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15天,高考数学总体复习方案
距离2016年高考还有不足半月的时间,这是考生综合素质大踏步提高的黄金时间,也是考生产生分化的重要关口。这段时间,也称为全面复习阶段,同学们需把前面一些零乱、繁杂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模块化,找到学科中的宏观线索,提纲挚领,全面到位。下面我们将根据以往的高考数学复习的经验,结合优秀考生的学习体会,谈谈这十来天的复习建议。
一、全力夯实双基,保证驾轻就熟
目前高考数学试卷,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考查占80%左右的份量,即使是创新题或能力题也是建立在双基之上,只有脚踏实地、一丝不苟地巩固双基,才能占领高考阵地。
教材是精品,把握了教材,也就切中了要害。不仅要深刻理解教材中的知识,更要关注教材中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还要全面把握知识体系,保证:
⑴不掌握不放过。对照《考试说明》,确定考试范围,认真阅读和理解教材中相关内容,包括每个概念、每个例题、每个注释、每个图形,准确理解和记忆知识点,不留空白和隐患。
⑵胸无全书不放过,在掌握知识点的基础上,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把书学得“由厚变薄”。不防从课本的章节目录入手,进行串联,形成体系。
⑶有疑难不放过。为巩固复习效果,发展思维能力,适量的练习是必要的,练习中遇到困难也在所难免,必须找到问题的症结在那里,对照教材,彻底扫除障碍。回归教材、吃透课本,千万不能眼高手低哟。
二、重视错题病例,实时忘羊补牢。
错题病例也是财富,它有时暴露我们的知识缺陷,有时暴露我们的思维不足,有时暴露我们方法的不当,毛病暴露出来了,也就有治疗的方向,提供了纠错的机会。
由于题海战术的影响,许多同学,拼命做题,期望以多取胜,但常常事与愿违,不见提高,走访了一些同学,普遍觉得困惑他们的是有些错误很顽固,订正过了,评讲过了,还是重蹈覆辙。原因是没有重视错误,或没有诊断出错因,没有收到纠错的效果。
建议:建立错题集,特别是那些概念理解不深刻、知识记忆失误、思维不够严谨、方法使用不当等典型错误收集成册,并加以评注,指出错误原因,经常翻阅,常常提醒,警钟长鸣,以绝后患。注意收集错题也有个度的问题,对于那些一时粗心的偶然失误,或一时情绪波动而产生的失误应另作他论。
三、加强毅力训练,做到持之以恒。
毅力比热情更重要。进入高三,同学们都雄心勃勃。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有的同学能够坚持不懈,平步青云。有的同学松弛下来,形成知识或方法上的梗阻。影响情绪和信心。阻碍前进的步伐。训练毅力刻不容缓!
计划明确,并坚决执行,不寻找借口,做到“今日事今日毕”,决不拖到明天做今天的事,练习也要限时完成,一个小时完成的,决不拖成一个半小时完成,否则将影响后续的学习和生活。任何一门学科,只要三天不接触,拿到题目时,将会觉得入手不顺,思维不畅,效率不高且易出错,若5天不训练将会不进而退。所以,建议各个学科每天都要有所巩固,根据具体情况哪怕份量轻些也行。遇到困难应及时解决,不能积累,否则会打击信心,丧失斗志。
要成就事业,既要有热情,更要有毅力!
四、抓住典型问题,争取融会贯通。
由于题海战术的影响,考生们都以做多少套练习来衡量复习的投入度,殊不知有的练习属于同一层次上的重复劳动,有的还会形成负迁移,重点得不到强化。所以必须抓住典问题进行钻研的力度,扩大解题收益,提高能力层次。
复习阶段,关于例题的处理,不能停留在有方法、有思路、有结果就认为大功告成,草草收兵,曲终人散,就太可惜了。抓住一些典型问题,借题发挥,充分挖掘它的潜在功能。具体的就是解题后反思。反思题意,训练思维的严谨性;反思过程与策略,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反思错误,激活思维的批判性;反思关系,促进知识串联和方法的升华。
另外,我们还要学会典型问题的引申变化:类比变化,有利于知识和方法的巩固,推广变化,有利于递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开放性变化,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应用性变化,有利于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五、精读考试大纲,确保了如指掌。
《考试说明》是就考什么、考多难、怎样考这三个问题的具体规定和解说,有的省市使用了二期课改教材,有的省市在过渡阶段,所以《考试说明》必然有调整的内容,所以必须高度重视,明确要求,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如果走马观花地看一遍,容易造成误解,认为要求不高,都已经复习好了,产生盲目乐观的情绪。必须加强学习考试说明的力度,保证有的放矢。
首先明确考试的知识要求。针对教材与复习时的笔记逐条对照,看是否得到了落实,保证没有遗漏,更要保证到位,不同的知识点有不同的能力要求,只能高举高打,才能游刃有余,没达要求的决不罢手。
