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学习,爱生活,会学习,会生活,人生有百学网更精彩!
爱学习 | 爱生活

自招综评将取消?高考成绩占80%?关于2020年招生政策的常识性分

发布于:百学网 2020-01-07

自招综评将取消?高考成绩占80%?关于2020年招生政策的常识性分

  自招综评将取消?高考成绩占80%?关于2020年招生政策的常识性分析

  本文原创作者:三又,资深教育从业者、教育媒体人,长期研究教育政策及升学政策。

  2019年,注定是新高考招生改革历史上坎坷不平的一年。从年初自主招生“十严格”的寒冬,到中小学竞赛大刀阔斧的规范整治,到部分新高考省份原计划时间表的推迟……这种坎坷一直延续到年底,并且势必会对2020年及以后的高考招生政策产生深远影响。

  坎坷主要来自于对政策预期的不确定性。近日,这种不确定性进一步在考生及家长圈蔓延,焦虑在放大,一些自媒体平台,甚至浙江某官方媒体也做了跟进报道。在此,笔者无意对政策的真伪做客观定性,仅根据从部分高校招办处了解到的信息,以及基于新高考既往政策,对其中几个热点传闻,做常识性分析。

  一、自主招生将会取消?

  传言里,其中一条引起考生家长们广泛关注的消息便是:2020年,传统意义上的自主招生将全面取消!

  这会是真的吗?笔者认为,大概率是真的。

  传闻的源头,始于一些自媒体的报道:2020年,90所高校的自主招生将全面取消,取而代之的是新的“高培计划”、“强基计划”。奇怪的是,这些报道,后来几乎全部被删除,目前,浙江某官方媒体的报道仍在,但整个报道的基调依然是“传闻”,而非“证实”。

  诚如报道中某重点高校招生人员所言,“2019年,高校自主招生报名门槛大幅度提高,物理、化学、生物、数学、信息学五大学科奥赛取得省一等奖才能报名参加自主招生考试,导致很多学校的自主招生名存实亡。”

  笔者认为,传统的自主招生,初衷针对的就是五大学科竞赛生,前几年一些实力较弱的高校为了不浪费名额,在吸引不到五大学科竞赛生的情况下,给了大量的作文竞赛、山寨竞赛甚至论文ZL考生名额,加上一些中介机构的推波助澜,导致很多自主招生变得很“水”,引发舆论对于其初衷和公平性的质疑。

  2019年,自主招生整齐划一地调整为“五大竞赛省一报考门槛”、“原则上降20分”,如果2020年仍延续这种行情,自主招生的确没有太多存在的意义。

  目前,上述传闻教育部亦未辟谣或证实,某种意义上,或许是一种默许吧!

  二、综合评价也会取消?

  传闻中,除了自主招生,综合评价招生(包括浙江三位一体)也将全面取消,这会真的吗?笔者认为,从常识角度讲,这种传闻很难成立。

  1.取消综合评价,是历史的倒退

  在2014年国务院35号文件里,明确提出,新高考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实现“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在其后所有发布新高考实施方案及配套政策的省份,均是以这12字为准绳。综合评价招生方式,本质上是对这12个字的呼应,其“依据普通高考成绩和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两依据一参考)的招生录取规则,是一种创新性举措,也代表了未来主流的招生方式。

  综合评价招生在部分省份试点以来,已经取得了非常积极的效果,甚至浙江大学某教授调研的数据显示,综评招生在浙江试点以来几乎“零投诉”,考生满意、家长满意、高校满意。因此,笔者认为,如果取消综评招生,则是历史的倒退,是改革的倒退,综评招生不仅不会取消,而且在规模和范围上,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2.部分高校已明确发布综评招生简章

  综评招生不会取消的另一大佐证,便是部分高校已经发布的2020年基于综评模式的招生简章。根据惯例,大多数高校的综评招生简章会在三四月份发布,少部分高校会在年底及年初发布,一些高校的综评招生简章如约而至。

  目前,已发布2020年报名通知的有南方科技大学、昆山杜克大学、上海纽约大学等高校。其中,南方科技大学的招生细则尚未公布,上海纽约大学的报名已于1月1日截止,昆山杜克大学报名也将于1月3日截止,而这些高校的招生录取,全部是综评模式。

  上海纽约大学规定:在考量学生“校园活动日”表现的基础上,结合高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等,通过高校招生综合评价体系录取学生,而非采用高考成绩为单一依据的招生录取方法。对于高考分数的要求,最低需要达到本科一批分数线(或一段线、自招线)。

  昆山杜克大学规定:综合考量申请者高考成绩(权重50%)、学校自主综合评估(权重40%)、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权重10%),进行综合评分,择优录取。与以往的招生政策相同,昆山杜克大学对高考成绩的权重仅占50%。

  高校的招生简章,都需要经过教育部门批准或备案,这也意味着综评招生会继续进行下去。其他高校的简章尚未出来,在细节上或许略有调整,但方向和模式上,应该不会有大的变化。

  三、高考成绩80%,如何应对挑战和机遇?

