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学习,爱生活,会学习,会生活,人生有百学网更精彩!
爱学习 | 爱生活

自主招生降分20竞赛自招何去何从

发布于:百学网 2019-04-18

自主招生降分20竞赛自招何去何从

  那是一条无尽的天梯。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漫士呓语

  每个人用一道道例题和一个个深夜,垫着脚下有限的高度向上攀爬。

  几乎每个人都带着失望离去,但从未有人后悔过相遇。

  前些日子,自主招生的政策进一步改革,除了取消人文方面专业的自招之外,最让众人感到无比惊讶的,还是自主招生从此zui高只有20分,难怪有段子调侃道(请自己脑补江南皮革厂旋律):

  自主 招生 自主 招生

  五大学科竞赛倒闭了

  中国 国家队 五大 国家队

  世界比赛打铁了

  我们没有没有没有办法

  只有学文化课课本

  20分 20分 统统 统统

  全场统统20分

  责备者有之,哀叹者有之,咒骂者有之。作为一项独特的智力运动和竞赛,学科竞赛有着它独特的受众,也承载着相当一部分不为外人所知的故事。而其背后所隐藏的点滴,远比简单的降分丰富的多。

  作为一个比较深入搞过数学、物理和计算机三门竞赛拿过好几个省一的主页菌,LR先是经历过虐心竞赛、却因为没有进决赛而空手而归,最终没有加分裸战高考,又在高考之后参加实质自招(领军、博雅)拿到降分。体验过这些复杂的经历,也见识过不少个中真相,在此一一总结,却也算是对所有竞赛生那段辛苦却又充实生活的凭吊。

  1.越发鸡肋的竞赛

  2013年的11月,高一入学两个月之后,我在期中考试之前拿到了信息学竞赛提高组的省一等奖。敲诈的室友在食堂点了两个ZD的火锅,一盘牛肉一盘羊肉,花去了我一周的生活费。室友一边大口吃着羊肉,一边安慰我道:“一进来就省一,这种事情难道不应该庆祝一下吗!来,吃!”

  看着他们狼吞虎咽,我心里自然有些许欣喜,但也有不少怅然。

  如果放在十年前,也就是当时高一的四年前,这一个省一,就已经可以直接将我从高中的苦海中解脱出来,保送到最少是科大的学校。但是在2010年,教育部就发布了《关于调整部分高考加分项目和进一步加强管理工作的通知》,《通知》规定,2011年秋季入学的高一新生(即2014年的高三毕业生),在高中阶段,参加全国中学生(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获得全国决赛一、二、三等奖,省赛区一等奖的学生,不再具备高校招生保送资格。

  所以,我还是要面对那蛋疼的、因为准备竞赛而疏忽的期中考试,并且最终考出了一个比入学摸底差一个数量级的名次。而在五个月后的省队选拔中,智障的LR没有删除debug测试输出代码,以两名之差错失省队,早早退役,结束了自己高中的OI生涯,滚回了高考的大流里。

  这没有办法,有很多这样的人,在有竞赛基础时面对是否应该继续投入学科竞赛,面临着几乎是赌注一般的抉择。规定大大缩减了保送生的规模,省一等奖每年一个省就有好几百,而集训队全国才五六十个。锐减的报送名额使得每一个想要放弃文化课全身心投入竞赛的学生,都不得不对着镜子照照自己

  一旦竞赛折戟,那么重回文化课就基本只有一年高三的时间,自己搞竞赛的那门课或许还好,可是高考的语文、英语甚至是数学,纵使你智商冲破天际,要从头来过、和那些已经扎扎实实学了两年的人竞争,却也是难上加难。(这也是计算机竞赛最为老师和学校所鄙弃的原因,因为高考不考)

  所以也正是在此基础上,各个传统竞赛强校的重点高中纷纷采用了一套针对性的策略:高一以火箭一样的速度把所有的高考科目上完,高二则全部投入竞赛,根据情况高三再开始复习。因为有了高一的一遍的基础,从竞赛场上退下来的下限就高了很多。

  可是对竞赛的针对远没有结束。从取消保送的一开始,竞赛在升学方面就注定了只能成为越来越鸡肋的存在。取消保送之后,竞赛的作用除了集训队才能保送之外,退守成为自招的重要砝码和为高考提供加分。相比之前的铁打的保送,自招这一道流程自然多了更多的不确定性,也多了更多在学科之外操作的空间。

  可是,即使是这点作用,依然在被政策进一步的压缩。2014年教育部出台新规定,高考加分的门槛同样从省一等奖提高到决赛奖牌,并且限制在2014年及以前的获奖才能有效。之后在2015年,自主招生又被规定移到高考之后,从此自招先拿到降分为高考做定心丸的时代亦宣告结束。

