴的政策。欧美成员国不对等的谈判方案引起了发展中成员国的强烈不满,谈判由此陷入僵局。世界贸易组织的主要作用是(  )

  A.取消成员国进口关税  B.维持国际经济的稳定

  C.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D.平衡成员国国际贸易逆差

  【答案】C

  【解析】世界贸易组织较大幅度地降低了世界各地的关税水平,并不是取消成员国进口关税,故A不选;B、D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作用,不选。

  3.国际经济合作

  【导读】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是近年来高考常考考点。在复习时,学生要注意联系热点材料加强对这部分知识的综合训练。推动区域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及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等,是学生复习备考的要点。

  4.“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

  【导读】本考点是高考的重点和热点。考查的重点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战略、基本原则等。学生在复习时,应对我国当前采取的政策和措施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并能结合热点问题,如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来加深对实施“走出去”战略和对外贸易原则的理解。

  【试题举例】

  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我国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只有“引进来”与“走出去”同时并举,中国经济才能在更大范围内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下列情况中属于“走出去”的是(  )

  A.中国海尔集团在海外建立分公司

  B.中国TCL集团收购法国汤姆逊公司

  C.中国三家建筑公司承建约旦王宫工程

  D.中国银行向美国花旗银行转让部分股权

  【答案】ABC

  【解析】中国银行向美国花旗银行转让部分股权属于利用外资,是“引进来”不是“走出去”,故D不选。A、B、C都属于“走出去”,故应选。

  第三章 知识大盘点

  经济生活

  一、生活与消费

  1.货币

  (1)货币的含义、货币的基本职能

  ①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②货币的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2)纸币的含义及其发行规律、通货膨胀、通货紧缩

  ①纸币的含义: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②纸币的发行规律: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不可以任意发行纸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待售的商品数量、商品的价格水平、货币的流通速度三个因素。

  ③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通货膨胀是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数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通货紧缩表现为社会总需求持续小于社会总供给,物价总水平持续下降,货币不断升值的经济现象。

  (3)外汇和汇率

  ①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②汇率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③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反之,则说明外币汇率跌落。

  ④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的意义: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正确的金钱观

  ①从起源看,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本质上看,它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其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②从一定意义上讲,货币是财富的象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存在商品货币关系,各种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货币。

  ③对待金钱应该“取之有道,用之有度”。

  ④要树立正确的金钱观,认为金钱是万能的拜金主义要不得,我们一方面要努力为国家创造财富,一方面也要养成把金钱花在需要它的地方,让自己在精神文明上也要上一个台阶。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可以让我们的灵魂更纯洁。

  2.价格

  (1)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商品的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2)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①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时间。

  ②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于每个商品生产者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用高于或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的商品,都只能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出售。因此,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处于有利的地位;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则处于不利的地位。

  ③赚钱:个别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赔钱;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赚钱。

  (3)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意义

  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个别劳动生产率越高,则越能获利。

  (4)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

  ①影响价格的间接因素:气候、时间、地域、生产等,甚至宗教信仰、习俗等文化因素,但这些因素对价格的影响都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

  ②供求影响价格:a.供不应求——抢购——价格上涨——形成卖方市场(卖者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b.供过于求——滞销——价格下跌——形成买方市场(买者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5)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表现形式

  ①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②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6)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和生产经营的影响

  ①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a.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动。一般来讲:价格降低——需求量变大,价格升高——需求量变小。

  b.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的影响比较大。

  c.在可以相互替代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导致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

  d.在有互补关系的商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不仅使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也会使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

  ②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a.调节生产。

  b.提高劳动生产率。

  c.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3.消费

  (1)消费结构的含义和恩格尔系数

  ①消费结构反映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消费结构会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②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被称为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越小,人们生活水平越高。反之,越低。

  (2)正确的消费观

  ①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②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③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④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我们的精神财富。

  二、生产、劳动与经营,1.生产与经济制度

  (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①生产决定消费。

  a.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b.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c.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d.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②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a.消费的实现是生产行为的完成标志。

  b.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c.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d.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

  (2)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原因和意义

  ①原因: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落后的社会生产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

  ②意义: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赶上乃至超过发达国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③怎样大力发展生产力。

  a.一定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b.加快生产力发展必须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

  c.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

  d.为了发展生产力,必须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

  (3)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4)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

  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在关系到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5)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及意义

  ①内容: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存在、共同发展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

