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学习,爱生活,会学习,会生活,人生有百学网更精彩!
爱学习 | 爱生活

“留学中国”,怎么样?

发布于:百学网 2022-07-29

“留学中国”,怎么样?

  随着 “双减”、“民转公”等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的实施,不少家长开始重新思考孩子的教育路径。有没有一种选择,既受政策支持又能接受优质的国际教育呢?在现实需求的推动下,以中外合作办学方式提供国际教育的院校越来越多,正愈发受到家长们的关注。下文作者总结概括了中外合作办学的各种方式,以供感兴趣的家长们参考。

  支持外滩君,请进入公众号主页面“星标”我们,从此“不失联”。

  文丨ABB 编丨May

  “双减”满一年以来,各省资质不再审批、民转公的消息频发,多所国际学校停办,一直为公办教育作为特色化、个性化补充而存在的民办教育,陷入了低潮。

  供应端出现问题,但需求端并没有减少。家长还在为没能考上高中、大学的孩子找出路,甚至对于家境普通的“小镇做题家”们而言,也渴望从题海中走出来,见识一下国际教育。

  于是,一个既受到国家鼓励和支持,又切实利好学生的,折中的留学方案——

  “留学中国”

  ,就成为了一个在高考后大家争相讨论的话题。

  “留学中国”,

  国际教育刚需家庭的选择之一

  国际教育还会不会被选择,国际教育将会以什么形式存在,关键在于每一个家庭的利弊权衡。

  第一类,国际教育对于该家庭来说是“两利相权取其重”的家庭

  ,即孩子在学业水平和综合能力上是精英,去外国能开拓眼界、获得更多资源和人脉,有更好的事业前景。

  如果家境优渥,可能会选择国内顶尖的国际学校,或者高中前就出国,目标是世界前100的大学。

  如果家境普通,可能会选择先读普高考C9大学,然后凭奖学金去世界前100的大学。或者靠奖学金读国内需要创名声的国际学校,然后再读外国大学。还可能选择非常优质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然后在国内留学。

  第二类,国际教育对于该家庭来说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家庭

  ,即孩子在中国教育的体制下难以“杀”出来,不如换个国家换个活法,或许孩子能在另一种评价体系下,找到更高的自我价值。

  如果家境优渥,可能选择容易拿身份的国家开发的、学科简单容易毕业的、在该国容易找到工作的课程,即选择移民型国家的热门专业的普通学校。未来可能不回国。

  如果家境尚可,可能选择东南亚、欧洲的大学,因为学费便宜,且有些教学质量不错。或者也可能选择录取要求不高的中外大学合作办学项目,减少了至少一半的留学时间,拿到同样的外国证书/文凭,性价比自然高了不少。

  (如果成绩和家境都不太好,可能会留在国内读中职、高职学校,短期内不太会选择国际教育)

  因此,综合来看,

  无论是“取轻还是取重”,关注国际教育的家庭中,中外合作办学是一种可行的选择。“留学中国”,是一种真实的需求。而这样的需求,也正得到回应

  。

  据《中国教育报》报道,为了让中国的孩子有一个更好的留学环境,国家重点开发海南作为国际教育创新岛。“十四五”期间,海南省将引进3所以上境外理工农医类高水平大学、职业院校在琼独立办学;引进40所以上国内外知名高校在琼设立分支机构或开展中外合作办学。

  除了海南外,香港多所知名高校也准备在大陆开设分校。目前已有消息,香港大学将在深圳前海办学、香港城市大学将进驻东莞松山湖、香港科技大学也要落地广州了。

  过去我们看到深圳孩子清早坐车进入香港求学,每到8月国内机场总有长长的队伍排队送孩子出国。而随着这些优质的香港高校、海外大学来内地,不仅未来内地学子不必远渡重洋,冒着疫情和国际局势动乱的风险,去海外和中国香港求学,外国学生、华侨子弟、中国港澳台的同胞也有更多的机会来内地学习和生活。

  每天往返深港的跨境学童,图源:21世纪教育网

  往大里说,这将是

  用教育打开一扇门

  ,吸引世界青年才俊,将智慧与财富带来中国,实现教育消费回流

  。这也同时是“讲好中国故事”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我们只有向世界多展示自己,才有可能获得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往小里说,对于每个家长和学生而言,留学中国可以成为

  大幅度提高安全系数、降低经济成本、提升家庭融合度、积累国内人脉、避免了出国和归国受到双重的“文化冲击”、更好地将外国知识融入到中国市场,且便于实习就业的一种选择

  。

  中外合作办学,是怎样的存在?