其次要明确考试的能力要求。不同的学科,对考生有不同的能力要求,看对应的要求是否在复习时得到了训练,特别是二期课改对创新与探究能力的要求是否得到了落实。
还要明确考试对思想方法的要求。目前高命题坚持新题不难、难题不怪的方向。强调“通性通法、淡化技巧”。所以对考试说明中要求的方法,是否心中有数,特别是教材的例题体现的思想方法是否已经掌握。只有掌握了思想方法,才能在考试时以不变应万变。
另外,对试卷的形式,涉及的题型、考试时间、分值等等也应一清二楚。
六、梳理归纳知识,形成知识网络。
复习过的知识虽千头万绪,但只要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就可达到层次分明,纲目清楚。
学习是个“由簿变厚”,再“由厚变簿”的过程。前一程时间,以本为本,进行练习和巩固,不断进行思考和扩展,使得知识和方法不断丰满而充实。现在该是“由厚变簿”了,针对教材,以知识点为线索进行梳理,使得知识系统化,记忆的效率也会提高许多,运用起来就眉目清楚、得心应手。在梳理时,zui.好不要用课本或笔记中的原话。尽量用自己的语言进行理解性描述,然后再对照纠正,这样效果会更好。这也就相当于记忆中的心理预演或尝试回忆。
梳理时,可以用“树形”图进行归纳,使得所学知识形成体系,也简洁明了地显示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和每一学科的全貌。
七、科学使用参考书,期望锦上添花。
高考复习离不开教学参考书,如能合理使用,也会受益匪浅,再上台阶。
考试辅导的参考书多如牛毛,目不暇接。首先要选择一本有价值的参考书。所谓有价值,一方面与我们目前的进度相吻合,应具备强化考试热点、深化重点、优化策略、提高能力等特点,在专题形式选择时,切口不宜大,解一题通一片。还要与自己的实际水平相配,基础打的不错,有一定的能力,可按常规方法选择参考书,如果基础和能力没有到位,还应在基础知识和技能上下功夫,不必互相攀比,现实一点更好。
要能正确使用参考书。对参考书上的例题应先自己思考、练习,然后再看参考书,如果方法相同就是一次深化,如果方法不同,就多了一条路。如果先看书后做题,你的思路就被牵着鼻子走,不会产生自己的想法,也就谈不上什么收获了。
使用参考书在精不在多,一旦选择了某本参考书,就应该保证过关,因为一书好的参考书,都是能够瞄准高考,切中要害,并自成一体。弄通弄透必能如虎添翼。
八、重视模拟考试,提高实战能力。
考前适当模拟非常必要,从中体验考试策略和方法,明确要求,发现存在问题,及时校正改进,保证战之必胜。
模拟考试需要高度重视,一方面,要营造仿真的考试环境,限时完成。另一方面,要先在正确率上下功夫,以稳取胜,当正确率得到保证以后,速度会自然而然地提上去的。还要调节考试策略,适当分配各部分试题的答题时间,并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进行调节,直至合理。同时要学会把握答题节奏,正确对待难题和容易题,把试卷内容分成三类,一是容易上手,运算量不大的先做,并确保正确;其二是有思路但运算或思维量较大,放在第二轮做;最后解答困难题,即使解不出也无怨无悔,所以合理分配,学会放弃很重要。
模拟时要重视检查,减少不必要的损失,检查时不仅要检查解题过程和结果,还要检查题意,防止答非所问。还要重视检验的方法,如概念检验、量纲检验、不变量检验、一题多解检验、逻辑检验、数形检验、重新验算检验等,多管齐下,提高正确率。
要在模拟考试中提高心理适应度,遇难不慌,遇易不骄,稳扎稳打,精益求精。需强调的是要控制模拟的量,不能漫无目的的天天考,否则会疲倦了,麻木了,效果不言自明。
有些同学考试时,题题被扣分,究其原因,大多数是答题不规范,抓不住得分要点,思维不严谨所致。自批自改,精心研究评分标准,吃透评分标准,对照自己的习惯,时刻提醒自己,力争减少无谓的失分,保证会做的不错不扣分,即使不完全会做,也应理解多少做多少,增加得分机会。
九、研究高考命题,达到成竹在胸。
仔细琢磨历年高考试题,熟悉高考命题的题型和要求,了解命题的走向,做到心中有数,上场胸有成竹。
一般模拟题的质量都难敌高考题,它是精品,加强对历年高考试题的研究,物超所值。至少对近三年的高考试卷进行整体研究,明确命题形式、题型分布、知识点的覆盖规律、每年命题的创新亮点、思想方法的考查切入点、能力考查的力度等,与我们前面所梳理的知识网络进行对照,看哪些知识考查的频率比较高,那些能力得到重视,知识和能力在考查上有哪些取舍规律等方面,都要进行深刻的研究。
建议,在研究高考命题之前,应先实战训练一次,看自己驾驭试卷的效果如何,并通过练习来暴露自己的一些不足,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查漏补缺,重点突破。
最后指出,考前调整出必胜的信念十分重要。高考临近,有些考生精神过度紧张,甚至病倒。我们提醒大家,防止两个极端的做法,一是彻底放松,破坏了长期形成的生物钟,会适得其反。另一个就是挑灯夜战,加班加点,导致考前过度疲劳,临考时打不起精神。建议考生,休息调整是必要的,但必须的是微调,特别要把兴奋状态逐步调整到上午9:00---11:30,下午3:00---5:00。走进考场要信心百倍,即使遇到困难也不要慌张,因为大家是平等的。另外,进入考场适度紧张是正常的也是必要的,因为它有利于激情的产生,千万不能因此而引起不必要的慌张。
只要大家精心准备,充满自信,沉着应战,就一定能笑到最后。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