  ②意义:

  a.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b.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2.企业与劳动者

  (1)公司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

  ①公司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②公司要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③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良好形象。

  a.公司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企业形象是企业的产品、服务在社会中留下的印象,以及所受到的评价和认同。

  b.企业的信誉和形象作为一种无形资产是企业所特有的,是经过长期的努力形成的。

  c.它渗透在企业经营和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并随企业的发展不断延续和更新,最终通过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上形成本企业的竞争优势。

  d.公司是否诚信经营,关系到企业成败。一个企业,如果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谋取利益,它一定不会长久,不会真正取得成功,违法者还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2)正确的择业就业观

  ①树立自主择业观。根据个人的兴趣、专长和条件,自主选择职业。

  ②树立竞争择业观。因此,要努力学习,提高技能和素质,积极主动地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

  ③树立职业平等观。各种正当职业的劳动者,都是创造社会财富所必需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不管从事什么工作,只要脚踏实地,都能有所作为。

  ④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

  (3)应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①意义:这些权利是保障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是充分调动和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的保证。

  ②措施:

  a.权利和义务相统一。劳动者享受权利,是以履行劳动者的义务为前提的。

  b.我国实行劳动合同制度,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

  c.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时,可以通过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提出诉讼等途径加以维护,而不能采用非法手段施加报复。

  d.党和政府在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扩大就业的同时,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3.投资的选择

  (1)股票、债券的比较

  (2)国债、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的比较

  相同点,①都是一种债务

  ②都以定期收取利息为条件,到期都要偿还本金

  ③都可以进行买卖、抵押和转让(3)商业保险和储蓄存款的比较


 

  续表

 

  三、收入与分配

  1.个人收入的分配

  (1)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客观必然性

  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①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效率与公平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二者又存在矛盾。

  ②为什么要实施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a.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相对匮乏。发展经济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b.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分配的结果能促使人们奋进,使社会具有生机和活力。(公平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它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③怎样兼顾效率与公平?

  a.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要允许和鼓励“部分先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b.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c.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必须正确处理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与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关系。

  2.国家收入的分配

  (1)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①经济发展水平(主要原因):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反映了根与叶、源与流的关系。只有加快经济发展,大力增加社会财富总量,才能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

  ②分配政策:在社会财富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收入过少,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不利于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最终将对财政收入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国家财政集中的收入太多将直接影响国家职能的有效发挥,尤其会降低财政对经济发展支持和调控的力度,最终也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增加。因此,国家应当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我国财政的作用

  ①集中力量办大事。

  a.国家财政支持基础设施和工程的建设,调节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

  b.保持经济平稳运行。

  c.财政具有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作用。

  ②人民生活有保障。

  a.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

  b.财政是建立和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物质保证。

  c.财政是实现收入公平分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3.征税和纳税

  (1)税收的基本特征

  ①强制性——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强制征税。纳税人必须依法纳税,税务机关必须依法征税。

  ②无偿性——国家取得税收收入,既不需要返还纳税人,也不需要对纳税人直接付出任何代价。

  ③固定性——国家在征税之前就以法律的形式,预先规定了征税对象和税率,不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不能随意改变。

  ④这三个基本特征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有强制性,强制性是无偿性的保障;其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了它必须有固定性,随意征税会造成经济秩序的混乱,最终将危及国家利益。

  (2)个人所得税

  ①含义:个人所得税是国家对个人所得额征收的一种税。

  ②计算方法:按应税项目不同,分别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

  ③税率:实行超额累进税率纳税人所得越高,税率越高,所得越低,税率越低。

  ④作用:个人所得税不仅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而且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3)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①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在我国,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我国税收的性质)

  ②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国家各项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各种税收作为物质基础。

  因此,每个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种服务的同时,必须承担义务,自觉诚信纳税。

  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市场调节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①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和作用:

  a.市场能够通过价格涨落比较及时、准确、灵活地反映供求关系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配置。

  b.面对市场竞争,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在利益杠杆的作用下,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②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a.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

  b.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

  (2)规范市场秩序的必要性和措施

  ①必要性:市场实现资源合理配置,需要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

  ②措施:

  a.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

  b.讲诚信,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这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既具有市场经济的共性,又具有自己的鲜明的特征。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②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③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加强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4)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手段、必要性

  ①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②手段:包括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国家宏观调控手段应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

  ③必要性:

  a.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

  b.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

  2.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2)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树立科学发展观

