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学习,爱生活,会学习,会生活,人生有百学网更精彩!
爱学习 | 爱生活

2019年自主招生教育部“十严格”政策解读

发布于:百学网 2019-01-06

2019年自主招生教育部“十严格”政策解读

  日前,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做好2019年高校自主招生工作的通知》。(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查看),从招生政策、招生程序、加强监管等方面提出了规范高校自主招生的“十严格”要求,进一步增强高校选才的科学性和公平性。

  我们有理由推测2019年自主招生对想“投机取巧”的高中生而言,或许将更加艰难。家长和考生更应深刻理解新政策对自主招生提出的新要求,在2019年第一篇深度分析中为大家带来了全面深刻的解读。

  本文约7000字,预计阅读时间22分钟

  自主招生迎来史上最严厉审核

  从初审的材料来看,高校对往年认可的一些论文、ZL开始严查、不信任,加上今年的学科竞赛整改,高三生手里真正有的奖项基本上也就剩下了高三考出的“硬奖项”,高一高二时候获得的各种奖项,以及部分考生通过各种渠道搞到的“杂奖项”。

  高校针对这些资质将会严查,论文、ZL已经不建议再使用,其他的“杂奖项”不能作为“硬资质”直接通过自招,但是按照往年相对不错的杂比赛来看,配合名校+优异课内成绩的申请还是会不错。

  理科学生拥有五大学科竞赛、科技创新类奖项的可以继续按照往年情况大胆申请,文科学生拥有诸如新概念、创新英语的奖项学生也不会受太大影响,无非奖项认可度略微下降。拥有“杂奖项”的学生尽量申请初审门槛低的学校,或者多数层次一般的211高校,合理优化自身材料,强化自身硬性实力。

  优异的课内成绩可能更受认可

  “不得简单以论文、ZL、中介机构举办的竞赛(活动)等作为报考条件和初审通过依据。”这句话映射的其实可能有另一面,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综合素质等方面。

  即使招生指标有所下降,对课内成绩优异的同学来说,优异的课内成绩+知名的高中学校+杂奖项,一样可以申请一些初审并非特别严格的高校。

  简而言之,成绩是主导,奖项是辅助。

  从2018的自主招生简章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些暗示:学校对于硬性的奖项限定越来越明确了,而对于初审松的学校,初审通过人数并没减少,反而有很多有上升趋势,但这些学校对软性的条件越来越模糊,几乎每个初审较松的学校都有类似“创新潜质、学科特长、成绩优异”等类似的字眼作为兜底。

  说白了,2019年自主招生,对名校课内成绩优异的同学,态度是“暧昧”的,用“冲稳保”的方法,大胆去申请。

  高校复试过程更加严格

  往年各校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考核黑幕”,但没有本质上影响考核公平,在今年的考核中,将会更加严厉的考核。无论是针对学生的“真才实学”,还是针对考核人员的“公平公正”,绝不允许掺杂“半粒沙子”。

  很多高校多年没有改考核方法,市面上培训机构有的也举行专门针对各校的培训,搞得高校本身也很难受。我们预测2019年可能很多高校会发生考法上的改变,更加注重学生综合能力,或许将有更多高校采用机考的方式。

  笔试测试综合能力,面试测试学科特长与创新潜质也并非不可。

  自招名额回归合理,一本线降分可能缩减。

  2019年应该不会再大幅出现两倍资格发放的情况,多数学校比计划数多一点,计划数本身缩小一点可能成为主流。说白了,自招更难了。

  清北的给签约竞赛生一本线降分的可能性依然很大,毕竟清北的话语权还是很重的,但是其他高校给一般考生一本线的政策可能没往年那么多了,自主招生的降分可能回归20-30分的主流。

  如果高校真的给学生和央财有的类别一样降个5分,那大家还是回去高考吧。降5分、10分,就好比刚刚够一个学校的录取分数,然后给你录个好专业,何况好专业还得自招测试测一下,真的不够折腾的。

