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学习,爱生活,会学习,会生活,人生有百学网更精彩!
爱学习 | 爱生活

教师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

发布于:百学网 2021-07-23

教师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

  原创 仲崇高 教师博览

  教师在学校不仅要整天面对一群“熊孩子”,要备课、上课、听评课、批改作业,要忙进修、忙评职称,还要顾及与领导、同事、学生家长等的各种人际关系、人情往来;回到家中,上有老下有小,又要操心柴米油盐酱醋茶等各种各样的生活琐事。正如李宗盛在《凡人歌》中唱的那样:“你我皆凡人,生在人世间。终日奔波苦,一刻不得闲。”如此这般,教师若还能不急不躁、不闹点小情绪,那实在不是一般人所能达到的修为。既然“你我皆凡人”,那么心生烦恼,甚至偶尔情绪失控,自然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关键是“打铁还需自身硬”。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有教书育人的能力,更要学会把控自己的情绪,学会纾解自己胸中的烦闷。所以,“自我心理调适”的能力应成为教师的一项基本功。

  接纳自己的无能为力,避免产生沮丧感

  我们应该认识到,面对世间的纷纷扰扰,人产生不良情绪是一种正常的不可避免的反应。既然不可避免,那就不妨接纳,接纳自己的负面情绪,接纳自己的无能为力,给自己绷紧了弦的神经松一下劲,在心里告诉自己,“现在开始悲伤(愤怒)”,然后深吸一口气,再慢慢呼出,同时告诉自己,“现在重新开始”。

  教育不是万能的,教师个人更不是无所不能的。面对个别顽劣的学生,教师当然不能轻易放弃,但也要承认自己的无能为力,避免产生沮丧感。毕竟一个孩子的成长、成才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等众多因素的影响,而教师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虽然重要,却不起决定作用。

  改善人际关系首先从改变自己开始

  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北宋理学家程颐说:“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菜根谭》中有句格言说:“心体澄澈,常在明镜止水之中,则天下自无可厌之事;意气和平,常在丽日光风之内,则天下自无可恶之人。” 所以,当你感到人际关系紧张时,不妨尝试以下两个小技巧。

  放下“自我中心”思维。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曾经说过:“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如果现实的环境自己改变不了,就要学会改变自己。”《枭将东徙》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努力放下“自我中心”思维,摒弃总是找借口、怨环境的习惯,多做自我反思和自我检讨。

  适时地请别人帮一个小忙。心理学中有一种“富兰克林效应”,是说比起我们曾经帮助过的人,那些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更愿意再次帮助我们;而要想获得某人的喜欢或支持,相比于去讨好对方,不如请对方帮自己一个忙。教师由于多年的职业习惯,多少都会有一种“好为人师”的心理。但教师只要抱着真诚、谦虚的态度去请教别人,我想没有谁会拒绝伸出援手的。善用“富兰克林效应”,既能让我们获得同事热心的指导和帮助,又能融洽我们和同事之间的关系,可谓一举两得。

  自卑是一种向上的力量

  自卑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自卑是由于过于看重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外部形象和他人对自己的评价,缺乏客观、全面、准确的自我认知,从而做出的劣于实际情况的自我评价。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阿德勒在《超越自卑》一书中指出,没有人会对自己当下的地位感到完全的满意,人的通性就是对优越感的不停追求,所以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具体来讲,造成教师自卑心理的原因一般有“衣食住行上的攀比”和“评优评先上的竞争”。

  其一,衣食住行上的攀比。不同教师的家庭经济状况可能会有较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日常的衣食住行上。有些老师一身名牌、出手阔绰,一副不差钱的样子;也有些老师可能还挣扎于温饱线上,吃穿用度都比较节俭。孔子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苏轼说:“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师应将关注点从对物质的攀比转移到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上来。

  其二,评优评先上的竞争。心理学中有一种“达克效应”,是指能力越低的人,越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与此相反,能力较高的人,则会更容易低估自己的能力。我们常常会“自我感觉良好”,也会为自己定下一个高于实际能力的目标,但有时看着身边的同事年年被评为优秀、树为典型,顺利升职、晋级,自然会心有不甘、满腹牢骚。久而久之,如果自己的目标始终难以实现,往往又会将这一结果错误地归因于自己能力的不足,认为自己就是不如别人,于是又从原来的自负心理转变成自卑心理。事实上,我们应该认识到,或许我们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么优秀。在面对失败时,我们要能够客观地分析原因,并进行正确的归因,进而扬长避短,在教育教学中充分展现出自己的价值。

  鲁迅说:“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带着自卑勇敢地去生活,努力地去拼搏,终有一天你会忽然发现,当初的那只丑小鸭早已蜕变成了优秀的白天鹅。

  淡泊名利,得失不必太在意

  叔本华说过:“每个人都期望得到更多,但格局限制了我们的视野,视野限制了我们的所得。”一个心胸宽广、豁达大度、不计一时得失和名利的人,肯定很少会被负面情绪所困扰。优秀教师虽然为优秀教师,但他们通常又都对名利看得比较淡。因为他们明白,“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淡泊名利,反倒获得名利,这不是悖论,而是必然。只有淡泊名利,才能全神贯注于教育,才能把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做好。宇宙天地间,自有一套平衡法则,有失必有得。有道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无论在任何岗位上,你总能找到得失之间的平衡。

  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戏曲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行乐之事多端,未可执一而论。如睡有睡之乐,坐有坐之乐,行有行之乐,立有立之乐,饮食有饮食之乐,盥栉有盥栉之乐。”你看,只要心态调整好,各种事情你都能感受到快乐,哪怕是烦心事,说不定也能成为我们成长、提高的契机,成为我们快乐的起点。

  (作者单位:山东省滕州市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基地)

  来源:2021年5月《教师博览》(中旬刊)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END -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