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招生政策或将废除自招如何走
2012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深化高校自主招生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对自主招生招收对象作出具体规定,高校自主招生“招收的主要对象是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试点高校的自主选拔录取计划不超过本校年度本科招生计划总数的5%,纳入本校年度招生计划中”
这一指导意见明确了自招政策的意义:培养中国的创新人才。但试点终究是试点,中国的政策,一向是“摸着石头过河”到底怎样的才算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最终的决定权,暂落在了高校自己手中。
各个学校细致标准虽有不同,但选择方向上大致可分为三方面:
1、高中阶段品学兼优、综合实力强或取得优秀荣誉称号的的高三毕业生;
2、在特定领域具有学科特长,在各类比赛及竞赛中获得奖励的考生;
3、高中阶段在科技创新、发明方面有突出表现并获得过奖励的考生。
从这简单的三条里就可以初见一些隐患的端倪。品学兼优是一个描述性词汇,究竟怎么界定,很模糊。模糊意味着可操作空间,其中玄妙,家长、招办不言而喻,公平因此受到威胁。并且,学习成绩优秀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不能算作创新型人才的特异型表征。因此,在实际招考的过程中其实很难保证维系这一政策出台的目的。
这两点意味着,自主招生的高校分布及其入围条件、优惠款项决定了这只能是少部分成绩优秀者的云梯。
再看名额限制,不到100所高校(具有自招资格)不高于5%的计划名额意味着每年800余万考生中仅有数额微乎其微的幸运儿能够得到10分—50、60分的优惠,从而处于更有利的地位。利益和限额最终导致的wei/yi结果就是竞争。以清北为例,在自招中如果取得20分的降分录取资格,那么当你面对同欲报考的考生时,将会占据压倒性的优势。20分在一分一世界的高分段考生当中,几乎可以奠定胜局。
如此一来,将通过自招设为目标,从初中阶段就开始靶向培养,寻求专业帮助,完善考生履历,从而满足高校偏好,就成了一部分家长汲汲以求的经营。这样做,固然是为了帮助孩子升学,但是在这种略显揠苗助长的手段中,难说不会损害考生在相关专业方面的兴趣,而因为高校的甄选标准固化,也很难保证通过自招的考生符合选拔人才的初衷。
忽如一夜春风来,高考改革悄然登临。对高考录取政策保持关注的人很容易发现,今年的录取政策是明显延续了从去年开始的严格化趋势的。
自宣布改革以来,不管是自招还是单招、特招,高校的招生口子都呈现了紧缩状态,主要体现是招生数额的缩减和文化课成绩要求的提高。在下不才,考虑这种状况的出现,应该有两大原因。
1、以往的非高考升学途径存在许多难以治理的乱象,政府重拳出击希望能够通过紧缩的态势劝退希望继续在其中投机的院校和考生。
2、逐步取消这些特殊的招生模式,由新高考来制定新的国民升学规则,彻底摒弃以往的弊病。
那么,大学自招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显然是高考体系中陈旧的一部分,未来一定是改革的重点。以现有的模式来看,大学自招主要为了提供特殊人才的受教育途径,也为了满足一些实力强劲的大学自主选择生源的空间。但是,在国家发展速度整体放缓、向均衡、多维的方向演进的过程当中,自招显然已经有些跟不上时代的脚步了,所以,未来自招无非面临两种结局:大幅变更;彻底消失。
如果以历史的眼光来看自招的话,那它可能是一种能够给才能特殊的学生提供帮助的升学途径,过去它曾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培养了许多杰出人才。可惜如今疲态渐显,慢慢失去了活力。不知道有没有朋友记得当时作为降分录取的升学方式之一——国防生培养计划,也曾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为我国的部队培养了一批批高学历、高军事素养的人才,可是随着时代变迁,这一体系中的弊病也慢慢越来越严重,招生与毕业分配权力皆集中于驻校工作组一方,而有效科学的管理未能及时跟进,致使许多学生在毕业时即使面临大额违约赔偿依旧选择退伍,国家遂在招生上减少降分,在管理中强化监管,提高门槛和透明度以期有所改善,这和如今的特殊招生改革,多少有几分相似之处。但结局却不尽如人意,于是国家于2017年开始取消了国防生招生,而后又于今年取消了强制定向,允许国防生自主择业,终于让“双向选择”成为现实。代价是,从今以后,国防生成为历史,国家将探索新的“部队——高校”间人才转化的途径。可以想见,自主招生一类独立于高考统招的招考方式,必须在改革中跟上步伐,否则,难保不会面临类似的命运。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