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内容变化与教学实施
一、宏观的变化
首先是学段的划分。
由三个学段——四个学段:1-2,3-4,5-6,7-9。周课时分别是:3,4,5,6.
然后是表述形式。从课程内容——内容要求、学业要求、教学提示,即学习什么、学习程度、如何学习。
四个领域不变。这次课标修订,四个领域没有变。就是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二、主题的变化
主题进行了一定的调整。
调整的原则是这样的,形式上基于抽象结构,是现代数学的基本形式,可以表述为“研究对象+”,其中“+”的内容可以是性质、关系、运算。
比如,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早就说了:数学家用抽象的方法对事物进行研究,去掉感性的东西......线、角,或者其他的量(的定义),不是作为存在而是作为关系。
希尔伯特说的非常形象:
欧几里德关于点、线、面的定义在数学上是不重要的,它们之所以成为讨论的中心,仅仅是因为公理述说了它们之间的关系。换句话说,无论把它们称为点、线、面,还是把它们称为桌子、椅子、啤酒瓶,最终推理得到的结论都是一样的。
为什么呢?因为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三点确定一个平面,这个才是问题的关键,至于叫什么名字,并不重要。事实上,汉语上叫点线面,英语上就不叫点线面,最后研究的结论不都是一样的吗?因此,在这个意义上,研究对象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研究对象的性质、关系、规律。
比如,从数量中抽象出了数,就要抽象出数的比较大小关系。
抽象定义了分数,就要比较分数的大小关系。
给出了角的定义,就要比较角的大小关系。
三、内容的变化
1.数与代数
小学初中:
增加两个基本事实
传递性:a=b,b=c,—→a=c
(欧几里德里面是等量的等量,量相等)
等式性质:a=b—→a+c=b+c
这两个基本事实,在初中阶段可以拓展到不等式。即
传递性:a>b,b>c,—→a>c
等式性质:a>b—→a+c>b+c
小学阶段,减少方程(方程不讲了)和反比例,百分数移到“统计与概率”,负数在“综合与实践”。
增加计数单位,是指个数与顺序的计量单位;加法模型,总量=分量+分量。
初中:增加理解负数的意义(例64),《九章算术》方程篇;近似计算(例65);了解代数推理(例66),被3整除;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由选学调整为必学。
2.图形与几何
小学:增加尺规作图。
第二学段作给定线段(同样长的线段),拓展到作给定线段为边的等边三角形。(学生知道,圆规可以确定长度,确定长度可以用直尺来量这个长度,但是更多的办法是用圆规来量)
第三学段三角形周长,三条边首尾相接依次落在一条直线上。
初中:增加尺规作图要求。(不仅知道怎么作图,还要知道为什么这样作。比如作角平分线,不仅知道怎么画,而且要知道为什么这么画。或者是更进一步,要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通过画角平分线,让学生思考怎样用尺规画角平分线。)
过圆外一点作圆的切线(会用三角尺——尺规作图)
3.统计与概率
小学,将分类——数据分类。(实物分类,比如分扣子——抽象分类,也就是数据分类)
初中,增加按照人均GDP把十个省分为两组,分类原则:组间相差大、组内相差小。数学表达:离差平方和。增加平均数的分布式计算。
四、教学实施
教学实施建议:整体设计,分步实施。
集体备课,学年数学老师,学段数学老师,学校数学老师,知道自己的教学位置,知道前后的联系。
教学实施具有整体性、一致性、阶段性。
整体设计:数学知识体系与相应核心素养的整体把握。知道知识点所在的位置,核心素养所在的位置。
前20年老师从关心教师的教——关心学生的学
未来20年,关注学生的获得(不是学习态度)——知识的获得、思维的获得。
一致性,最初概念提出到最后实际应用的一致性教学。
阶段性:
小学阶段,自然数的获得,是一件大事。从数量抽象到数。直接抽象比较困难,通过两个桥梁,两个方块,再到2这个过程中,从感性具体到感性一般,再由感性一般到感性具体,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和数感。
初中阶段,有了负数。九章算术里面,是世界最早谈负数,及加减。我卖马、卖牛,卖的钱算正数,交的钱,算负数。
初中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小学从数的运算,到初中代数的运算。从理性具体到理性一般,所以初中有抽象能力。
(学习史宁中教授讲座的摘抄与思考)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