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学劳动课“中小学生要学做饭”想到的
《9月起,中小学生要学做饭?一起来看海曙版的劳动教育清单!》这条“新规”,在家长群再一次引发热议。有家长担心最终会停留在纸面上,也有家长担心最后变成家长的任务,但更多的是支持。对此,我觉得作为家长和老师,应该反思;同时也有几点担忧。
我的担忧在于,目前的中高考政策以及高校录取要求之下,这些举措是否只会停留在文书层面呢?从应试教育成长起来的八零九零后教师是否可以真正的将这些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呢?八零九零的家长们是否可以真正的理解教育局的良苦用心呢?
相较于劳动课程,从应试教育成长起来的八零九零一代,似乎更喜欢给孩子们报各种兴趣班,美术、音乐、乐器、书法、舞蹈、英语等等等等。衣食无忧的八零九零后,更倾向于用各种兴趣班填满孩子的精神生活。我见识过二周岁孩子的课表堪比小学生的例子,也见识过海淀妈妈的强悍和海淀孩子的拼。那股无形的压力压得我喘不过气,更何况孩子。我接触的大多数家长都非常喜欢报课,甚至学个跳绳也要报课。不少家长交了很多智商税。从目前来看,不得不承认学过的孩子确实有优势,但这优势是真的优势还是虚晃的还真不好说,毕竟每个个体都是不同的。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和自己的能力,我并不迷信培训班并且觉得很多班都是在收家长们的智商税。我更倾向于教会孩子从生活中学习,毕竟教育的本质不是为了分数和那个结果,书本知识也是有限的且陈旧的,社会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着,学校的教育仅仅只是人生一小个阶段。
回想自己的成长经历,幼儿园时期就能帮家里打酱油买东西自己拿牛奶叠被子等力所能及的家务。小学就能洗衣烧水整理衣物,初中还能自己换煤气罐烧饭等。从学前班就开始独自上下课独自完成作业、整理书包等等,没有家教培训班,不知道学习方法也照样学,成绩不突出但也差不到哪儿去,甚至成绩单都是自己去领的。印象中从来没有人监督过我这些,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可现在的孩子怎么烧饭这些生活基本自理能力都要教育局出规定来专门开课了?!学校是学知识的地方,老师抓学习没毛病,抓成绩也没毛病,但家长在家不进行劳动教育包揽包办就是问题了。想想如今婚姻市场的那些关键词“妈宝男”“孔雀女”还有那些大学时期的骚操作“衣服快递回家让妈妈洗”“不会烧饭全靠外卖”“离婚率”“大龄剩女”等等,这些难道不是为人父母教育的失败吗?考上名校怎么了?成绩好又怎么了?基本生活自理能力都没有还怎么做国家栋梁。
“富养”这个词这些年也是个热门话题,可笑的是被一些人曲解了它的含义。我理解的富养是给孩子正确的三观和富足的内心世界。并不是学个看似高大上的骑马或者钢琴,然后给她很好的保护。而是教会她调整情绪,提高逆商、毅力,给孩子最好的保护是教会她自我保护。成绩好是没有底线的,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我不觉得自己的孩子将来会有多么优秀的分数,但我坚信她也有她的长和短,我能做的是帮她认识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以此提醒自己,不要迷失方向,勿忘初心。与育儿路上的各位共勉。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