  ①含义: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就是科学发展观。

  ②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

  ③措施(表现为哪几种发展状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

  (3)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主要措施

  ①科学发展观的主旨在于更好地发展。

  ②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高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水平和质量。

  ③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④统筹城乡发展。

  ⑤统筹区域发展。

  3.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1)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①有利影响: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同时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它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发展中国家的机遇)

  ②不利影响:

  a.现阶段,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发达国家具有经济和科技上的优势,左右着国际经济的“游戏规则”,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

  b.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在一起,在促进各国经济合作的同时,也使得一个国家的经济波动可能影响其他国家,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挑战)

  ③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我们不能置身事外,应该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迎接挑战。

  (2)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全面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

  ①加入世贸组织,是我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战略决策,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②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是我国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基本战略,引进来与走出去都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有机组成部分。

  ③中国必须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是闭关自守,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在立足于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

  政治生活

  一、公民的政治生活

  1.我国的国家性质

  (1)我国的国家性质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它是我国的政体。

  (2)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和特点

  ①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②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是: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分子实行专政。

  (3)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①广泛性:民主主体的广泛性和民主权利的广泛性。

  ②真实性: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保障。

  (4)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

  ①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立国之本,作为四项基本原则之一,已被写入我国宪法。

  ②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

  ③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

  2.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1)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

  ①政治权利: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监督权等。

  ②政治性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等。

  (2)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①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②坚持权利和义务统一的原则。

  ③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3)公民积极有序地参与政治生活的意义

  有序的政治参与,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要求。

  ①有序与无序的政治参与区别:是否遵循法律、规则、程序(也是判断有序与无序的准绳);是否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是否正确处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②意义: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生活,可以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愿;切实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和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不断改善公共管理,创建文明祥和的新社区;有力地促进政府机关的廉政建设等。

  3.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方式

  (1)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

  ①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

  ②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第一,有助于决策者充分发扬民主,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

  第二,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提高落实决策的自觉性,推动决策的实施。

  第三,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锻炼参与决策的能力,增强关心公共生活的政治责任感。

  (2)发展基层民主的意义

  实行基层民主自治以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

  二、为人民服务的政府,1.政府的职能和责任

  (1)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

  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2)我国政府的宗旨和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

  ①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②基本原则: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它要求,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2.政府权力的行使和监督

  (1)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

  政府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政府依法行政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公职人员不变质,增强政府的权威;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2)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意义

  ①权力是把双刃剑,为防止权力的滥用,需要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②政府接受监督是坚持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保证。

  ③政府只有接受监督,才能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减少和防止工作失误;才能防止滥用权力,防止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保证清正廉洁;才能更好地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作出正确的决策;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造福于人民,从而建立起一个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1.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关的法律地位和职权

  ①人民行使国家权力机关(我国的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②人大常委会是人大的常设机构,在人大闭会期间代替人大行使部分职权。

  ③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

  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在普选的基础上选举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其他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各自的职权;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3)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之间的关系

  其他国家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由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鲜明的特点。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宗旨,真正保证了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

  ③实践证明,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是中国人民奋斗的成果和历史的选择,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治制度。

  ④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重要的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决不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模式。

  2.我国的政党制度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不是自封的,是中国人民经历长期的实践郑重作出的历史性选择;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确立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②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最广泛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

  ①性质: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②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③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的。

  (3)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①科学执政: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②民主执政: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③依法执政: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

  ④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要通过依法执政体现出来,又要靠依法执政来保证实现。依法执政有利于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4)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的基本内容和优越性

  ①基本内容:

  a.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我国政党制度的根本前提),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亲密友党。

  b.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d.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

  e.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

  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也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团结和民主是人民政协的两大主题;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是人民政协的职能。

  ②优越性: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

  (5)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①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是我国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区别于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

  ②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3.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1)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①民族平等原则:坚持民族平等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首要原则。

  ②民族团结:民族的团结和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③各民族共同繁荣:各民族共同繁荣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是实现国家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根本原则。

  ④民族原则之间的关系。

  三者互相联系、不可分割。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是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2)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其优越性

  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含义: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内容: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自治机关是指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我国国情:这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互相依存的民族关系,使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④优越性: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全;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四、当代国际社会,1.国际社会的成员

  联合国的宗旨、原则和作用

  ①联合国的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②联合国的原则: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不得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集体协作,不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确保非会员国遵循上述原则。

