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学习,爱生活,会学习,会生活,人生有百学网更精彩!
爱学习 | 爱生活

新高考选择物理化学吃亏吗

发布于:百学网 2020-09-02

新高考选择物理化学吃亏吗

  2020年,是北京、天津、山东实施“选科赋分”新高考模式后的第一次高考。

  北京700分以上的考生人数达到了80人,而2019年仅有24人。天津700分以上达到了241人,2019年仅为43人。人们发现:新高考模式分数普遍提高了。

  但,很快就有另外一个消息让北京的家长炸了——化学实考94分赋分成了82分,整整被“负掉”了12分。人们又得出结论:“选化学的太亏了!”

  有焦虑的新高三家长给我打电话,认为选物理化学的学生吃亏了,并质疑新高考为什么要采用赋分方式?

  为什么要赋分

  采用赋分方式,有人赋分后比实考分高,也有人赋分比实考分低,赋分制很不公平,为什么新高考要采用赋分制度。

  采用赋分制,是为了实现在选科制度下不同科目之间成绩的横向比较。根据各科实考分排名按统一的权重标准重新赋分,消除了不同学科考试题目难易的差异和,这是各科成绩能够公平比较的基础。没有赋分,选科就难以推行。

  既然选科这么复杂,为什么要推行选科赋分的新高考模式呢?

  根据国发【2014】35号《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新高考是要破解社会反映强烈的“唯分数论影响学生全面发展问题”。改革的原则是:增加学生选择权,促进科学选才,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

  采用选科,目的是通过增加学生选择权并促进高校科学选才。

  为什么要采用等级分

  新高考模式下的赋分,除了解决不同学科之间成绩的比较问题,其背后还有一个重要逻辑——在满足人才选拔要求下,通过弱化分差来破解唯分数论。

  人才选拔需要考生的分数宏观上有一定的分散度,符合正态分布规律。破解唯分数论,又要适当降低分差,新高考就要在两者之间找平衡。

  降低分差,一个措施是,缩小分数分布区间,比如新高考第一批和第二批试点省市中,浙江、北京和天津赋分是40-100,山东是20-100,上海是40-70,这也就是上海总分为什么是660的原因。

  第二个措施是,以3分为一档,以消除微观分差,从而引导学生弱化分分必争的观念。

  比如天津的五等21级的赋分方案如下:

  北京的五等21级赋分方案则为

  天津前2%赋满分,这也就是为什么天津2020年700分以上人数是2019年的6倍。

  为什么要采用3分而不是2分或者4分作为级差呢?

  老刘没有找到官方的解释,但我在统计了2019年北京理科高考总分一分一段表后,发现了一个规律。以高考总分从高到底的排名来看,从排名前9%-72%区间段,排名每增加1%,总分基本上是减少了3分,比如前9%为640,10%为637,11%为634,12%为631,13%为628,14%为625,15%为622,16%为619,17%为616。

  也就是说,采用3分为一档,能够获得1%的总分区分度,这是巧合吗?

  新高考对选科和分数有什么影响

  采用选科赋分后,与传统文理方式相比,有如下一些新态势。

  1、赋分后分数会变高和变低

  (1)不同学科赋分前后的差异

  由于学科特点,采用赋分制后,历史、地理等科目比未赋分前高。

  比如传统的文理分科高考,理科状元理综基本上都是在290左右,甚至有的接近于300分的满分。但文科状元的文综达到290分都比较罕见。以北京为例,2016、2017、2018和2019年文科状元文综分数分别为274、268、290、275分。

  但赋分以后,只要排名在前1%(比如浙江和北京)或2%(天津)即赋满分,各科没差别。比如北京2020年高考第一名的历史和地理均获得了100分满分,物理也是100分。也就是说,在选科赋分制度下,学科之间的差异确实消除了。

  (2)不同排名位次赋分差异

  对于同一学科,排名头尾两端的同学赋分之后分数会提高,无论你实考多少分,前1%都赋成100分,后1%都赋成40分(或30、20)。但排名中前部区域的同学将大概率被赋低。

