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三全一体”常态化质量监测评价体系研究
作者:刘灵芝,姬玉玺
摘要
在加快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背景下,全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成为推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突破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呈现出持续、高速、跨越式发展的良好态势,投身创新创业实践的大学生持续增加。文章从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质量标准、常态化质量监测平台、质量评价体系三个层面,提出了“全口径、全过程、全方位”的常态化质量监测评价体系,旨在通过建立信息化、便捷化、数据化的常态化质量监测平台和评价体系服务于政府宏观统筹、高校自我监测评价和社会监督。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标准;常态化监测;评价体系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日益受到广泛关注,已成为破解大学生就业难、以创业促进就业的强劲动力,而且取得了明显成效,培养出了一批能够将创新创业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高素质人才,为培育服务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创新创业生力军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无论是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即“新高教四十条”)中提出的新要求,还是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对于高校输出人才质量的现实需求,都促使进一步规划、组织并实施更加有效、更有内涵、更有质量的创新创业教育,成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者需要面对的积极选择。[1]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已进入普及化阶段,然而由于整体起步相对较晚,大多较为关注培养体系、教学过程和实践训练的落实,对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监控与评价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亟待建立科学、规范、高效的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常态监测平台与评价体系,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成效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研判与评价。这既是进一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创新创业教育持续深入发展的有力支撑和重要保障。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常态化质量监测评价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常态化质量监测评价体系的建设,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建立聚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以常态化、数据化为主要特征的质量监测平台,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现实状况进行全面系统的统计与监测,将所采集数据的系统分析与综合研判作为基础,建立具有针对性、导向性和可持续优化的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从而达到服务政府决策、服务高校评测、服务社会监督的根本目标,对于政府宏观管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持续发展和回应社会关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健全教学质量标准有利于加快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步伐
建立符合不同层次高校、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并有效融入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要求,从而促使高校以此构建人才培养的新机制,并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体系、学分设定、师资配备、平台建设等方面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形成面向不同群体需求、激发创新创业实践主动性、提高创新创业能力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结构,使培养创新创业思维成为高校管理者办学、教师教学、学生求学的理性认知与行动自觉。
2
实施常态化质量监测有利于客观评价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质量
通过数据比对、统计、分析和评价,可以实时监控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运行状态和实际效果。促使高校全面把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落实主体责任,健全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把创新创业教育全面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之中,建立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稳步推进与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实践训练、队伍建设等关键领域的综合改革,大力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化师生互动、因材施教、教学相长,进一步培育和产出高质量的创新创业教育成果,培养敢创敢闯的创新创业人才。
3
建立质量评价体系有利于全面评价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过程和成效
目前部分高校的评价仅仅关注教育结果,缺乏过程监控。通过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可以强化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激励、引导、监督、考核和评估,鼓励高校按照评价体系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全面的自我评估,引导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仅与专业教育、思政教育等深度融合,而且能够通过评价后的自我改进与提升,真正实现针对不同阶段学生进行适合的创新创业教育。
4
建立常态化监测评价体系有利于教育主管部门科学制定政策
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全过程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和评价,可以助力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研判已制定政策和措施执行的有效性,为决策提供较为科学有效的依据,促使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经费投入、政策支持等更为精准到位。同时通过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信息公开发布渠道,向社会发布准确、权威的信息数据,便于向社会推广优秀创新创业教育成果,搭建高校与社会间的资源双向选择渠道。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常态化质量监测评价体系建设的“三全”原则
现阶段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常态化质量监测评价体系的建设主要依据教育主管部门提出的政策性指导意见,尚未见到具有权威性的公开报道的相关学术性指导原则。鉴于该体系建设亟需有相应的原则进行指导,本文从标准制定、质量监测以及评价等方面提出了建设该体系的“三全”原则。
1
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质量标准制定的“全口径”原则
近年来,全民创新创业的热情日益高涨,氛围日趋浓厚,影响和带动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如火如荼展开。在连续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强力推动下,有更多的研究生、本科生、高职高专学生参与到创新创业实践中。基于此,创新创业教育教学需要适应不同的参与群体,也就是要针对研究生、本科、高职高专不同层次的需求,建立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质量标准,引导各个层次的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深度融合,进一步健全和丰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2