  下面是对“十严格”要求的深度分析

  一、严格执行招生政策

  1.严格报名资格条件

  《通知》原文:

  高校要进一步完善自主招生简章,科学合理确定报名条件,强化对学生的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要求,不得简单以论文、ZL、中介机构举办的竞赛(活动)等作为报考条件和初审通过依据。对拟认可的赛事证书,要以权威性高、公信力强的学科竞赛为主,并组织相关专家对赛事的科学性、规范性进行认真评估。高校应于2019年1月底前将自主招生简章报教育部备案。

  深度分析:

  “硬奖项”继续受到认可。

  从自主招生往年的招生条件来看,五大学科竞赛的“高含金量”不容置疑,青少年科创大赛、明天小小科学家、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活动也属于“硬奖项”行列,说白了往年有“硬奖项”的同学怎么申请,今年申请的学校变化不会特别大。毕竟每年发的奖项资格数量变化不大。

  权威性奖项

  五大学科竞赛;青少年科创大赛;明天小小科学家;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活动;新概念作文大赛;创新英语;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大赛等。

  半权威奖项

  语文报杯;叶圣陶;北大培文;国学大赛;中学生海洋能力竞赛等。

  杂奖项

  中国青少年创造力大赛;“认证杯”数学建模大赛;全国中小学生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学科能力展示竞赛;文心雕龙作文大赛等。

  优异课内成绩将会变成申请的另一条路径。

  根据往年的报考情况,单纯靠五大学科竞赛和科技创新类奖项,再加上文科认可度高的,如新概念、创新英语不足以满足全国90所高校在初审的招生指标。再加上2018年“语文报杯”、“叶圣陶”等文科比赛并未如期进行,软资质奖项数量大大折扣,而论文、ZL的认可度又几乎为零。

  “不得简单以论文、ZL、中介机构举办的竞赛(活动)等作为报考条件和初审通过依据。”这句话映射的其实可能有另一面,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综合素质等方面。

  即使招生指标有所下降,对课内成绩优异的同学来说,优异的课内成绩+知名的高中学校+杂奖项,一样可以申请一些初审并非特别严格的高校。认为:成绩是主导,奖项是辅助。

  从2018的自主招生简章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些暗示:学校对于硬性的奖项限定越来越明确了,而对于初审松的学校,初审通过人数并没减少,反而有很多有上升趋势,但这些学校对软性的条件越来越模糊,几乎每个初审较松的学校都有类似“创新潜质、学科特长、成绩优异”等类似的字眼作为兜底。

  说白了,2019年自主招生,对名校课内成绩优异的同学,态度是“暧昧”的,用“冲稳保”的方法,大胆去申请。

  有杂奖项的同学,一样可以继续申请。

  可能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手里有着从不同渠道获取的各类“杂奖项”,如中国青少年创造力大赛、“认证杯”数学建模大赛等各种第三方机构举行的大赛。

  拥有这些奖项的同学一样可以申请自招,即使成绩并不怎么突出,但是在相对一般的高校中,因为本身的生源质量就没多高,所以一样可以通过一些比较松学校的初审。

  高校对于论文、ZL有了明确的态度。

  在2018年部分高校的简章中,其实就已经有了相关的暗示语言。如果手里有的软性奖项比较多,我们建议不要添加论文、ZL等申请条件,增加弄巧成拙的可能性。

  我校不接收学术论文和ZL等申请材料。

  ——中南大学2018自主招生简章

  对于考生提供的论文,ZL等,我校将根据实际情况在材料审核环节进行查重、真伪鉴定、质量评估等。

  ——厦门大学2018自主招生简章

  2.严格制定录取标准

  《通知》原文:

  高校要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专业培养要求,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降低给予自主招生考生的优惠分值。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份也要相应提高要求,确保生源质量。

  深度分析:

