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指点:“个性化”写作,路在何方
到底什么才算是真正的“个性化”写作呢?
我们不妨先来看看专家们对“个性”的解释:所谓个性就是个别性、个人性,就是一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由此看来,“个性化”写作展示给我们的,应该是每个学生所独有的情感表达和价值取向。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
可是,学生们却为何总是不能将这种独一无二展现出来?因为缺少两样东西:一是真性情的抒写,二是对生活细节细微的体察。而这两者又常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辅相生的。唯其有了真性情,才会懂得体察生活的细微处;而如若能描绘出生动感人的生活细节,又怎会不是真情流露?
2008年上海高考有一篇满分作文,是写民工子女的生存状态的。当时的专家点评一共列举了文章的五大亮点,其中最重要的两点是:①真实可感的描绘;②细致入微的描绘。这恰恰体现了真情和细节的重要性。
试想,如果一篇文章中充斥的是假话、空话、套话或者无病呻吟之词,如果它不是作者有所见、有所思、有所悟以及有了表达的冲动之后自然真实的流露,那么,它怎么可能是独具个性的?它的结果就只能是为了写好“战胜挫折”,而大写自己的父母或患了绝症,或过早地离开了人世;为了写出“绿色生活”,就大谈自己根本就不了解的哥本哈根会议(甚至个别考生闹出了“哈根达斯会议”的笑话)。
综观古今中外,无论是《陈情表》、《背影》,还是泰戈尔、哈代,为我们呈现的,都是关照生活细节后写出的人类心灵深处最真实的声音。“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也好,“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也罢,只有拥有一颗情真意满之心,抓住了如此细腻动人的生活场景,这些诗歌才会如此鲜亮独特,久传于世。正所谓“于细微处见精神”。
在众多的传世精品之中,《项脊轩志》是用真情再现生活细节,从而展示出独特魅力的一篇力作。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篇饱含作者血泪的小志是如何散发出其独一无二的光芒的。
作家刘亮程曾说,项脊轩是归有光“今生今世的证据”,此言真是再贴切不过。先前是“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亲自倾力修葺之后变成“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后束发读书于此,四次遭火竟不焚,与爱妻留下一段多么美好的生活,却不曾想结果竟是“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这些生活片段的真实而细致的再现,看似平实,其实最寄情思。曾经走过的人生岁月,生命中的悲悲喜喜,物是人非事事休,睹物思人何以堪?留下悠长的回味,令人唏嘘不已。
再看一个片段:
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这短短几十个字,语言、动作和神情兼备,有娘对孩子的关爱,有老妪对娘的感念,更有作者对娘的思怀。使人读来如临其境,无怪乎连林纾先生也认为是“情景逼真”。
更为可叹的是,就连一只小鸟的形态,也在作者笔下充满人情和意趣。“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在这个寂静的小轩前,人与鸟成为这院中浑然一体的生命灵动,读来有无限情韵。
我曾经在带着学生投入地欣赏过这些片段以后,请他们用一句话概括心中最真实的感受。学生们写道:
项脊轩中忆往事,含蓄低吟三代人。
悲欢离合皆看尽,一阁一忆一生情。
轩非轩,子乐极之处也,子悲极之处也。
读此志,情如淡墨漾于清水,化为千丝万缕,上下浮沉萦绕于心。
此后他们也尝试着去写自己的生活,平凡的,细微的,动情的。
“火红的落日镶嵌在天边,四周的一切也被渲染得火红火红,清澈的湖水此刻也不再透明,这火红在湖水中慢慢散开,像极了羞涩的女孩脸上逐渐泛起的红晕。”
“空气中弥漫着旧时的气味。低矮的房屋前,放着几把藤椅,老人家们斜斜地躺在上面,有一下没一下地摇着蒲团扇,或低声或高声地聊着些什么,时不时地看一眼老街上的行人,或熟悉,或陌生。街的外面是嘈杂的马路,街的深处却如此幽静。”
“他左手拎着东西,右手牵着老伴的手,先下了一层,侧起身子,往门边站了点,垫起脚放下拎起的东西,双手扶起老伴,让她下了半层,再抬起脚,下了半层,看着老伴下完一层。动作很慢,但充分保障了老伴的安全,一点都不会让她受伤。下车后,车开了,从后窗,可以看见两位老人依然牵起对方的手,在车如流水的马路中,黄昏映照成为了他们的背景。”
当然,察细节,抒真情,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我们要敢于接受它是个“慢的艺术”,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引导学生、提醒学生。以下这样几点是务必要注意的。
一、 真诚地热爱生活,关注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发现生活的原汁美
真心处处有发现,发现时时有美文。文学来源于生活,细节就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之中。
有一位儿童作家这样描绘雨后的广场:
小哥哥使劲地踩着水,把水花儿溅起多高。他喊:“妹,小心,滑!”说着自己就滑了一跤。他拍拍水淋淋的泥裤子,嘴里说:“糟糕!糟糕!”而他那通红欢喜的脸上,却发射出兴奋和骄傲。
这段文字选自小学二年级语文课本,我清楚地记得当时我的孩子一遍又一遍地读着它,那么投入,那么兴奋,那么爱不释手。如果不是一个真挚地热爱着生活的有心人,怎么可能将孩子的情感世界刻画得如此到位?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我们必须会变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
二、 善于捕捉瞬间
生活中,有许多细节就在一瞬间,油然而生的情感也在一瞬间。往往错过了这一瞬,再次去捕捉时便索然无味;抓住这一瞬,它也许会成为永恒。茅盾在《创作的准备》一书中写道:
无论到哪里,你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觉,把你所见所闻随时记下来……
今年高考的作文中,也不乏这样的独特之作。小作者在赶考的路上瞅见一家小餐馆,名为“风沙渡”,他立刻被这三个字吸引了,一种粗犷渺远的豪情瞬间从胸中激荡而出。而高考的作文题恰恰就是“拒绝平庸”,他立刻将“风沙渡”带给自己的瞬间感悟倾泻在作文中。在他心中,虽然只是一个招牌,却可以让这家餐馆从一干“某氏餐馆”、“某某小吃”中脱颖而出,这就是超越了平庸的力量。
三、 观察事物要力求细致,以便能够更好地挖掘细节内涵
有时候细节虽好,但观察不细,描写不力,就如同厨艺不精,糟蹋了美味的食物一样。
有些细节描写,或许就是对最微小细节的倾心勾勒。初看时不一定感觉到它的分量,可是后来它就嵌在我们脑子里。《百合花》中19岁的小通讯员枪筒里插了一朵山菊花,这朵可爱的鲜花在战斗打响之前还盛开在小战士的枪筒里,战斗一打响,花朵就不见了,小战士也不见了。战争与和平,美丽和凄婉,茹志娟用她的笔轻轻一拨,便拨得这样荡气回肠。
有位同学曾在周记里写下这样的文字:
这株葡萄藤,从我记事以来就在我的记忆里绿着了。绿色的枝叶上面是湛蓝的天空,我常常会张开嘴,仰起头,想象着,湛蓝的天空能挤出一滴蓝色的葡萄汁。还有几个月,它们就要绿了一片灰色的水泥墙,我每天都在期待,期待着它们陪我走过这第17个盛夏。
这株葡萄藤,在我心中美丽了很久,回味了很久。
叶圣陶说,写作不是吃饱了没事干的无聊行为,“一切写作都是有所为的”。如果我们的学生能够通过写作来内省,来记录下自己的生命和作为一个个体在这个时代的生活记述与精神倾诉,那么应该算是有所为了吧。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