  如上文所言,传闻中调整后的自主招生,变成了强基计划和高培计划,即强化基础学科计划和高等人才培养计划(在无约定俗成的名称之前,以下暂且简称为“新模式招生”)。

  传闻中,新模式招生的主要变化在于:

  1)相较于传统自主招生几乎仅限于五大学科竞赛省一的报考条件,新模式下的报考条件可以有两类:一是高考成绩,二是五大学科竞赛;

  2)新模式招生仅限于36所双一流高校,但招生专业和招生名额不再受限,按照招生计划的2-3倍组织面试并择优录取;

  3) 新模式招生采取高考成绩+高校测试成绩两部分组成,并且高考成绩权重不低于80%,校测占20%。

  笔者也曾看到过上述传闻的政策文件,另外根据笔者与部分高校招生负责人沟通的消息,上述传闻目前仍处于内部讨论阶段,只不过各方利益尚未完全达成共识,最终发布的细则可能会略有调整,但原则上不会有大的变化。

  从历来舆论的传播规律来看,这或许是教育部门的一次投石问路。

  而一旦该政策正式落地,势必会对基础教育格局,带来新的颠覆。挑战与机遇并存,与之相对应的游戏规则变化,不得不引人深思。

  1.竞赛被弱化,还有无必要学?

  新方案中,学科竞赛不再是wei/yi的报名条件,基于“学科竞赛可能会影响高考成绩”这一顾虑,学科竞赛的作用被相对削弱。反映到中学层面,笔者通过走访部分教练得知,的确有不少学生因为新政对竞赛学习产生动摇,甚至有的学校竞赛生人数出现腰斩。很多学校都在困惑,竞赛还有必要学吗?

  笔者认为,学科竞赛过去、现在、未来,都只是极少数人的游戏,新政导致竞赛学习降温,其实是对过往盲目学习竞赛行为的一种纠偏。竞赛学习,应该回归到“学科特长”的本质,笔者对竞赛学习者的建议是:

  首先,顶尖高校选拔拔尖创新人才的初衷不会变,过去的经验表明,清北等名校通过学科竞赛选拔学科特长学生,是有一定道理的。对于这部分某一学科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无论政策怎么变,名校选拔他们的需求不会变。因此,对于那些少数具有学科天赋的孩子,大可不必过分担忧,应坚持自己的初心,回归到学科竞赛的本质。

  其次,那些因为升学、加分等功利性目的,不顾自身实际情况、不顾自身是否具备潜质,而盲目跟风甚至孤注一掷的学生,确实应该冷静思考这个问题了,这条道路真的适合自己吗?再次强调一遍: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学科竞赛都只是少数人的游戏,而不是大多数人的敲门砖。

  另外,对于目标为清北复交等顶尖高校的学生,竞赛是一个增值选项。对于这些名校而言,高考分数已不再具有明显区分度,他们过往的校考环节,会融入大量的学科竞赛知识来增加区分度,有竞赛学习经验者,无疑更具有优势。对于这部分考生而言,需要同样兼顾竞赛知识的广度,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因为你要做到万里挑一,如果不承担比普通人多得多的苛求,站在金字塔尖上的凭什么是你呢?

  2.招生范围表面减少了,实则人数增多了

  传闻的新模式招生,仅限于36所双一流高校,相较于原来90所自主招生高校,看起来范围减少了,而实际上,人数却是增多的。这种增加,除了“量”的增加,还有“质”的增加。

  传统的自主招生,有一个严格的名额限制:不超过该校招生计划数的5%,而在实际操作中,很多高校很难触及到5%的边界,或者说很难招满符合要求的5%名额。而新模式招生中,不再有名额限制,意味着理论上可以达到100%,90乘以5%对比36乘以100%,这是一道很简单的算术题。

  新模式招生中,高考占80%,校考占20%,某种意义上讲,是原来综评招生的一种升级版。原来主流的综评录取模式中,60%高考+10%学考,广义的高考占比70%,仅比新模式中低10%。目前一些创新型高校中,如南方科技大学等录取模式,100%名额为综合评价招生;在上海,复旦和上交大的综评名额占比达到两校总招生数的90%;在浙江,北大、清华、中科大、复旦、上交大、港中文(深圳)、国科大等头部名校的的综评招生总人数,占比亦超过90%……

  可以预见的是,这36所试点高校,也许不会一下子把100%的录取名额都投放在新模式招生中,但这代表着非常大的扩容弹性。会不会是从36所试点高校,开放到137所双一流高校,甚至更多的本科高校?这是政策留下的想象空间。

  3.决定入场在“八”,决定命运在“二”

  新模式招生,采取80%高考+20%校考,这种“二八定律”的分配机制,会对招生录取模式带来哪些变化?