创新创业教育常态化质量监测的“全过程”原则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从学校管理层面涉及政策引导、管理体系、经费支持、师资队伍、条件保障等多环节,从教育过程层面涉及课堂教学、实践教学、项目培育、项目孵化等多角度,要想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监测,必须要针对具体工作实施和落实情况,系统性、持续性地收集、分析、解读相应领域内的各种数据,通过对影响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质量及其变化趋势。[2]如果仅仅片面地针对课程建设情况、竞赛参与、项目孵化或者创业学生数量等单一元素进行数据采集与考量,无法达到有效监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目标,更难以实现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科学化、数据化分析和评价。因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监测应通过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元素的深入分析,从顶层的政策引导到具体的工作落实,从教育过程到教育成效等多方面、全过程地进行数据采集,形成科学有效的数据基础,从而全面监测和分析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
3
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建设的“全方位”原则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手段,既是素质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造意识与创业能力,也是职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创办企业的能力。[3]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具有综合带动作用的一项全方位改革,面向全体学生、全体教师参与、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能够促进培养与需求、教学与科研、理论与实践、校内资源与社会资源紧密对接,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4]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价应针对其广泛性、分散性与持续性的突出特点,采用过程数据为依托的定量分析和内涵发展成效为基础的定性分析相结合,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评价理念,立足于推进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建立具有示范性和指导作用的全方位评价体系。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三全一体”质量常态监测评价体系的构建
“三全一体”常态化质量监测评价体系的内涵是通过建立以信息化和大数据为基础,集高等教育主体“全口径”覆盖,创新创业教育“全过程”数据采集、创新创业教育成果“全方位”监测为一体的常态化监测系统,通过对数据的挖掘和深入分析,针对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形成具有针对性的质量标准,持续优化质量评价指标,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1
构建常态质量监测评价的数据化监测平台
数据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动态监测平台建设,应本着“应用导向、服务为先、开放共享”的原则,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针对创新创业教育全过程建立以数据采集为基础的监测系统,实现“数据采集、动态监测、数据分析”功能于一体。数据采集重点突出“全过程”,内容涵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实践、指导等全过程的信息及资源,实现参与主体、环节和元素的全覆盖。
数据化监测平台以高校创新创业数据定时或实时数据采集为重要基础,通过对数据统计和多维度分析,在多次横向和纵向数据对比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具有客观性、共识性、规范性、权威性,符合地区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现实需求,能够引导高校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数据化可衡量的具体化质量标准,并将形成的质量标准作为高校数据分析的“标尺”,进而实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预测预警,通过实时反馈机制,及时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进行评价。
通过平台建设实现常态监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状态,持续反馈并有效改进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定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评估。监测系统强调以数据和事实为依据,作为质量标准制定和评价体系优化的重要基础和重要保障,可以有力破解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际需求与资源供给侧的信息不对称的难题,通过不断完善进而达到“全媒体平台整合信息,高校实时共享资源”的目标。同时可以依托常态质量监测平台,在坚持全面反映与突出重点相结合、统一要求与灵活自主相结合、客观描述与价值判断相结合、成绩展示与问题揭示相结合的基础上,建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引导高校在数据采集的基础上,围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关键要素,定期形成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报告。全面、客观、系统反映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成绩、经验和特色,展现创新创业工作的新思想、新政策、新措施、新成果,进一步建立健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反馈机制,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接受社会监督。
2
构建常态质量监测评价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是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持续深化的动力,创新创业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不同于以往的本科教学质量评价体系。[5]其评价体系建设要注重两个多元化的构建。
(1)构建多元化的评价对象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的对象范围涉猎广泛,包括管理机制、制度建设、资金投入、条件建设、师资队伍、课程资源、实践体系、教育成果、宣传机制和渠道等若干层面,涵盖管理人员、教师、学生、软硬件条件等多个层次的对象群体,因此在评价体系构建中,既要注重教师和学生投入的评价,也要注重对硬件条件和保障条件的评价;既要注重创新创业教育实施过程的评价,也要注重创新创业教育产出成果的评价。评价取向应从注重经济效应向注重培养效能转变,评价模式应从注重结果评价向注重过程评价转变,将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紧密结合,突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特色,进而客观呈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状况。依据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对象,本文将评价指标体系划分为8个一级指标和31个二级指标,详见表1。
(2)构建多元化的评价模式
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应在信息采集、数据分析和质量报告的基础上,坚持以问题导向和标本兼治为原则,秉承“督导结合,以导为主,以督为辅”的方针,形成以区域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创新创业教育学会等专门机构为依托的第三方督导评估机构,通过数据对比、实地考察、参观走访、查阅资料、师生座谈等形式,开展专项督导工作;逐步形成以学校自评为主体,动态监测、定期评估和专项督导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模式,使评价方法从注重单一为主向多元融合转变,从而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系统全面的评估,深层次剖析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问题及成因,促使高校全面把握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情况,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落实主体责任,加强对评估结果的运用,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达到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落地生根”,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枝繁叶茂”,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开花结果”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蒋德勤.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建设[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6):1-4.
[2]黄盈.各类教育形态监测体系的比较与启示[J].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17(5):56-60.
[3]徐文婷.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保障机制的内涵及其构建意义[J].教师教育学报,2017(2):83-88.
[4]刘贵芹.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2016(21):5-7.
[5]谭晋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7(5):20-23.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