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考“独木桥”,如何闯关?
一年一度的艺考即将拉开序幕,又将上演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情景,尤其当报考表演专业的学子每年人数增长变成一种趋势,愈发加剧了竞争白热化。尽管被二八定律加剧的表演专业毕业生就业难度不断增大,但依然浇不灭外行人对娱乐圈向往的热情。
作为培养专业表演人才的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等知名学府,承担着为行业输送新鲜血液的重担。因此在源头筛选出好苗子,至关重要。毕竟有了好底子,再因材施教,才能事半功倍。
那么,国内影视行业发展至今,究竟需要怎样的表演人才?什么样的人适合学习表演?参加艺考,又有哪些能提高成功概率的注意事项?进入专业院校后,对学生在表演方面的培养重点又有哪些?
带着这些疑问,金牌经纪人(y-agent)特意请到了北京电影学院副教授、著名表演艺术指导隋兰老师,她有着多年的招生、教学、影视表演及制片人经历,也曾是张一山、王俊凯、关晓彤的表演老师。在今年艺考前,她结合自身丰富的从业经验来给大家答疑解惑。
做足准备,强综合素养与内外兼修
北京电影学院作为曾培养出王志文、黄渤、姚晨、张小斐、周冬雨等诸多优秀演员的摇篮,招生标准通常被视为风向标。外界甚至会认为北电、中戏、上戏这三所艺术院校对考生各持一套筛选标准。
但在隋兰看来,艺考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都是为了选出好苗子,并无本质区别,导致感官偏差的原因,可能在于每届艺考面试老师的审美喜好的细微差别。比如有的偏向于选择具有青衣潜质的考生,有的偏向于选择声音条件或外型条件更有辨识度的考生。所以考场上如果有“幸运”加持的考生,也许就会高出一两个“印象分”。
至于招什么类型的学生能够进入表演专业,隋兰指出,
外在形象和艺术气质是首要的筛选标准,也是考生能否入门的一个重要条件。在此基础上,还要看考生的内在可挖掘的素质,包括表现能力、理解能力、感受能力,以及声音条件等等
,会有一个详细的基础打分表。但由于每个老师对考生的判断不同,所以艺考不像数理化这些理科,它是没有统一的标准模式的。
比如对外型条件的审美,除了看五官,还会从表演的角度去考虑:包括考生是否更适合塑造某类角色,在镜头下的可塑性,和形象是否具有辨识度等。所以大众眼光中的浓眉大眼并不一定是录取的必要审美标准。
考生的性格有时候也会影响艺考的命运。隋兰表示,“外放开朗型的学生会比较讨巧,他们的表现力较强,比较容易吸引老师的注意力,录取的概率就会稍微大一些。对于内向腼腆的学生,如果形象气质在人群里很突出或者表演状态很好,也可能通过加点印象分被录取。”
比如,作为王俊凯复试和三试的考官,隋兰表示他是比较内向的风格,但在表演时他非常专注、状态很好,顺理成章被录取。
随着越来越多的如童星、爱豆等明星考生参加艺考,无形中带动了艺术类考试的关注度。Ta们的艺考成绩,往往成为粉丝、大众与媒体的话题。头顶着明星光环,会因为比素人多累积了一些行业经验和知名度而更具优势吗?