  笔者认为:决定入场的因素在“八”,而真正决定命运(录取与否)的,却在“二”。表面上看,新模式招生中,高考占据了80%的权重,但折合成百分制后,它们的分数级差却被进一步缩减,特别是对于名校而言。举个简单的例子,去竞争北大的,有可能是680分和660分的,但绝对不会是680分的和600分、620分的。传统高考模式下,660分比680分低20分,可能相差了数千个排名;但在新模式折合成百分制后,仅仅是70.4分和72.5分的区别。

  剩下的20%,是如何拉开差距的呢?我们以清北近几年的综评校考(领军博雅)理科为例,平均得分率仅为30%-40%!而这些,都是顶尖高手之间的较量!这意味着,在校考环节,最头部的学生可能得到15分以上,最尾部的可能得1-2分,平均只有6-8分。学霸的荣耀,很可能在清北的一场校考中被击得粉碎!

  当然,未来也不排除这种情况,即使考到全省前30名、前10名,仍然可能无缘清北!这种情况并非耸人听闻,在新高考实施的浙江省,裸分前30名已经考不上清北了!这其实是对过去“唯分数论”改革的一种倒逼:如果只是一个考高分的“书呆子”,即使通过初审,也有可能在决定命运的“二”环节败下阵来。

  根据2019年6月份《国务院关于推进新时代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新高考后,不再制定高考大纲,取而代之将会以新课标和高校选才要求为依据。这意味着,高考分数以外,高校有了更多的自主权,顶尖高校完全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在校考环节通过大量的竞赛知识和超纲知识来增加选才区分度;这也意味着,清北等名校考察形式越来越灵活多元,课外知识的广度和创新性思维,远比只会考高分重要。

  4.县中的新机遇:清北触手可及

  录取规则的改变,同样会带来升学规则的重新洗牌,这对于县城中学(包括一些市区中学、三四线城市的市级中学),无疑是新的机遇。

  笔者作为县中出身者,近几年也一直在做县中教育的研究,有一个现象不得不令人痛心疾首:五六年前甚至更早一些年份以前,很多县中的教育质量还是非常过硬的,每年考取清北的人数可能很少,但相对比较稳定;渐渐的,这些县中考清北变成了偶然,而最近几年一个更加明显的现象是,很多县中已经连续多年没有学生考上清北了!如此一来,好学生流失,好老师流失,恶性循环,马太效应加剧……

  县中的没落,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在学科竞赛作为近乎wei/yi评价体系的自主招生语境下,这些中学并没有相应的能力去应对,拼裸分的话,县中的学生考到全省前1000名、前500名并不困难,考进全省前100名、前50名,却非常困难。事实上,很多省份,裸分100名以后报考清北几乎没什么优势。

  新模式下,入选人数zui高可达招生计划的3倍,以清北为例,假如其在某省的录取人数是300人的话,并不意味着只有前300名才有机会,考虑到前300名并不完全选清北,实际上具备入选资格的可能是1000名甚至1500名以后。清北的触手可及,同样并不意味着清北的志在必得。正如前文所言,高考成绩和高考排名只是一张入场券,校考却是一道生死符。

  结语

  2019年10月,教育部在答复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第0188号(教育类020号)提案关于自主招生的函中,明确提出,接下来将“结合高考改革的实施,进一步深化自主招生改革,进一步健全适合中国国情的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贯穿着未来招生录取政策的主基调。传统意义上的自主招生或许已完成使命、寿终正寝,“新自主招生”正以一种创新的方式迎面而来。

  说明:

  本文原创作者:三又,资深教育从业者、教育媒体人,长期研究教育政策及升学政策。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晨雾授权首发。文章内容不代表晨雾立场,转载请请注明作者和文章出处。如果有你也有反映教育理念,特别是生涯规划、升学规划、高考志愿填报方面的原创稿件,并希望晨雾自媒体转载,请给晨雾留言。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END -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