  2018年自主招生中,直接发放一本线政策的学校越来越少,但不乏部分学校按测试结果梯度降分,最低到一本线。今年的自招中,可能分梯度降分的一本线段发放资格会减少,或者部分学校取消。但是20分左右的降分应该不会有多少缩减,毕竟20分再减,加上模拟投档线的溢分,减真的没加多少了。

  例如西南大学在2016届、2017届都直接发一本线资格,而2018届选择采用一本线到一本线上20分到分类别降分方法。

  今年的清北似乎也早有耳闻,在决赛签约时,除了集训队,全给的是“最优录取政策”,即按照2019年简章的最优惠政策降分。简而言之,如果今年简章没有通过教育部的备案,拿到zui高一本线降分,即便签约也拿不到一本线。

  3.严格控制招生规模

  《通知》原文:

  高校要在上一年录取人数基础上适度压缩招生名额,合理确定参加高校考核和具备入选资格的考生人数,提高人才选拔质量,宁缺毋滥。

  深度分析:

  2018年自主招生虽然部分高校的计划人数有所上浮(西南大学2017年计划400人,2018年计划500人,哈尔滨工程大学2017年计划150人,2018年计划200人),但大多数高校并无直接增加计划人数,而是通过增加资格人数来增强录取率。

  2019年适度压缩自招招生名额,可能更会严格卡简章录取,意味着复试实际资格人数降低。

  高校在自招复试发放资格的过程中,大多数学生或因人数不够,或因分数过高,或因通过多所学校自主招生测试,最终不会报名这个学校,因此高校会增发50%-100%的资格数量。

  同济大学计划数为223人,发放442人的复试降分资格(2倍)

  中国海洋大学计划数为190人,发放379人的复试降分资格(2倍)

  西南大学计划数为500人,发放773人的复试降分资格(1.5倍)

  “宁缺毋滥”表示在2019年自招中实际资格人数会进一步压缩,或是直接体现在计划人数减少,甚至有学校会模仿吉林大学出现“资格发不满”、“设置最低通过分数”的情况。可能带来的结果是:

  招生计划人数缩减

  不再超额发放资格

  设置最低通过分数

  4.严格确定招生专业

  《通知》原文:

  高校要根据学科特色,从选拔具有相关学科特长、创新潜质学生的角度出发,科学确定自主招生专业,原则上以基础学科和特色学科专业为主。

  深度分析:

  基础学科

  自主招生最初就是为了选拔在基础学科方面具有特长的人才。

  例如我拥有数学竞赛的奖项,在数学方面表现特别突出,但是课内成绩不是特别好,因而报名山东大学的数学系,获取优录政策。再加上基础学科本身不是特别热门,行业待遇相对一般,这是社会经济环境和就业政策导致的。这方面的专业本身就存在招收分数相对较低的情况,因此通过自主招生互补,获取更具有学科潜力的生源。

  特色学科

  首先要明确特色学科并不一定是王牌学科,而是该校具有明显优势和较为偏门的学科,例如厦门大学的会计系属于厦门大学的王牌学科。南京理工大学的武器,属于南京理工大学的特色学科。

  文件中原指的特色学科应该指的是偏向于学校特色的专业,类似北京中医药大学的中医类专业、中国地质大学的地学类专业、南京农业大学的动物医学等。注重于这些特色学科的人才选拔,补充学校在特色专业上的发展。

  所以部分学校往年未开设的医学、经管专业基本上今年也不会开放了。理由也很简单:高校本身还是想要高分考生,每个专业的各渠道录取的计划数是规定的,王牌专业在自招里面放名额,意味着高考减名额,本身高考录取这些专业的考生都是有很高分数的,在自招里面开设未免有些不妥。况且,自主招生随着这几年的走向不一定真的选拔出的都是有“真金白银”的学生。

  二、全面规范招生程序

  5.严格审核申请材料

  《通知》原文:

