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自主招生改革风险的多重表征
高中阶段考试招生改革是一项存在安全隐患的高风险改革,关涉千百万学生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要顺利推进高中自主招生改革,尤其需要科学分析和洞察改革面临的各种风险,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策略,最大限度地规避改革带来的负面效应。
高中自主招生改革风险的多重表征
“教育改革是动机、行为与结果之间关系的达成过程”[1],即理想与现实的互动过程。然而,“当今社会是一个异常的情况屡见不鲜并伴随危险的风险社会”[2],不确定性和风险的扩大使得改革预期能否成为现实仍未可知。在此复杂情况下,除非能够确保改革所采取的行动与结果之间有必然的联系,并能精确控制场域中的所有要素,才可准确无误地达到预期愿景。事实上,高中自主招生是一个不断变化、不断波动的改革实践活动,在推进过程中潜伏着公平、信任与应试化等风险。
公平性风险:决策动机与改革效果的二维背离公平是高中自主招生改革价值取向不变的“黄金法则”。但结合各地的具体实施办法分析,高中自主招生改革中的资格审核机制与考核机制呈现出与决策者公平价值取向相悖的现象。
资格审查机制:“提前圈定”拔尖学生
高中自主招生基本考査程序为资格审查、复试(采取笔试或面试形式)等环节,不同地方的考查程序有所调整。所谓资格审查是对考生报考条件的资格审核,即各个学校依据办学定位与人才需求,设置不同选拔标准,初步筛选合适的优秀人才。某市开展普通高中自主招生改革,确定了高中自主招生使用“学生推荐”与“校长推荐”两种报名方式,并指出“报名参加自主招生的学生,品学兼优,或在某一学科、某一领域(如创新发明等)具有明显的学习潜质或才能”,并且“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等级不少于3个‘A’”。注重“综合素质”以及“科技创新能力”是自主招生的大势所趋。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这种规定实质上将自主招生的受众锁定在了精英考生群体。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
一方面,“精英的选拔往往由考试的技术选择与综合的社会选择两个方面组成,其中考试的技术选择是基础部分,取决于考生的智力与努力。”由于“某一领域的学习潜质或才能”是难以精确衡量的模糊性概念,学业成绩便成为选拔标准的核心基础。因此,参与这一竞争的考生本身就属于中考生中的“优等生”,他们凭借优异的成绩通过中考渠道也能进人重点高中。另一方面,包含“思想、能力、道德”等在内的综合素质可从计量的社会活动、科技创新、竞赛获奖等方面考查,也可从个人的谈吐、表达中窥知一二。
那名,这背后又关联着学生的教育经历以及家庭背景,在家庭、阶层、是否来自重点中学等方面存在限制但确有创新潜质的学生,将可能因此被隔离在高中自主招生这场“精英角逐”之外。
作者:李宝庆 , 袁青青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