  ③作用:联合国成立至今50多个春秋,历经曲折。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它在国际社会中起着越来越重大的作用: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实行人道主义援助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2.处理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1)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

  ①影响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

  ②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国家力量。

  (2)我国在国家关系中必须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

  ①我国国家利益的主要内容:安全利益、政治利益、经济利益。

  ②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就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具有正义性。

  3.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

  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4.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

  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的。

  ①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独立的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②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③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独立自主及其含义。

  ④我国外交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其具体内容。

  (2)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内涵

  中国正走在和平发展的道路上。走和平发展道路,不同于以往西方列强通过侵略、征服、控制的途径,掠夺、攫取别国的财富来实现自身的发展,而是通过自身的努力和自主创新,采取和平的方式,增加社会财富,实现自身的发展。

  第四章 应试答题技巧

  解题能力指导

  一、要熟悉高考解题能力的要求

  现在的高考突出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并把这种能力要求在《考试大纲》中明确地提了出来。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提高解题能力,首先要掌握《考试大纲》对考生能力的要求。第一层次是“获取和解读信息”。获取和解读信息过程实际上就是审题过程,考生一定要把已知条件是什么,求证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解读清楚,一定要把信息中的“关键词”“关键信息”“隐含信息”提取出来。获取信息、解读信息要防止思维定式,死记硬背。第二层次是“调动和运用知识”。调动知识就是利用已经获取的信息带入学科知识网络,运用迁移能力调动出解决问题需要的知识。调动知识要稳、准、快,这实际上是个思维过程。运用知识就是将调动出来的知识重新整合,建构解决问题的知识体系。调动和运用知识是按图索骥的过程、搜索的过程、有目的的思维加工过程,即根据试题信息,寻找基础知识、课本知识的过程。第三层次是“描述和阐释事物”,这是解题进入实际操作步骤。描述和阐释要做到问什么答什么,做到不跑题、不滥写。描述和阐释要用政治术语,要注意语言的层次性和逻辑性,书写认真、段落分明。第四层次是“论证和探究问题”。这是在考查学生的个性品质和创新精神。论证、探究问题要做到由事达理,做到对问题的升华创新。论证和探究问题也是对考生情感和价值取向的考查,所以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

  二、要掌握解题的正确方法

  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对提高解题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1.把握一个原则,以干求肢,即:抓住立意。每个选择题只有一个立意,即一个中心思想必须抓住题目的核心内容,必须明确题目要求,zui.好用一句话的形式提取出立意。对于现在综合性的选择题,看清题目格外重要,必须审清题干。

  2.组合性选择题往往上下题之间是有关联的。按顺序做题,搞清楚逻辑关系,把握中心材料与每一小题、每一选项的关系。

  3.找关键词。一般来说,每个选择题的关键词大多在题干的最后一句话中,如“范围关键词”:经济学道理……、哲学道理……等。“内容关键词”:措施是……、制度是……等。“形容词关键词”:根本……、主要……等。“动词关键词”:表明……、说明……、体现……等。“要求关键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等。把试题立意和关键词相结合,对做难度稍大的题目有较大的帮助。

  4.要运用比较的方法,比较干肢关系,然后排除错误题肢,去掉离题远的题肢,选择离题最近的题肢。

  主观性试题的解题方法:

  在高三政治课高考复习中,大多数学生在解答主观题能力的提高上与老师的期望相差很大。考纲知识掌握的好坏当然是最重要的原因,但与把握解答主观题的要素和方法也是密切相关的。解答主观性试题的方法主要有:

  第一,审清主观题的设问是答题的关键。

  通常情况下,政治主观题的答题要求是由设问规定好的,如果看不清设问的要求,“差之毫厘”,往往会导致所作答案“谬以千里”。

  第二,能熟练组织知识点是解答主观题的基础。

  政治主观题的参考答案,基本上来自考纲或者课本内容,死记硬背并不能保证自己解答好主观题。因为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点时,并不理解知识点的含义,不知道自己所背的知识可以为解答什么样的问题服务。学生复习知识点时,不仅要注意阅读、记忆、理解知识点,更重要的还需要加强对知识点的归纳整理,使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点系统化、条理化,确保自己能够在解答主观题时按题目要求,熟练组织知识点,这是解答主观题的基础。