  高校要按“谁审核、谁负责”的原则,进一步健全考生材料审核机制,落实审核工作责任。成立专门自主招生审核专家组,明确审核规则和标准,采用多名专家“背靠背”分别独立审核、复核等方式,确保审核工作质量。要加大对学生申请材料的核查力度,通过专家鉴定、联系主办方核实等方式对考生提交的有关证明材料进行全覆盖核查。考生申请材料中有关获奖证书等应在高校规定的报名时间之前取得,不得事后补报。

  深度分析:

  在往年的自主招生材料审核中,很多学校采取赋分的初审审核方法。各省的竞赛情况不一,竞赛种类鱼目混珠、名称相似的竞赛更多,加上第三方机构举办的竞赛搞得部分学校的招生办老师、学生工作人员其实也搞不明白各种比赛的实际情况。

  因为往年省二证书有的在省里不备案,甚至出现部分机构帮学生办“假证”、PS证书的奇葩现象,有的学生也侥幸混过了复试。

  2019年各省份学会基本都进行了省二、省三备案,建议各位同学不要弄虚作假,今年的材料审核只会越来越严格。

  往年各高校的材料审核一般包括这几个步骤:

  初审材料提交—复试原件核验—通过后的核实,也有部分学校会增设奖项答辩环节,确定奖项是自己考出来的。

  综上所述,严查的目的就是让“真硬奖”确定不出错误,是自己考出来的;杂奖项弱化处理,统一成类似赋分制的感觉,不做太高区分,不让软奖项充当硬奖项蒙混过关。

  6.严格组织高校考核

  《通知》原文:

  高校要结合相关学科、专业特色及培养要求,确定相应的考核内容和形式,强化对学生道德品质、身心健康、艺术修养、劳动实践的考查,重点考查学生的学科特长、创新潜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增强综合素质。高校考核管理要参照国家教育考试安全保密工作规定和考务管理规定执行,落实安全保密责任制,确保命题、制卷、运送、分发、回收等试卷流转环节的安全保密,确保试题试卷绝对安全。加强面试专家等相关人员名单的保密管理,认真执行回避制度。严禁委托个人或中介组织开展自主招生高校考核等有关工作。高校考核的笔试应安排在国家教育考试标准化考点进行,面试采取专家、考生“双随机”抽签的方式,过程全程录音录像。要在校考中增设体育科目测试,测试项目由高校根据中学教学实际自主确定,测试结果作为录取的重要参考。

  两个重点:

  安排在国家教育考试标准化考点进行

  各校每年的考核方式其实都差不多,早已被有些培训机构摸透了,这样选拔出来的学生还是“真学科特长”吗?

  每年也有零零碎碎所谓的领导“关系户”,弄虚作假的并不是没有,自招真的公平吗?

  2019年自招考核中,可能有更多高校采取兰州大学、武汉大学的做法,改为远程机考。兰州大学机考已经实行两年,武汉大学已经实行一年,机考更具有可控性、公平性、标准性,而且便于改卷,更测试综合能力。

  对初审本身较松的学校来说,通过机考大批刷人,选出综合能力突出的学生,再进行面试考察,明显学生质量更高。潜台词就是“即使我圈不到高质量的竞赛生,我用机考刷出来的,也不比竞赛生差多少”。

  清北现在也在用自己的联考来圈竞赛生,自己组织的校考明显比竞赛的统一联赛更可控,你手里的奖项不一定真的代表你的实力,而且清华领军、THUSSAT之类的测试也早用上了机考。

  有硬奖项的学生,尽量别报机考的学校,不然你没多少优势,死的只会很惨。

  体测

  这点更像是针对给厦门大学的,在近几年自招中只有厦门大学一直保持体测的传统。2018年之前厦门大学体测很有特色,项目多选,考核占分;2018年的测试更简单通过性测试,与高中体测无太大差异,预计2019年会延续2018的考核方法。

  2016届、2017届厦门大学自招中,面试占80%,体测占20%。2018届厦门大学自招中,体测不计入总成绩,但如果体测优秀,可以在自招优惠的基础上多降3分。(B档20分优惠基础上)