  为了有一个概念,我将北京市2019年理科(理综比文科与赋分后更接近)和2020年选科赋分后的总分,按排名前百分比进行比较,结果如下图。

  虽然不同年份不同科目之间严格来说没有可比性,但上图能够大体反映采用原始分与赋分方式分数变化趋势。从上图可以看出,前2%的同学2020年分数高于2019年分数,顶部同学赋满分的影响明显,排名73%以后2020年高于2019年分数,而在7%-55%区间段2020年分数低于2019年,在排名前25%部分分差达到10分,其它部分基本没有明显区别。

  2、选科难

  对于6选3的地区,有20种选科组合,对于采用7选3的浙江(多一门“技术”)有35种组合,即使第三批试点采用的“3+1+2”的模式也有12种组合。面对这么多种选科组合,如何选择成了学生和家长需要面对的第一大难题。

  3、弃选物理等科目

  浙沪实施选科赋分新高考改革后,选择物理的学生连续三年大幅减少,从最初的7万下降到2万,物理被弃选,是选科赋分新高考制度面对的第一个挑战,也是所有当事方始料未及的。

  根据复旦大学统计数据,2017级浙沪新生第一次大学物理统考不及格率达到30%以上,这一数据远远高于往年。很多学生的物理水平仅仅是初中水平,和其它省份考生物理认知水平存在极大的差距。

  因此,从高考后高等院校专业选择来看,轻易弃选物理化学并不是明智的选择。

  为了应对这一变化,上海和浙江又出台了保障机制:当选考某科目某次考试赋分人数少于保障数量时,以保障数量为基数进行等级赋分。

  而高校,也不得不公布相关专业的限选科目,以指导学生根据未来职业规划理性地选择考试科目 。

  怎么选科

  只顾眼前是多数人的面对选择时的现实心态,比如在高考前多数人想的是只要能考到XX大学就满足了。然而,一旦分数上线,马上就从“能进入XX大学”变成了在专业上的纠结,开始考虑未来出路。

  那高中生该怎么选科呢?其实很简单,主要是这两点:

  1、根据高校专业限选要求选学科

  不同的专业,对高考的学科选考有不同的要求,主要分为必选、可选和不限选三种。

  但,对于一个高中生来说,由于对高校的专业缺少了解,对自己的未来很少有清晰明确的规划,因此根据未来的选择和规划来选择学科,还是有一定困难的。但,不同学科的选择,又对未来的专业志愿选择有非常大的影响。

  那么,了解不同学科组合可报专业比例就显得很重要了,至少要给自己的未来留有更多的可能,有人统计各种学科组合可报专业比例,见下表。

  根据2020年北京高考本科院校招生类别限选要求,我也进行了粗略统计。必选物理的数量为178、化学为81、生物为35、历史为12、政治为7、地理为2。也就是说,从考虑与大学专业课程的衔接来看,物理和化学仍然是学好大学专业课程最重要的基础学科。

  2、根据兴趣和学科特长选择

  虽然选科赋分存在着高赋和低赋的差异,大家有了占便宜或吃亏的感觉,你可能看了很多选考策略的文章,学习了很多选考技巧和经验,但实际上选科策略真的很简单,就是要想取得选科赋分的优势,至少保证不处于劣势,那就是根据自己的学科兴趣和特长选择。

  在六科中,哪三科学得相对比较好,对于高三学生来说,应该是比较清楚的。选择相对较好的三科,至少能够保证你的实力得到充分体现。

  也有文章分析了学科特点和适合什么样特质的群体,来指导学生选科。但,这种选法真的意义不大,因为对于一个高二高三学生来说,理化生政史地,在初中和高一高二都学过了,自己是不是喜欢这个学科以及能不能学好,已经门清了。