曾面试过多个明星考生的隋兰表示,对于这些有知名度的考生而言,Ta们已经获取了一些拍摄经验,在表演上不是零基础。对此,学校已设立相应政策,会开启特殊通道进行筛选。
“对于这类考生,我们看中的是Ta有没有能成为演员的素质。我们有信心把Ta调教出来,才会招进来。”
在表演专业艺考的初试阶段,大部分考生都会选择朗诵作为才艺展示。尤其对于那些表演零经验的考生,通过朗诵能展示表情形象和声音台词。这也是老师重点考察的考生的表现能力。隋兰表示,通过朗诵时的语言能大概看出这个考生的可塑性有多强。
因此,越来越多的考生会提前去艺考机构培训,但其实隋兰并不太赞同过度训练方式。因为在她当考官的经历中,多次看到一些考生被训练成没有感情的阅读机器,稿子里的每句话、甚至每个标点符号都有明显的人为加工痕迹,导致应有的真情实感的缺失。这是一些机构对考生模式化训练的结果。
对此,隋兰指出,
考生们与其选择那些距离自己遥远、无法理解的朗诵稿去声嘶力竭地表现,不如选最能引发自身感触的东西去朗诵。
“尽管表演时可能逻辑重音不对,或者有一些技巧匮乏,但真情实感的释放才是最重要的、最有感染力的,这种东西是我们要的灵魂。我们希望看到考生最本真的一面,而不是被设计过的痕迹。”
如果遇到因为紧张而朗诵卡壳的考生,老师们都会安慰考生,让他们放松,再来一次,一般都会给三次机会,并不会因为考生的一个偶然失误,就冒然下定论。
对一些表演状态很好、只是突然有个地方吃螺丝的考生,隋兰建议他们不应从头再来、而是应该继续说下来,只要能让人感受到表演的充沛状态,对考试结果就不会有太大影响。
除了专业方面的潜质,对考生人品的考验也是选拔标准之一。实际上,从考生还未进入考场,考试就已经开始了。通过排队等候等一些考前准备流程,能观察到考生性格人品的一个切面,不乏因为这个而落选的考生。在考场里所有的行为规范,都是在对考生的考察范围内。
“从排队到入场到正式表演,老师们考量的不仅是学生的专业能力,也是对他们品行的观察与测试。”隋兰补充道。
此外,考试时的着装也有一些能加印象分的小技巧。比如考生在初试复试应穿能展现自己形体的且合体的衣服、颜色尽量选择比较明亮的,不要穿宽松和花俏的服装,不能染发、戴首饰,而且要素颜,到了三试就必须穿形体衣、形体裤和软底鞋。
提升认知,好演员任重而道远
学无止境,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演员这份职业。如果说毕业后不断累积丰富的人生阅历、开阔眼界和感受生活,是演员最好的老师、能让其汲取创作灵感和补充能量,那么在专业院校学习的时光则是打基本功的重要时期。唯有地基打牢了,才能在日后建高楼。
在隋兰看来,一些没有经过专业院校的表演训练的人,可能他们身上有些天赋,比如擅长演某个类型角色或本色演出,但通过专业学习,能让他们掌握塑造多元化角色的方法。
对于外界抱有的演员职业门槛低的误解,隋兰认为,想成为好演员,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
“表演是一门学科,它是有理论依据以及课程设置的。进入大学之后,学生们要上形体课、声乐课、台词课,这三门课都是练基本功的。他们出晨功的时候要练,还要达到老师的考核要求,这些是成为演员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而且演员还是一个需要有思想、善于思考、总结人生感悟的职业,要全身心地投入去相信规定情境,经过训练会更加清晰创作的路径,把生活中的真善美和正确价值观呈现在作品中。”
近几年爱豆演戏渐渐变成常态,但大部人因非科班出身而不断暴露演技短板,被观众诟病,也无形中影响到影视作品的质量。于是,愈发凸显出演员对角色和剧本的理解能力的重要性。
就像隋兰所说,现在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是培养的重中之重。因此,近来提出的上调艺术专业的文化课分数线的政策,相当于在招生源头上针对考生的文化素养做了一轮筛选。事实上,以前表演专业的学生拿到的毕业文凭是文学学士,也说明演员职业是跟文学紧密关联的。
演员所有的表演都来自剧本,有多少文学功底、能读懂剧本多少东西,能看懂里面影射的道理和编剧想要交付的任务,演员就能展示多少。
“演员的任务是很重的,因为最后作品的落点全在演员身上。影视剧也好、电影也好,幕后工作人员从写剧本开始,然后拍摄制作,历尽艰辛把一个项目做出来,但最后呈现给观众的时候,关注点全在演员身上。演员呈现了多少,就代表这个作品被观众认可了多少。如果幕后工作人员的能力和水平做到了90分,结果演员就演了个60分,怎么能行?”
令人欣慰的是,内容为王的生产法则渐渐洗去了曾经萦绕在行业头上的浮躁风气,当创作者懂得了创新意识和匠心打磨的重要性,影视产业链的秩序也开始向着规范化扭转。
作为产业链至关重要一环的演员,也会连带受到积极影响。氛围正向的大环境为演员提供了健康生长的土壤,那些真正懂艺术、真正会表演的好演员,有了更多机会被大家看到,也将支撑起演员的主要生态。而这,无疑会给立志于在表演领域大展拳脚的新人们带来希望。而专业院校为行业输送的新鲜血液也更能发挥作用,促进影视行业的良好运转。
来源:金牌经纪人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