  “3.体育测试:为充分发挥自主招生录取对中学教育的引导作用,促进中学素质教育,提高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活跃大学校园文化生活,我校对所有来校面试的考生进行体育测试。考生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测以下六大类中的任何一个项目。体育测试项目的选报时间及办法、各个项目的具体测试规则及评分标准,将会另行公布在我校考试中心网上(网址:http://kszx.xmu.edu.cn),敬请届时关注。

  (1)田径类:100米、400米、铅球;

  (2)球类: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

  (3)武术类:拳种可任选;

  (4)游泳类:50米、100米(泳姿不限);

  (5)体艺类:艺术体操、健美操、啦啦操;

  (6)体能类:平板支撑+立定跳远(选择此类须同时测平板支撑和立定跳远两项)。”

  —2018年厦门大学自招体测

  “3.体质测试:通过我校自主招生初审进入考核环节的考生均须参加我校体质测试。体质测试包含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引体向上(男生)/仰卧起坐(女生)三个项目,每个项目满分为100分,三个项目得分总分达到270分为优秀。体质测试得分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版)中对应项目高三年级组标准为准。”

  —2018年厦门大学自招体测

  “要在校考中增设体育科目测试,测试项目由高校根据中学教学实际自主确定,测试结果作为录取的重要参考。”

  潜台词有点像支持各校在2019年中增加体育测试考核,但我们认为体育测试不会成为影响通过自招考试的决定性因素。以厦门大学2017年来看,体测结果不影响通过,只会影响能不能拿到组别靠前的排名,而排名决定了A类一本线政策的资格。

  7.严格执行公开公示

  《通知》原文:

  完善教育部、省级招生考试机构、高校和中学四级多次信息公开制度,向社会明确告知公示网站,做到详实、准确、及时公示。在报名申请阶段,所有申请自主招生的考生名单、考生提交的成绩以及反映其综合素质的相关材料(竞赛获奖证书等)均须经中学审核并在学校网站和班级详尽公示,公示结果须由中学校长签字确认。在考核招生阶段,高校要及时准确公布参加考核的考生名单、入选资格考生名单、录取考生名单及相关信息。公示时间不少于10个工作日,公示信息须保留到当年的年底。

  每年都这么说,只不过今年可能公开公示考生的实际资质情况。

  三、切实加强监督管理

  9.严格落实主体责任

  《通知》原文:

  高校自主招生是国家教育考试的组成部分,高校主要负责同志是维护自主招生考试安全和公平公正的第一责任人,分管负责同志是直接责任人。中学要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档案及其他高中阶段德智体美劳发展情况材料的真实性负责,校长是直接责任人。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中学在办学和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建设方面的监管力度。

  每年都这么说,没什么好说的。

  10.严格惩处造假行为

  《通知》原文:

  对查实提供虚假申请材料的学生,由高校依照相关规定取消其自主招生相应资格,并将有关情况通报考生所在地省级招生考试机构,由有关省级招生考试机构依照相关规定取消其高考相应资格,入学后发现的取消其学籍,毕业后发现的取消毕业证、学位证。对于自主招生出现的违规违纪行为,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违规行为处理暂行办法》严肃处理。对于因疏于管理,造成考场秩序混乱、大规模舞弊、招生严重违规的,对相关责任人依法依规严肃处理并追责问责。

  深度分析:

  今年暑期出了苏小妹自招作假事件后,2019年的自招只会更加严格。

  很多家长买了论文、ZL、各种奖项,建议如果还要报名自招的话。把论文、ZL这些已经背上骂名的东西收起来,使用杂奖项(哪怕认可度没那么高)申请,起码不会站在风口上,还顶风作案。

  写在最后

  自招本来就是小众的东西,随着这两年新高考综合评价题材的炒作,资本的推动,新高考逐渐成为了一个热门的教育赛道。自主招生作为一条细分赛道,被各种教育巨头、中小机构、新闻媒体炒作。这严重加重了家长的焦虑情绪。周围所有人都在申请自招,花钱办奖项,忙的不亦乐乎,甚至有的家长初中就给自招机构缴费,彷佛不搞自招孩子就输在了起跑线上。甚至向大学教授打听,搞得我自己所在大学的教授弄不清楚情况来咨询我。