  从那之后,很少有人再把竞赛当做自己高中的主业了,因为成本实在太高。试想,在运气成分这么大的竞赛里,有多少人自信自己能进集训队?如果不能,就将面临一个竞赛和文化课权衡的trade off:既然必然需要高考,自然竞赛只能提供降分。可是更高的降分需要更高的奖项,而更高的奖项所花费的时间也会极大的降低文化课水平。我自己,就是一个在这种权衡里左右摇摆、苦不堪言的莘莘学子之一。因为有太多学长的例子,通过竞赛拿了省一甚至是银牌得了几十分降分之后,文化课回天乏术,高三拯救失败,最终离理想大学差出了个百余分而郁郁毕业。

  而现在,连自招都限制死了zui高20分,怕是更没有人敢投入多少精力在竞赛中了。

  2.堂吉诃德的竞赛党

  竞赛到底为什么遭此待遇,又究竟动了谁的面包,触到了什么人的痛点?

  教育部一直给出的官方说法,是为了减负和公平。减负的意思,是指在保送政策下,大量的学校建立起了高度集中的培养体系,使得大量的学生投入非常多的精力准备竞赛、苦不堪言。同样的,将自招的时间移到高考后,也是为了减少在准备高考过程中突然插入的一段准备自招体系的疲劳。

  事实对不对?对。集中准备竞赛的艰苦,完全和高考不相上下,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毕竟竞赛里大部分的题是不会做的题,且永远天外有天没有止境,在这过程中还会感受到周围大佬的碾压。

  既然如此,那为什么还要去竞赛呢?那就是选择路径的权利。那些自以为把高智商的学生从竞赛场驱逐回高三的书堆、剥夺了选择权、从而解放他们的人,可曾想过这个简单却又深刻的问题:既然(在他们眼里)竞赛相比高考这么痛苦,这些聪明人为什么不选择放弃竞赛,而转向更轻松的高考呢?

  对于我们这些真心搞竞赛的人而言,答案很简单,甚至很纯粹——那就是对一个学科的热爱。这也正是这波热议下,那些曾经的竞赛党一直强调的、怀念的东西。

  没有搞过数学竞赛的学生,很难想象一个人一支笔一摞纸对着题面只有两行的组合题,苦苦思索一个上午,突然云开雾散、拍桌大笑的那种狂喜;类似的,还有在OJ上刷出一整面Wrong Answer和TLE之后,突然解决了所有的bug、看到一个大大的绿色Accept的满足……而对所有竞赛而言,共有的、独属于苦行僧的快乐,便是在一点点的积攒和自我打磨中,见证着自己的成长,将一个个曾经害怕不敢挑战的问题踩在脚下,并且领会那种远超同龄人的对某个领域知识的理解洞见的快感。

  阿基米德理解浮力定律时大叫eureka!(我想到了!)

  没错,this is why we play。对于我们这些竞赛党而言,我们觉得学习竞赛某种程度上才是真正的学习知识,而准备高考则更近于应付一场规定动作的无聊的背书游戏。所以,在这条路上的辛劳,是我们自己选择且愿意承受的,而竞争、大佬对我们的压力,则永远鞭策着我们。而事实上,竞赛所强调和比拼的那种不惧难题的钻研、踏踏实实的打基础、敢于使用“野路子”解题的创新,也恰恰是在高考这轮考核之后、真正有长远发展意义的东西。

  3.解剖鲫鱼的权贵

  可惜,很多人并不这么看选择竞赛的学生。

  前些日子有一个抓人眼球的新闻掀起了轩然大波,那就是一篇抨击文,满篇强调“竞赛成为了权贵的游戏,生物决赛只要解剖鲫鱼就能保送清华北大”。一度让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真的以为竞赛已经腐化堕落到了这个地步,呼吁公平、取消竞赛保送的呼声也借机大行其道。

  曾经从事竞赛的学生们义愤填膺、却又哭笑不得,生物竞赛分为理论和实验,解剖鲫鱼只是实验的一个部分。而即使是解剖鲫鱼,竞赛要求的精细和挑战程度,也远超这群吃瓜群众所想的剖开肚子、摘掉鱼鳃和苦胆的杀鱼师傅那么简单。解剖时需要小心区分肌肉、神经和血管,其性质更像手术台上的手术。

  为竞赛到底是不是杀个鲫鱼就能上清华北大争执的双方其实都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点从来就不在鲫鱼,而在权贵。责怪者和维护者其实都不甚清楚,真正引发这个问题讨论的症结在何处。而这个症结,就将讨论引导向了另一个深水的多的话题,那就是竞赛背后的操作与不公平。