  第三,学会分析材料、利用材料是答题的重要环节。

  在解答主观题过程中学会分析材料、利用材料是答题的重要环节,因为材料往往蕴含着答题的角度。分析材料,弄清材料的层次,就可以利用材料的暗示,搜索相关课本知识点,设置答案。

  三、要克服解题过程中的错误

  高考所要考查的各种能力最终要学生以文字的形式反映在试卷上。总结自己在答题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错误问题,并找出解决的办法并加以克服是提高解题能力的捷径。

  1.答题过程经常出现的错误

  (1)审题不清,答非所问。最常见的是题目要求用辩证法的知识,学生用唯物论的知识来解答;也有题目要求用经济常识的有关知识回答,学生却用政治常识解答;也有根本搞不明白题目要求考生去做什么,乱写一通。

  (2)不使用政治学科专业术语答题。许多学生回答问题观点正确,但是使用大白话来表述对问题的理解从而造成丢分。如,表述通货膨胀含义正确的应是:国家发行纸币超过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而有的考生说成是国家把钱发多了等。

  (3)文字叙述缺乏完整性、条理性和简洁性,出现“会而不对”“对而不全”“全而不准”的现象。主要表现有:答不出或答不全要点。如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和方法论表述,正确的表述是矛盾有特殊性,不同事物的矛盾有不同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的考生写成矛盾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再有就是总担心答不全,原理有用无用的全写上,让教师去找答案,或者由于出现了错误性的表述,使原本正确的那部分答案也不能得分了。

  2.学生答题出错、不规范的原因

  一是对题中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原理缺乏深刻的理解而导致读不懂题意;二是答题技巧和文字表达能力方面的缺陷和不足;三是由于知识结构不合理、缺乏系统性而导致对知识提取上的障碍等。

  找到自己出现错误的原因并运用各种方法来加以克服,才能在将来的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四、加强解题训练

  一些考生解答高考题特别是非选择题常见的错误,主要有:审题失误,离题、偏题;思维片面,丢三落四,少答、漏答;层次不清,颠三倒四,不合逻辑;使用口语、生活化语言答题,不会使用政治术语等。其原因不外乎两个,一是基础知识不牢;二缺少必要的训练,高考所要求的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不到位。克服上述问题,考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研究历年来的高考题型是高考复习不可或缺的环节,只有研究才能知晓趋势,才能有的放矢地复习。精心解答高考题,训练培养考试大纲规定的四项能力,有利于有效克服和纠正上述错误。经验表明,高考试题的规范性、科学性,对思维能力训练的合理性、有效性,都是一般的练习题所难以超越的。选做高考题有利于直接进入能力训练“快车道”,直接与高考命题专家“面对面”“零距离”。

  2.同类题型归类强化,反复训练。有许多题型,如措施建议类、启示类、原因类、设计活动类等,学生往往思维不够严密,或缺乏创意,在最后的复习阶段学生可以将同类题型归类强化,反复训练,“熟能生巧”,掌握解答同类型题的一般方法和窍门,这同样也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素质和能力。

  3.习题演练不求数量,重在质量。习题训练的目的是掌握分析和思考问题的方法,总结出一定的解题规律和方法。无论是选择各地的高考题还是自己编制习题,不能为练而练,不加选择。政治习题的解题往往书写量比较大,有时不同的习题会用到同一个知识点,而且当思考过程完成后,有时的书写就成为一种简单重复,所以在进入全面复习阶段,必须进行精心研究,并从中精选出具有典型意义的试题进行训练,发现解题规律,掌握思考问题的方法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五章 考前状态调整

  第一节 调整心态,突破“心理围城”

  一、考试一半是靠心态

  一年一度的高考,对广大考生是一次极其严峻的考验。它不仅是对考生的知识、智力、技能的考查,也是对考生情感、意志、体力的挑战。无论心理学的研究,还是高考的实践都表明,考生的应考心理如何,临场发挥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考的结果。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王极盛教授对20个影响高考成功因素的研究结果表明,考试中心态排第1位。

