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学习,爱生活,会学习,会生活,人生有百学网更精彩!
爱学习 | 爱生活

江苏新高考模式选科之忧

发布于:百学网 2019-09-24

江苏新高考模式选科之忧

  江苏新高考方案尘埃落定之后,各地闻风而动,各种动员之后,现高二学生都有了确定的选科模式。相比3+2模式,现在的3+1+2模式确有不少进步,但乱象也不少,尤其是选科更是沧海横流,投机取巧,瞻前顾后,乱象纷呈,各种搏奕,让人心生忧虑。

  现仅以地理和化学选科的严重不平衡作为例子,作一个简要分析。

  我在网上发起了一个调查,请网友提交自己学校选择地理的情况。

  从此图可以看到,10所学校共175个班级有138个班级选择了地理,占比近79%,有所学校,16个班级竟然有15个班级选择了地理!这是一个不完全的统计,但已经能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参加新高考的第一届学生在选科上的搏奕是多么盲目,又是多么无序。

  按理,3+1+2中的2总共有化生政地四科,每个学生选择其中2科,每科选择如果平均的话,占比为50%。无论是从选择物理的明显多于选择历史的现实来看,还是从今后专业对口的角度来说,应该是选择化学和生物的比例zui高;但实际上很多选择物理的考生,都避开了化学学科,而选择了诸如地理、政治等学科,从本质上来说,大部分学生不是喜欢地理、政治这些学科,而是觉得选择化学的学生大都是学习上的强手,害怕在高考中落于下风,而其他学生,尤其是地理学科,相对来说,强手少些,更有可能会在高考中胜出。于是地理学科特别受宠,大家趋之若鹜。至于两年后的结果如何,反正是两年后的事情,谁知道呢?

  我总觉得,这样想的学生和家长,包括老师和学校,都把问题想得过于简单,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只从所谓的竞争力着眼,两年后吃点哑巴亏应该是必然的。

  首先,从现在公布的方案看,除物理和历史用原始分计入总分外,其他4科都是按考生比例赋分。为方便说明,举个例子。有7000个考生选择化学,有70000个考生选择地理,那么,在30分到100分的赋分区间里,各个分数的学生比例是相同的,即选化学的有100个100分,100个99分,依此类推,而选地进的是有1000个100分,1000个99分,也依次类推。这样,你所认为的选地理占便宜就是认为70000个选地理的学生总体上弱于7000个选化学的学生。这总体上是不错的。但你要知道,当大部分人不分青红皂白地向地理蜂拥而去时,这样的差距会越来越小。你本来想做矮子里的长子,但不少并不矮的人挤进来时,矮子依然是矮子。这样的搏奕相当盲目!

  其次,兴趣才是zui.好的的老师,如果你对地理有兴趣,能够乐在其中,选择地理无可厚非,但如果本身不感兴趣,只是从众或者认为选择地理可以占到某些便宜,那只能说有些天真了。

  第三,虽然很多学校和专业,从江苏省已经公布的选科要求来说,对3+1+2中的2并无特别要求,但仔细看,像化学、生物、尤其是医学类专业,大都有必选化学学科的要求。可以说,选择物理的同学如果选择了化生,那几乎可以包揽所有理科专业,而放弃了化学,很多专业可能与你失之交臂。另外,由于选择化学的学生相对较少,在有化学要求的专业上占有先天优势。因为2021年的录取将以专业录取来划分分数线,很有可能选修化学的同学录取分数线就比选修地理的低。你在选修地理上可能有的几个分数能不能抵掉专业选择上的先天不足?这一切都是未知数。

  第四,选修地理人数暴涨导致地理师资严重短缺,教育质量难以保证。作为传统的小科目,地理师资占比普遍较低,暴涨导致师资短缺是不争的事实,今年地理老师普遍吃香,一才难求已是普遍现象。而一个新教师要胜任高中教学需要时间,高校培养地理老师也需要时间,这导致在相当长时间里地理教育质量得不到有效保证,将会影响这些学生的学习,尤其是一些师资准备本身不足而人才竞争力偏低的边远农村地区,这种现象会更加突出。

  无论从国家需要还是从个人发展,盲目选择地理都不应该。如果学生不太了解,家长应该把好关;如果家长不太了解,学校应该尽好职。遗憾的是,以所谓高考录取率为标准的学校也在盲目行事,有的学校甚至在今年暑假,还在动员已经选择了化学的学生选择地理,并为那些已经拉了地理半年的学生补课,用心不可谓不良苦。但是否适得其反?只能让时间去证明了。只是一点是肯定的,如果选择地理的学生吃了亏,学校除了损失点录取率,其他没有影响,而学生却要一辈子都为自己当年的盲目选择,为自己的投机取巧负责!

  作为政府主管的省教育厅,除了公布各专业的录取要求之外,还要公布近年各专业的录取人数方面的数据分析,并及时公布当年学生的选修数据,以便学生能有时间及时调整选科方案,这样才能做到有备无患,既符合国家对人才的需要,又不致让学生走弯路,绕远路甚至是走岔路。在这方面,江苏可以多向已经走在前面的广东等兄弟省市学习。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END -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