  实际上,自主招生的成功率本来就是很低的。以我高中母校为例,每年近500人申请自主招生(总共人数700人),通过初审的人数大概有350-400,真正的有“硬资质”的学生实际上就50人,其他几百人都是通过各种渠道搞得资质。

  这里有个随便选的数据:比如2018年 重庆大学计划数320人,降分550人,实际录取仅260人。华南理工大学计划数315人,降分539人,实际录取仅230人。

  再者就是课内成绩好的同学,随便参加了几个比赛,获得了些小奖项,一样和花钱办资质的同学申请的学校差不多。每年自招初审结果公布,你们总会发现周围一些没什么奖项的同学也通过了诸如四川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不错学校的自招初审。

  这么多通过初审的学生也多少拿到降分了呢?

  我们那一级大概只有60多人,大多数还是本地的一所985高校的地方保护。

  真正通过自招的考生又是哪一群人呢?

  其实大多数还是那群有“硬资质”的竞赛生。

  最后录取的有多少呢?

  大概只有30多人,很多学生加了分也不够,或者高考考的特别好,最后就没有报。

  自主招生这东西,焦虑可以,别焦虑的不理智。资质作假,拿着孩子的命运赌博,不仅交了智商税,也不会有多大概率走“捷径”。

  况且,随着新高考改革的推进,综合评价的逐渐实行,自主招生可能越来越被淡化,成为新高考录取中类似高水平艺术团的一个更小众的录取方式。

  作者: 张知正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END -
  • 相关文章

上海交通大学2019年自主招生、综合评价政策分析

上一期发布《复旦大学2019年自主招生、综合评价政策分析》(点击查看)收到许多家长和考生的留言咨询,为方便家长和考生了解目标高校的自主招生、综合评价情况,本期自主选拔在线解读上海交通大学,供家长和考生参考。 2019年上海交通大学招生数据 上海交通大...
2019-08-17

南开大学2019年自主招生复试答疑

提醒: 初审通过考生必须在5月31日24点前确认考试,否则将无法参加自主招生测试。 1 关于准考证 目前仍处在考生考试确认阶段,不能打印准考证,请耐心等待,随时关注阳光高考平台,我校将于6月初开放平台打印准考证。 2 关于报到与收费 我校自主招生无报到程...
2019-05-30

2019年自主招生各种变动

2019年为自主招生各种变动有哪些?今天学马教育徐老师跟大家来聊一聊,最近清华大学自主招生取消文科专业,一时间引起热议。同时清华大学给出的降分优惠政策较去年而言有所缩水。而去年的自主招生简章规定,自主招生认定的优惠降分一般为10分~60分,部分特别...
2019-03-30

2019年自主招生政策有什么变化

2019年自主招生报名申请越来越近了,自3月中旬开始,90所自招高校将陆续发布招生简章,很多考生家长已开始准备申请资料,同时,徐老师接到不少家长咨询,提问最多的是:今年自主招生严格了,对比往年有哪些变化呢?我们通过认真研读教育部有关自主招...
2019-02-23

2019年自主招生从哪些方面严格执行招生政策

一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9年高校自主招生工作的通知》,要求高校严控招生要求、招生规模与优惠分值。这份《通知》并不是自主招生的末日,反而透露出许多积极的信号。 01 从哪些方面严格执行招生政策? 教育部公布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
2019-01-10

2019年自主招生最新政策解读

自主招生减招真的确定了吗? 日前,教育部发布了2019年自主招生工作的政策通知!通知中提到,高校要在上一年录取人数基础上适度压缩招生名额,合理确定参加高校考核和具备入选资格的考生人数!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政策原文: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9年高校自主招...
2019-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