  3、应该随大流趋利避害吗

  物理之所以被弃选,一部分人是真的不喜欢不擅长,由于有了自主选择权,放弃物理化学是正确的选择。

  但,也有一部分“聪明人”是发现了赋分制的“缺陷”,比如下面的说法:

  物理、化学学习难度大,学霸为了前途一般都选择物理化学,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选物理化学是要和学霸竞争,因此容易被赋低分。比如10个人选,你考了80但你是第10名,那么你就被赋成了40分。历史地理学起来容易,选择这两科不容易垫底,至少不会被赋低,是非学霸的首选。

  上述说法应该说影响了很多人的选择,也是导致物理化学被弃选的重要原因。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赋分制,不仅取决于你自己的能力,还取决于别人的选择,也就是说和你竞争的人是谁。实际上,真正和你竞争的是和你实力相当的人。虽然,上述极端情况理论上成立,但实现中你很难做到根据别人的选择来做趋利避害的选择。

  在你所在的班级和学校,在你周围所有的同学选做出选择后,你最后选择时能避开有限的、比你强的几个学霸,但你认识的那几个人相对于全省来说,远远达不到1%,你更不知道全省、全直辖市和自治区有多少个比你强的学霸和比你弱的学渣做了和你一样的选择。因此,想单纯通过选择来获得优势,理论上可能,事实上你几乎做不到。

  4、数据证明选择物理化学没有吃亏

  由于在所有实施了选科赋分的省市中,只有山东2020年高考一分一段表公布了选择不同科目的学生成绩分布,这为老刘进行分析提供了依据。

  山东2020年高考共52万多人,各科选择人数比例为:物理39.3%、化学49.4%、生物60%、政治37.4%、历史48%、地理65.7%。地理和生物zui高,政治和物理最低。

  但在总分680分以上的513人中,选择物理的占了498人,选择化学的占了492人,选择生物的占了447人,而选考人数最多的地理只有52人,也就是说顶尖学生96%是选择了物理和化学的。

  另外,对于中等生,也就是各科选考人数中位数即排位在50%的同学,选择物理的中位数同学总分为496分,其次是化学的486分,第三是生物的463分,第四是政治的430分,第五是地理的427分,第六是历史的410分。也就是选择了物理和化学中等成绩的同学总分比选择地理和历史的要高70分。

  那对于中等偏下的呢,以排位前80%的人数做标准,物理排在80%的同学分数为414分,化学为405分,生物为365分,政治为334分,地理为333分,历史为321分,与中等生顺序相同。也就是说,对于选择政治、历史和地理的人,其前80%位次同学的总分仍然比选择物理和化学的同学低了80分。

  然而,如果根据赋分方案,各科排名百分比相同时其赋分也相同。但,为什么选择人数最多的历史和地理的同学,不仅相对于选择物理和化学的同学未占到“便宜”,而且总分仍然全面落后达到70、80分呢?这个有趣的现象,说明选择物理化学生物的同学,在语、数、英三科上占了明显的优势。

  如果选择物理化学的头部同学占优说明确实是学霸选择物理化学的多,但中位数和80%位次仍然保持了70、80分的优势,显然不是因为选择物理化学的都是学霸了。那是什么原因呢?

  老刘认为:物理化学生物这样的学科,知识点之间关联度高,知识体系性强,题目规律性强,容易举一返三,因此在复习阶段提分快,容易达到自己认为的上限。而一旦感觉达到上限,会有更多的精力放到语、数、英的学习上。而政治、地理和历史,知识点散乱不易形成体系,需要记忆的多,题目规律性不高,提分慢,因此不易象理化一样得高分(文科状元文综就是证明),选择这些科目的同学,感觉还有更大的提升空间,所以不由自主地投入更多的精力学习,而与理科生比相对减少了语数英的投入。

  看了山东的高考数据,有没有推翻你原有的选科认知?你还觉得选地理、历史比物理、化学更容易在选科赋分的高考模式中取得分数优势吗?对于选科赋分你有什么看法,以及对山东一分一段表你有什么不同解读,欢迎交流。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END -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