  1.不良应考心理的外部表现

  “应考心理”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多数时候主要反映在思维活动中,但有时会在人的言行、神态中表现出来。比如在考试前感到紧张不安、焦虑失眠,学习效率下降,甚至食欲不振,精神体力都有极度疲惫的感觉;在考试中有人心情激动,难以平静,不能很快进入角色;有人碰到一些问题就惊慌失措、悲观失望,甚至想退场;有人感到头昏目眩,心慌烦躁,身心不适等等。这一切其实都是不良应考心理的外部表现。有一些医学工作者称这种现象叫考试综合症。据最近几年的实际观察,有以上这些现象的考生不是少数,而占到相当的比例。现代科学研究证明:适度的压力,适当的紧张,可以提高人的工作和学习效率,无论是对人的身体健康,还是对人的心理锻炼都有益处。但是,如果压力过大,长期精神紧张,就会出现适得其反的效果,情绪不安、焦虑紧张、悲观失望等不良心理现象会直接影响到考生的临场发挥。

  2.应考心理对临场发挥的影响

  应考心理与临场发挥之间的关系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应考心理的好坏,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到临场发挥的好坏。应考心理越好的考生,一般来说,临场发挥就越好。反之,则越差。经常有这种现象:有的考生平时成绩并不怎么好,甚至较差,但是高考中却发挥得相当出色,甚至超水平发挥;而有的考生平时成绩还不差,但考试结果却令人失望。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还是应考心理在作怪。可以这样说:应考心理与临场发挥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临场发挥”是对“应考心理”的zui.好检验。

  3.树立正确的考试观

  应该教育考生,使他们认识到:高考固然是一条成功之路,但并不是“wei/yi”的成功之路。金榜题名诚然可喜,但“榜上无名”也未必就是穷途末路。当今社会,正处在改革发展的时代,需要各方面人才。只要树立了远大的志向,正确的理想,并为之奋斗,就一定能有所作为。考生应树立正确的考试观,排除一切不利因素的干扰,正确对待高考。

  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考生一定不能迷信,有的考生考前看到了乌鸦,就觉得自己完了,看到喜鹊则认定对自己是个好兆头。还有许多考生考前爱扔硬币来判定自己的成功几率。这些都是要不得的,只会扰乱你的情绪,打击你的自信。

  二、考试情绪的自我调适

  考生当听到入场铃声时,难免心理紧张,特别是第一天的第一科考试。所以提前准备很关键,首先是物质准备,而心理准备更为重要。考生一迈入考场,可能会出现突如其来的紧张。考前的知识储备和身心调适越充分,这种紧张发生的可能性越小。

  如果在考场上已经出现这种状况,这时再去懊悔是没有益处的,只能积极地采用一些调控措施消除这些情况带来的影响。

  1.突然慌乱

  有时,考生可能因为在作答时遇到了难题,或是遇到钢笔坏了之类的意外情况,或是冷不防从脑海里迸出“我要失败了”等消极的想法,便突然慌乱起来。这种情况发生后,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放松,一旦出现突然慌乱的最初征兆,zui.好暂停作答,闭合双眼,轻轻地对自己说“放松”,重复六次,并注意体验全身松弛的感觉;也可以全身高度绷紧十秒钟,然后突然放松。第二种方法是深呼吸,在突然慌乱时,呼吸会变得急促,这时应该有意调节呼吸,在吸气时绵长、缓慢、深沉,呼气时也这样。第三个办法是中断思路,一旦产生容易引起慌乱的想法,可以果断地对自己说“停”,同时握紧一下拳头,这样能中断原来的思路。当自觉情况好转后,应迅速转入正常考试状态。

  2.瓶颈效应

  瓶颈效应是指在考试过程中,心里觉得似乎容易解决而一时又解决不了的心理现象。这时考生答题一会儿感到似乎已经茅塞顿开,一会儿又觉得毫无办法,欲行不能,欲罢不忍,时间不知不觉溜过去了。瓶颈效应常伴随突然慌乱发生,并加剧慌乱程度。遇到这种情况时,首先要保持镇静,注意放松,调整呼吸;然后,通过情境、结构联想,回忆与该问题有关的内容,发掘出有用的材料和线索。另外,还可以暂时放下当前的题目,先做别的题,过会儿再回头思考,说不定会从其他题目中得到启发而豁然开朗呢!

