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首推中小学全员导师制!每学年至少1次家访,每人指导不超15人
“学生人人有导师、教师人人是导师”。曾经,大学生和高校所独有的导师制度,如今将在上海所有的中小学推行。8月初,上海出台“中小学生全员导师制工作方案”,对导师配备、导致职责、重点工作作出了明确要求。
如,中小学要为每一个学生配备导师,教师原则上都要担任学生导师,每位导师指导学生数原则上不超过15名;导师每年至少进行1次家访,开展个性化的家庭教育指导;导师要为学生提供成长建议并进行书面反馈等。
上海的中小学全员导师制,无疑是一大创新之举,是落实“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协同育人”教育理念的具体举措,有利于促进中小学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高育人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值得赞许和提倡。
但在很多家长看来,在落实和执行中,还有疑惑,五个实际操作层面上的问题值得关注:
一、在选择导师上如何做到公平?
按照导师匹配原则,学校应在尊重学生自主权和选择权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做好导师与学生的匹配。对具有特定发展需求的学生,可以由其导师联动其他教师共同提供指导。
众所周知,每位教师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有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高级教师、一级教师、二级教师等,对学生和他们的家长来说,能争取选到高级或特级教师是最大的目标,但这些名师人数毕竟有限,如何在选择导师上做到公平公开公正,对基层学校来说,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另一方面,根据《2022年上海市教育工作年报》公布的数据,2022年上海共有小学在校生91.70万人,初中在校生52.44万人,高中在校生19.29万人,对应的教师人数为:小学专任教师6.54万人,初中专任教师4.73万人,高中专任教师2.01万人。即小学阶段的师生比为1:14,按照规定,“每位导师指导学生数原则上不超过15名”,也就是说,在小学阶段几乎每位导师要带教14名小学生,可供挑选的余地其实并不大。
二、班主任与导师之间如何分工协作?
长期以来,中小学阶段实施的是“学校—年级—班级”管理模式,班主任是每个班级的核心人物,是全面负责一个班级学生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各方面事务的专聘教师,班主任无论在教育理念实施还是学生成长路上,都起着重要作用。
如今,即将全面推行的“中小学全员导师制”,并没有提及与班主任相关的字样,想必应该是导师制与班主任模式并行,那么,导师与班主任之间如何更有效地协作呢,还是班主任和导师同时兼任?
据报道,浙江部分地方推出的导师制,将中小学班主任老师的岗位取消,为每个班级分别配备三名导师,三名导师又分别负责教学、德育、生活三个方面。但也有家长担忧,倘若班级当中没有班主任,孩子的生活、学习以及教育方面可能会变得一锅乱。
三、导师每年一次家访如何保障?
按照规定,导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每学年至少进行1次家访,全面了解学生成长的家庭环境,开展个性化的家庭教育指导。
毋庸置疑,家访的好处多多。如,有助于了解学生家庭生活,增进家长和老师的情感交流,家长为学校教育建言献策,教育部也规定每年班主任至少要对学生家访一次。但实际过程中,要做到每年一次家访并不容易,有学生家长表示,孩子小学读了五年,只有上一年级前班主任来家访过一次,如今每年一次,教师的工作量显然大大增加。
以小学教师为例,每位导师指导14-15名学生,平均每个月有一次以上家访,即使是城区较近距离,往返也需半天时间,一般需选择在周末,还要看家长的时间安排。
四、家长如何配合真正做到家校共育?
导师的关键职责是两项,一是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二是做好家校沟通。导师要与学生家长建立真诚互动、相互支持、紧密合作的协同关系,通过家校沟通和家庭教育指导,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创设温馨的家庭环境。
家校沟通的效果如何,取决于导师和家长双方。对一些刚从师范院校走到教师岗位的新教师来说,这是一大挑战;另一方面,在现实生活中,少数家长对孩子的成长不闻不问,甚至把孩子的带教任务交给长辈或他人,对家校协同共育也是一道难题。
五、导师制如何记录学生全过程成长?
中小学生全员导师制是为学生提供全面发展指导、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的制度和育人方式,从操作来看,小学五年中,每一学年每位学生选择的导师不可能一成不变,会进行一定比例的轮换,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每位导师是否应为学生建立成长档案,进行全过程记录呢?
按照要求,导师要适时适当地开展理想、心理、学习、生活、生涯规划等方面指导,导师应挖掘学生“闪光点”,提供成长建议,每学年结束时向学生及家长进行书面反馈,增强成长动力。
但这些反馈或建议,是否应成为学生全过程成长记录的一部分呢?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