  民间对中外合作办学一直有深深的隐忧。因为它形态多样,“水”很深。一不小心,孩子可能就被耽误了。所以也有必要跟各位家长、学生们,聊聊市面上有哪几种中外合作办学。

  第一种是独立法人的中外合办大学。

  目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共有9所。无论师资还是学生培养模式,“国际化”都是他们最注重的特色:教师往往面向全球招聘,学生也有丰富的海外交流学习机会。

  比如

  上海纽约大学

  。它是由华东师范大学和纽约大学强强联合所创办的大学。国际化程度高,在读学生来自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一半的孩子来自中国,且主要都是参加高考的学生。这对于一路读公立但渴望国际教育的孩子来说,是一次机会。

  该校师资是按照纽约大学师资标准面向全球招聘,师生比保持在1:8之内。学生入学后不只是在上海一个地方学习,更可选择前往纽约大学全球教育体系中的纽约、阿布扎比校园或12个海外学习中心,进行为期1-2学期的学习。可见学生真的是在“留学”。

  同样知名的还有

  西交利物浦大学

  ,是西安交通大学和英国利物浦大学的组合,以及

  宁波诺丁汉大学

  ,是浙江万里学院和英国诺丁汉大学的组合。这些大学都是有学位授予权的,就跟国内其他大学一样,达到毕业要求了就发证,中国都是认可的。

  第二种是非独立法人的中外合作办学。

  比如在国内大学开设一个下属二级学院,专门承担该国内大学中的国际项目。这就有很多种形式了。

  常见的

  本科2+2,3+1模式

  ,就是前2、3年在国内大学读某个专业,后2、1年在外国的合作大学里继续读某个专业。两所大学之间互认学分。

  所以这种形式也可以理解为,

  一个专业,一半你教,一半我教

  。有的会颁发两所大学的双证双文凭;而有的只有一所大学的毕业证和学位文凭,另一所大学出具学位证或毕业证或结业证或学分证明。

  家长和学生在报读前一定要看清楚

  。

  除了上述形式,还有最近很红的

  本科4+0,专科3+0

  的形式。即本科四年或专科三年的学习地点都在国内,但课程和文凭却是中外合作一起给到学生的。

  这种形式的一定要注意,

  是否被中留服认证

  。一般而言,中留服要求参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要有一半时间在外国,而这种不出国就完成外国课程的项目,就必须由教育部或省教育厅审批通过,否则中留服是不认的,那对学生就相当不利了。

  那么可能有家长会问,既然都选择国际教育了,这3、4年都不需要出国的项目,怎么叫中外合作办学呢?

  这里的“中外”体现在

  课程设置、共同上课

  上。想要通过审批,就需要满足4个三分之一:

  引进的外方课程

  应当占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全部课程的三分之一以上;

  引进的专业核心课程

  应当占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核心课程的三分之一以上;

  外国教育机构教师担负的专业核心课程的门数

  应当占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全部课程门数的三分之一以上;

  外国教育机构教师担负的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时数

  应当占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全部教学时数的三分之一以上。

  家长们可以看到,就算3、4年都在国内,但外方课程和师资的量也都在三分之一以上,这样就可以给到学生一定程度的国际化培养了。

  第三种是专升本、专升硕等升学通道

  ,即在中国学校里学的课程类似于对口的外国大学的预科。学生在学完“预科”后,通过考核或保录进入外国大学读本科和硕士。这种类型的也可以做成先在国内完成专科学习,再进入对口的外国大学进修获得副学士,或者职业证书等,便于学生在外国就业。

  各位家长可能也发现了,最近职业教育的中外合作办学增加了不少。学生选择这类项目的原因和学校选择开办中外合作办学的原因有些一致,有些不一致。

  从学校层面看,职业类课程种类繁多,其中很多职业的培训我们尚未有充分的研究和经验,所以需要借鉴外国,且也能给学生多一个证书,增加一点就业机会。从而逐步完善我国职业教育的体系。

  而对于职教学生来说,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不仅与升学、就业有关,也与

  社会地位

  有关。因为不少欧美发达国家的职业学院入学门槛低,职业理论和实践做得更完善,紧缺专业很容易就业并获得永居,最重要的是,当地的蓝领的社会地位和工资还不低,也不用面对国内的压力和侧目,就会是个不错的选择。于是总存在一部分经济实力中上的家庭愿意送孩子读职教类的中外合作办学。

  这也证明了,对于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而言,最根本的只有一件事:

  大幅提高蓝领的社会地位和薪资水平

  。不然就算引入再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很大程度上,也难以改善高水平蓝领紧缺的现状。

  一个国家的教育吸引力,不仅仅要有政策上的支持,更要靠大学和整个社会本身的实力。

  随着中国世界前100的大学数量越来越多,顶尖学科数量也逐渐增加。我们就有了越来越强大的底气在国内为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地的学生提供扎实前沿的学术培养、自由健全前进中的职业平台,以及舒适完善的生活。

  作者: ABB 外滩教育

  来源公众号:

  外滩教育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END -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