  3.身体疲劳

  高考时,连续数小时处于注意力高度集中、思想持续活跃、书写量较大的状态中,考生很容易产生身体疲劳现象。在高考前,考生要注意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度的锻炼和良好的营养,从而为高考储备足够的精力。在考试当中,要不时给自己一些调整状态的短暂间歇,伸展四肢和腰背,活动手腕和头颈,摇摇手指关节,这样,才不至于过分紧张或疲劳,维持良好的机能状态。有些考生在考试过程中感到手指非常紧张,严重时感到握笔和写字非常困难,这是手部疲劳的一种表现。出现这种情况时,先放下笔,活动活动手腕,手臂自然下垂轻轻地摇一摇;也可以双手交叉按压指关节,双手举至面部自上而下做干洗脸五至六次,手便会放松许多。

  4.作弊冲突

  高考,要求严格、组织严密,与每个考生的前途有着重大关系。由于社会不正之风的影响,以及个人准备不充分、成功欲望过强、道德水准较低等原因,有的考生在高考中还可能陷于作弊冲突之中。作弊是与社会道德相背离、与科学精神相对立、与考试规则相冲突的,应该坚决抵制。然而,高考关系重大,一分之差可能引起天壤之别,所以有些考生在高考中偶尔会萌发作弊念头。有了这种念头的考生应立即设法排除,以免影响考试。对于那些试图把意向变成行动的考生朋友,不要冒险做那些会令你窘迫,甚至断送你前程的傻事,因为监考老师和考场纪律都是严格无私的。

  第二节 考前一周整装待发

  一、决战前的部署至关重要

  1.一般来说,高考前几天复习,总的原则是回归教材,通过知识网络,把查漏补缺、解决前面复习中出现的问题放在第一位。没必要也不可能再把每一科详细地复习一遍。因此,最后七天的复习更应收缩到教材上来。通过看书上的目录、标题、重点等,一科一科地进行回忆,发现生疏的地方,及时重点补习一下,已经熟练掌握了的内容,可以一带而过。还可以看自己整理的提纲、图表、考卷,重温重要的公式、定理等。这七天的复习,就像运动员在比赛前的准备活动或适应性练习一样。通过这七天的收缩复习、强化记忆,可以进一步为高考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心理学界有一个普遍的共识,早起后半小时和晚睡前半小时,这两段时间是zui.佳的记忆时间,所以,这一个小时要充分利用。

  2.进入全真模拟状态。全真模拟复习要与高考时间程序表一致,这样才能在高考的那天,顺利进入状态。每天做一套卷子,这样在几天后真正拿到高考试卷时不会感到手生,能尽快找到感觉。

  3.要保持自己平时学习和生活的节奏,适当减小复习密度和难度,可以得到“退一步,进两步”的效果。保持大脑皮层的中度兴奋(既不过分放松也不过分紧张),要避免和他人进行无谓的辩论和争吵。可以适当地看电视、听音乐、做自己喜欢的事,不过zui.好别玩电脑,因为电脑游戏、网络容易令人沉迷。这样,就能在考试前夕,创造一个良好的心境。

  4.高质量的睡眠永远是最有效的休息方式。考前有的考生可能会因兴奋而失眠。所以,睡前不应喝咖啡、茶之类的刺激性饮料,也不应看紧张、扣人心弦的故事片。到了正常睡觉时间或是稍早一点(大可不必早早上床等着入睡),躺到床上,全身放松,争取迅速入睡。若一时睡不着,千万不能着急,不要责备自己或胡思乱想,只管保持平和心情,采取重复放松技术。其实只要全身非常放松,大脑不兴奋,完全可以获得身心的休息。

  “猫头鹰”式的考生如何应付上午的考试?有些考生习惯于夜间用功学习,夜越深精力越好;还有些考生为争取时间,拼命熬夜,以致养成习惯。这两种情况,都会使考生在白天,特别是上午精力不佳,但考试又都是在白天进行。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必须事先进行人体生物钟调整,逐步改变生活习惯,以适应考试的时间安排。调整生物钟,从临考前两周就要开始矫正作息时间,坚持晚上9点30分睡觉,早晨6点起床。开始时可能怎么也睡不着,不过没关系,睡不着就看书,但第二天早6点一定要起床。因为头天晚间没睡好,起床后昏昏沉沉。这时一定不可赖在床上,可以到附近公园、街道上跑跑步,边跑边背些单词。几天过后,就会慢慢适应早睡早起的习惯了。考前一周应按考试时间安排作息,早6点起床、运动、吃饭,8点钟准时开始复习,中间休息20分钟。zui.好按考试科目时间复习。这样经过一段适应训练,临场考试就不会有异常感觉了。