  话说回到之前的话题,除了减负之外,取消竞赛保送、又一步步缩减降分的行为,另一个最主要的考虑也正是公平。事实上,在竞赛通天路的这个愈发狭窄的窗口下,聚集了相当多蝇营狗苟的逐利之徒,也掩藏了许多以权谋私的黑暗。

  前些日子鞍山物理竞赛的风波揭露起了这个黑暗内幕的冰山一角。身处清华,周围竞赛上来的大佬自然不少,而有不少人都和我说过这些,发生在全国各地,剧情却又惊人雷同的故事:

  某A,平时成绩平平,基本踏踏实实搞高考。突然在高二下学期(通常高二的暑假到高三开始是竞赛的最后冲刺,高二下意味着对于搞竞赛而言已经很晚了)决定要搞非常硬核的数学或者物理竞赛。而后,那些从高一进来就一直认真刷题的大佬,就眼睁睁看着这个平时物理最后一道大题都做不利索的人,竟然轻松夺得了复赛理论的前五,让人惊为天人。

  然而,这些“天人”都有些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到了全国决赛后,非常惨烈。惨到什么程度呢?数学能够拿6分的已经是非常不错的水平,许多许多这样的某A,经常是爆零滚粗,在决赛里一题都做不出来。但是已经够了,拿到省一进入省队这种事情,已经足够让他们在自招这片天地里,获得相较于那些被他们挤下去的真正的竞赛党们好得多的加分待遇。

  与之对应的,则是很多认真学习竞赛的(平民)孩子的悲情故事。我身边就真实有过一位资质非常好的同学,在物理理论考试中获得全省前几名的成绩,又在实验考试中被硬生生坑到只有8分,告别省队的戏剧故事。将实验结果做出来,满分40分的实验至少是20分起步,而8分的荒唐成绩加上理论分,恰好将他卡在了省队线外一点点的地方。

  更不用说那些“物理复赛考场上出现摄像水杯”、“NOIP信息学竞赛出现枪手”之类的问题。这种情况在不同的省份程度不同,但是都多少存在,因为省级的评奖是自己定的,太多的因素无法控制。更让人无奈的是,许多认真搞竞赛的同学都不知道、甚至可能不相信这类现象的存在,倘若让他们真的知道这类问题,不知道每晚认真刷题的他/她们,会有多寒心呢?

  所以,竞赛的确存在不公平。这种不公平,其实还远远超出权贵的范畴,而上升到地域的不平等性。

  只要看看决赛的全国获奖分布,以及国家队的分布,我们不难注意到每一个学科都有标志性的几所强校。而北京、上海、湖南、湖北、广州、浙江几个地区的几个中学,早已经包揽了各个学科竞赛奖项的绝大部分,其他地区则依靠出现的天才争夺剩余的席位。

  这实在是因为竞赛的培养是一个技术门槛特别高的事情,中华大地人才辈出,每个地方每年都会有好的生源。可是总是那些地方能包揽奖项,实在是因为只有那些经济和教育发达的省份,才能够有真的点拨如伯乐一般的良师。物理化学则更是如此,很多地区甚至没有准备实验的条件,只能白白吃亏。

  而这些地方,还会设立竞赛培训机构吸引全国各地的学生来参加,可是亲自参加过的我真实表示,这些老师只是把自己万年不换的讲义讲一遍又一遍而已。我曾经遇到过一个老师在四个不同的地方,讲的全部是一样的题。可是,他们讲的题仅供欣赏,除了让底下的学生花钱过来膜拜他们精巧构造、削足适履的题目之外,很难得到思维上真正的提升。往往是花了时间和精力,却只看了一堆华而不实的个人私货而已。

  4.竞赛自招,何去何从

  说了这么多,竞赛究竟何去何从?竞赛的确存在这诸多不公平,可这是不是意味着取消保送和自招就是正解,所有维护竞赛和自招的人只是敝帚自珍而已呢?

  我觉得不是。

  原因在于,那些拿到全国卷子拆开密封条打电话给某些学生的老师们、那些在实验考试设卡中饱私囊的竞赛负责人们,乃至那些通过不痛不痒的教学赚竞赛培训费用的老师们,他们至多只能说明竞赛在具体操作上出现了问题,却不能说明竞赛天然带来不公平的原罪。

  换句话说,如果我们今天真的要整顿竞赛,整顿的也应该是这些人和现象,而不是因噎废食,直接让竞赛和自招成为名存实亡的鸡肋,把所有人赶到高考那一刀把所有人削成一样形状的考试里,去在作文里写《畅想2025》。

  一步步架空竞赛,这不是公平,这只是运动式的一厢情愿和横暴地替中国孩子作抉择的武断。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END -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