  5.在高考前一两天,考生应该熟悉考场。在通常情况下,一个学校的考生可能要到另一个学校去考试,所以,熟悉考场尤为重要。所要熟悉的内容有:所在考场离居住地点有多远;用什么方式抵达比较迅速和安全;在路上要花多少时间;自己在哪个教室;坐哪个座位;座位是靠近门窗还是贴近墙角;教室是向阳还是背阳;厕所及其他服务设施在哪儿;附近有无可以休息和饮食的地方,这些问题在准备时都应该弄清楚。否则,临到考试时由于没有准备,一些意外情况可能会让你陷入混乱和迷茫,影响注意力和思维的灵活性。譬如出发过晚,气喘吁吁地赶到考场再匆匆忙忙找自己的座位,这样会影响情绪,耽误做题时间;如果开始考试时才发现窗户透进的阳光直射你的座位,这时抱怨着急只会起消极作用。还有在教室门口附近就座的考生,易受到巡视员进出的影响。若对这些事情早有准备的话,就能把这些所引起的心理冲击减小到最低程度。熟悉考场,早作准备,会给考生带来信心和安全感。

  二、必要的物质准备是高考成功的先决条件

  1.备齐考试用品。考试前一两天,要仔细检查一下高考时必备的文化用品(如手表、钢笔、三角板、圆规、铅笔、橡皮等),如果用品不齐或有故障,一定要及时解决。高考的前一天晚上,临睡前要将包括准考证在内的所有必备品装在一个袋子里(zui.好是厚而透明的小塑料袋),放在容易看到的地方。每次考试出发前,一定要检查一下。这些看起来是小事,但小事弄不好,有时也会误大事。如每年高考都会有人忘记带准考证,从而无法进入考场,延误了考试时间,平添一番烦恼;有时,手表未及时更换电池,在考试中途手表停了,很长时间自己也未发现,造成考生不能合理地分配答题时间;还有的考生,只带了一支钢笔,答卷不久,钢笔又不下水了,也十分狼狈……总之,高考也应像打仗一样,要“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不打无准备之仗。

  2.注意养精蓄锐。考生经过高中三年的学习,特别是最后的复习,目的就是迎接高考,接受国家的考核和选拔,可谓“养兵千日,用在一时”。所以,考前要注意“养精蓄锐”,注意饮食起居,预防突发感冒、腹泻等疾病,多补充一些优质蛋白质食品,如鸡蛋、瘦肉、肝、牛奶和豆制品等,多吃蔬菜和水果。这些食品营养丰富,有助于增强体力和记忆力。为了防止意外情况发生,考试前几天不要参加较为激烈、体能消耗过大的文体活动,同时不要到离家太远的地方。适当的放松和休息应是考前一周的主旋律。

  3.女生在高考前应充分估计,高考那几天是否是月经期。如果是,应和家长、医生商量一个妥帖的处理方法。尤其是平时月经期身体不适,有痛经或其他不良反应的考生更应该考虑周到一些,以免到时手足无措,影响考试。

  附 2009年与2008年考纲差异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END -
  • 相关文章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相关方法经验,供你参考借鉴。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汇总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 1....
2023-09-14

初中政治知识点总结

初中政治知识点总结(优秀4篇) 初中政治知识点总结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初中政治知识点总结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初中政治知识点总结】相关方法经验,供你参考借鉴。 初中政治知识点总结有哪些 初中政治知识...
2023-09-10

政治必修一知识点

政治必修一知识点(通用5篇) 政治必修一知识点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政治必修一知识点】相关方法经验,供你参考借鉴。 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有哪些 高中政治必修一的主要知...
2023-08-22

高中政治主观题答题模板

1.《经济生活》类主观题 1.1.有关价格变动与物价稳定的命题 1.1.1.价格变化的原因 1.1.1.1.设问模式∶某商品价格不断上涨(下降)的原因? 1.1.1.2.答题模板∶价值+供求+纸币发行量+市场的缺陷+国家经济政策 1.1.1.3.答题要素 1.1.1.3.1.价值决定价格∶价值量越...
2021-09-23

高中政治水平考知识点总结

政治水平考是高中政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考试之前,高中生需要做好政治知识点的复习。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中政治水平考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高中政治水平考知识点总结1 一、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包含两个方面的原理):(★) 物质决...
2021-07-23

高中政治水平考知识点归纳分享

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还要复习以前的旧知识,肯定会累,所以要注意劳逸结合。只有充沛的精力才能迎接新的挑战,才会有事半功倍的学习。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中政治水平考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高中政治水平考知识点总结1 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及...
2021-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